弗勞恩霍夫協會

弗勞恩霍夫協會

弗勞恩霍夫協會是以德國科學家、發明家和企業家約瑟夫·弗勞恩霍夫的名字命名。

基本信息

弗勞恩霍夫協會(德語:Fraunhofer-Gesellschaft),是德國也是歐洲最大的套用科學研究機構,成立於1949年3月26日,以德國科學家、發明家和企業家約瑟夫·弗勞恩霍夫(Joseph von Fraunhofer, 1787-1826)的名字命名。弗勞恩霍夫協會在德國有69個研究機構,約24,500名員工(截至2017年5月),2016年預算約為21億歐元,總部位於德國慕尼黑。

2016技術發明數達6762件,已申請專利為608項。不同於馬克普朗克研究協會,弗勞恩霍夫協會致力於面向工業的套用技術研究。塑造技術,設計新產品,改善衛生,通信,安全,節能,環保等生產方式和技術。

經費模式 經費模式

2016湯森路透最新發布了全球最具創新力政府研究機構25強榜單。法國原子能與可替代能源委員會、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和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在該榜單上名列三甲。中國科學院作為中國大陸入榜的政府研究機構,名列該榜單第16位;中國台灣地區的中央研究院位居該榜單第22位。

弗勞恩霍夫協會致力於開展國際合作,在美國設有研究中心,在亞洲若干國家設有代表處,通過這些機構協會,在世界範圍內促進業務與合作,展現未來科學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

研發項目的委託部門 研發項目的委託部門

弗勞恩霍夫協會與中國科技、企業、教育界的合作有超過25年的歷史,其間由眾多弗勞恩霍夫協會研究所參與實施的研發項目,已經成為中德兩國科技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進一步加強、促進弗勞恩霍夫協會與中國各界的合作,協會於1999年在北京設立了弗勞恩霍夫北京代表處,即弗勞恩霍夫套用研究促進協會。

主要職責

弗勞恩霍夫協會是公助、公益、非營利的科研機構,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協助企業解決自身創新發展中的組織、管理問題 。

發展歷史

1949年3月26日,103名德國科技工作者在慕尼黑加入公益協會“促進套用研究弗朗霍夫學會註冊協會”,標誌著這家政府資助/協會管理的自發組織的專門面向工業套用研究的科學研究促進機構——弗朗霍夫協會的正式誕生。

1952年,德國聯邦經濟部宣布FhG為德國校外三大研究組織之一(與德國科學基金會(DFG)和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並列)。關於德國夫琅禾費學會是否應利用自身的設施對套用研究予以支持的問題引發了長時間的爭議。

1954年起,該協會成立了第一個研究所。至1956年,它與德國國防部合作建設研究設施。在1959年,FhG由9所研究機構組成,雇員135名,預算為360萬德國馬克。

弗勞恩霍夫協會 弗勞恩霍夫協會

1965年,FhG被確定為一個套用研究支撐機構。

至1969年,FhG擁有19個研究所和超過1200名雇員。預算為3300萬德國馬克。與此同時,“夫琅禾費協會發展促進委員會”為FhG的進一步發展進行了規劃。該委員會制定了一種融資模式,使協會與自身的商業成就緊密相連。這一模式便是後來著名的“夫琅禾費模式”。 該模式於1973年通過了聯邦內閣和聯邦與州委員會的批准。同年,FhG的執行委員會及其中央行政機構遷入慕尼黑Leonrodstraße 54號。 FhG的中小企業研究諮詢促進計畫設立,並在日後引起愈來愈多的關注。

1977年,FhG的部分行政所有權歸屬德國國防與 。

弗勞恩霍夫協會 弗勞恩霍夫協會

1984年,FhG擁有約3500名雇員和33所研究所,研究預算3億6000萬德國馬克。

1987年,夫琅禾費積體電路研究所開始開發一種音頻壓縮算法,成為了後來ISO-MPEG Audio Layer-3標準(ISO/IEC 11172-3和ISO/IEC 13818-3)即MP3。

至1988年,國防科研只占FhG全部支出的10%左右。

至1989年,FhG擁有近6400名雇員,37所研究所,總預算7億馬克。

1991年,德國統一,FhG面臨將眾多前東德研究機構作為分支機構與現有研究所合併的挑戰。

1993年,FhG總預算超過1億德國馬克。

2000年,在FhG的使命聲明中,將FhG定位為以市場和客戶為導向,國家和國際化的積極的套用研究機構贊助組織。

2000與2001年間,德國數學和數據處理協會GMD(Gesellschaft für Mathematik und Datenverarbeitung)下屬的各研究所和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在德國聯邦教研部的倡議下與FhG合併。

2002年,原本隸屬萊布尼茨聯合會(WGL)的海因里希赫茲研究所柏林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劃歸FhG。該合併使FhG的預算首次超過10億歐元。

2003年,FhG總部遷至慕尼黑。 FhG制定了嚴格具體的使命聲明,聲明總結了協會的基本目標,協會“文化”所需的“價值與指導原則”也得以確立。聲明中,協會承諾將增加女性員工的機會,幫助員工認識自己並激發自身的創造潛力。

