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工程

引水工程

到1956年底,引水工程灌溉面積增至14.5034萬畝。 到1965年底,全縣引水工程灌溉面積增至19.5652萬畝。 但到1976年年底,全縣引水灌溉面積仍達18.3742萬畝。

基本信息

引水工程引水工程
從明清至民國,水利建設幾乎就是引水工程建設,全縣共有小型陂圳6000餘處。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城關附近的杭陂、蔡家陂、白葉陂,金砂鄉的石陂,高陂鄉的高陂、田心陂、五鄉圳,坎市鎮的長圳、川龍圳,撫市鄉的五方圳、華峰陂、營盤陂,湖雷鄉的石坑陂、錦溪圳,湖坑鄉的洛