2004年,原夫琅禾費積體電路研究所下屬“夫琅禾費電子媒體技術工作組”取得獨立研究所地位,成為了夫琅禾費數字媒體技術研究所IDMT。這種新的盟友和課題組,能夠幫助FhG在現有的許可權下提高自身的市場運作就緒水平。

2011年,時任協會主席漢斯·約克·布凌格教授(Hans·Joerg Bullinger)與廣東省政府簽訂了合作協定,加強領域合作。

團體會員

研究所縮寫所在地
套用集成安全研究所AISEC慕尼黑
納米電子技術中心 CNT 德勒斯登
瞬時動態研究所 EMI 弗萊堡
Efringen-Kirchen
電子納米系統研究所 ENAS 開姆尼茨
通訊技術系統研究所 ESK 慕尼黑
電子射線和等離子技術研究所 FEP 德勒斯登
計算機結構和軟體技術研究所 FIRST 柏林
套用信息技術研究所 FIT 聖奧古斯丁
開放通訊系統研究所 FOKUS 柏林
通訊技術研究所 HHI 柏林
套用固體物理研究所 IAF 弗萊堡
智慧型分析和信息系統研究所 IAIS 聖奧古斯丁
勞動經濟和組織研究所 IAO 斯圖加特
套用聚合物研究所 IAP 波茨坦
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 IBMT 努特塔爾
St. Ingbert
建築物理研究所 IBP 霍爾茨基興
斯圖加特
化工技術研究所 ICT 普芬茨塔爾
數字媒體技術研究所 IDMT 伊爾梅瑙
實驗軟體工程研究所 IESE 凱撒斯勞滕
生產技術和套用材料研究所 IFAM 不萊梅
工廠運行和自動化研究所 IFF 馬格德堡
界面和生物工程技術研究所 IGB 斯圖加特
圖像數據處理研究所 IGD 羅斯托克
達姆施塔特
積體電路研究所 IIS 埃爾蘭根
集成系統和元器件技術研究所 IISB 埃爾蘭根
信息和數據處理研究所 IITB 卡爾斯魯厄
陶瓷技術和系統研究所 IKTS 德勒斯登
雷射技術研究所 ILT 亞琛
分子生物和套用生態學研究所 IME 亞琛
施馬倫貝格
物流和後勤研究所 IML 多特蒙德
微電子電路和系統技術研究所 IMS 杜伊斯堡
自然科學技術趨勢分析研究所 INT 奧伊斯基興
套用光學和精密機械研究所 IOF 耶拿
製造技術和自動化研究所 IPA 斯圖加特
生產設備和結構技術研究所 IPK 柏林
物理測量技術研究所 IPM 弗萊堡
光電微系統研究所 IPMS 德勒斯登
集成傳播和信息系統研究所 IPSI 達姆施塔特
製造工藝研究所 IPT 亞琛
房屋建築信息中心 IRB 斯圖加特
矽酸鹽研究所 ISC 維爾茨堡
太陽能系統研究所 ISE 弗萊堡
系統技術和創新研究所 ISI 卡爾斯魯厄
矽技術研究所 ISIT 伊策霍
軟體和系統技術研究所 ISST 柏林
多特蒙德
層和表面技術研究所 IST 不倫瑞克
毒物學和實驗醫學研究所 ITEM 漢諾瓦
技術經濟數學研究所 ITWM 凱撒斯勞滕
交通和基礎設施系統研究所 IVI 德勒斯登
加工技術和包裝研究所 IVV 弗賴辛
材料力學研究所 IWM 哈雷
弗萊堡
材料和射線研究所 IWS 德勒斯登
加工機械和加工技術研究所 IWU 德勒斯登
開姆尼茨
無損探查技術研究所 IZFP 薩爾布呂肯
細胞治療和免疫學研究所 IZI 萊比錫
可靠性和微集成研究所 IZM 開姆尼茨
柏林
慕尼黑
結構穩定性與系統可靠性研究所 LBF 達姆施塔特
專利部 PST 慕尼黑
算法和科學計算研究所 SCAI 聖奧古斯丁
安全信息研究所 SIT 達姆施塔特
Sankt Augustin
技術開發組 TEG 斯圖加特
環境安全和能源技術研究所 UMSICHT 奧伯豪森
木材研究所 WKI 不倫瑞克

截至2017年5月 。

建設宗旨

弗朗霍夫學會是為中小企業、政府部門、國防安全等提供契約科研服務的非營利性機構,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微電子、製造、信息與通訊、材料與零部件、生命科學以及工藝(surface technology)與表面技術和光子學等。

弗勞恩霍夫協會 弗勞恩霍夫協會

弗勞恩霍夫協會的目標為實用研究,為工業界、服務性企業和公共部門委託科研項目,在經濟界客戶的委託下,致力於技術與組織環節的可實際運用的成熟方案的開發。中心目標為科技知識的實用轉化;同時為碩士生和博士生提供在實用研究領域中進修的可能性;第三是經濟與科研的全球性布局使得國際合作不可或缺。在歐盟技術項目的範圍內,弗勞恩霍夫協會在工業協會中參與提供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案。

近15000科研人員(包含德國合作院校的教授與參與實習的學生與研究生)一年為3000多企業客戶完成約10000項科研開發項目,年經費逾21億歐元。其中2/3來自企業和公助科研委託項目,另外1/3來自聯邦和各州政府,用於前瞻性的研發工作,確保其科研水平處於領先地位。經費中會有至少40%會用於社會性,非商業化的科研工作。

弗勞恩霍夫協會各研究所為企業及各方面提供科研任務,主要採取“契約科研”的方式。實踐證明,這是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捷徑。通過“契約科研”的方式,客戶享有弗勞恩霍夫協會各研究所的研發科技積累和高水平的科研隊伍的服務,通過研究所的多學科合作,可直接、迅速的得到為其“量身訂做”的解決方案和科研成果。弗勞恩霍夫協會將其研究所組成了若干科研聯合組,通過聯合組內相關研究所、學科、題目的密切合作,以適應當今經濟和社會飛速發展對工藝技術的需求。

弗朗霍夫學會非常重視學會及各研究所的戰略計畫制定與評價工作。 與馬普一樣,弗朗霍夫學會對研究所的評價由研究所從外部聘請的學術委員會承擔。但專家的構成與聘任方式上與馬普不同,來自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專家各占一半,每個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專家人數約10人,50%的專家來自國外;專家由研究所聘請,並且一般為終生聘任。評價的程式與馬普相似,包括閱讀研究所狀態報告與到研究所實地考察兩個部分,實地考察的評價時間也是2-3天。因其套用研究的特徵,其評價內容與標準與馬普不同,弗朗霍夫學會對研究所的評價主要考察研究所的科技競爭力以及完成戰略計畫的情況,特別關注的評價指標包括研究所獲得的年度總經費中外爭經費是否達到70%的比例、在外爭經費中從企業獲得項目經費的數量以及從歐盟獲得經費的數量、專利數量、客戶滿意度、提供的技術與成果情況以及人員狀況等。出版物一般不作為考察指標。專家撰寫的評價報告主要用於指導研究所的發展,同時提供給學會主席,但總部一般不將評價結果用於研究所的資源配置等方面,這與其經費來源主要為外爭項目有關。弗朗霍夫學會對研究所的評價每年一次。

協同創新

儘管弗勞恩霍夫協會的70%的科研經費來源於公共競爭的企業及政府項目,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協會旗下的研究所之間必然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實際上,對於科研本身,弗勞恩霍夫模式持有一種極其開放的態度,對於屬於其協會的各個專業領域的研究所,只要符合基本的弗勞恩霍夫治理框架的理念,研究所通常具有相當的獨立性。各個研究所擁有自己獨立的財務預算和決策中心,並能有很大的研究自主性,協會通常情況下極少干預其運營。

反觀各研究機構和企業之間的關係 ,技術上的重合和業務上的競爭通常都是鼓勵的,並且是一種良性的競爭,誰擁有更敏銳、更優秀的科研創新能力,誰就能夠做得更好,獲得更多企業的關注。然而,研究所之間通常更多地是選擇分工合作的方式 為企業提供更強健和全面的解決方案,各學科和領域之間的互相依存要求研究所之間更多的是協同合作,而非直接的強硬競爭。

因此,弗勞恩霍夫還經常以自身的號召力主導創新聚集區,整合局部地區關鍵企業、技術、高校等機構,針對某個核心技術進行研發和推廣,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協同機構創新實例。

例如,2016年由協會發起的面向工業大數據的旗艦項目:工業數據空間,即是由十二個協會旗下研究所共同來承擔研發任務 ,目的在於凝聚各方的研發力量解決工業4.0的數據共享的重大難題,比如位於慕尼黑的弗勞恩霍夫套用集成信息安全研究所(AISEC)負責提供工業4.0跨領域數據可信任共享和信息安全、北萊因聖奧古斯汀郡的智慧型分析和信息系統研究所(IAIS)則負責智慧型大數據分析的課題研究等。

科研創新的核心在於培養有競爭力的人才,弗勞恩霍夫協會在這方面也有其特殊的模式。

在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的科研團隊中,既有核心的資深科研人員,也有具有一定流動性的契約制研發人員,這部分人員占到了60%的比例。正是因為弗勞恩霍夫面向企業合作的特性,常常會要求人員常駐企業內部開發項目,這種人才共享機制本質上保障了創新人才的培養和轉移,而產學研的本質上就是創新科研人才的培養和轉化。此外,擔任弗勞恩霍夫研究所所長以及主要負責人通常都是合作高校中的全職教席教授(Lehrstuhl),這一方面保障了研究所的人才供給,另一方面也為大學的基礎科研提供了一個直接面向客戶的實踐平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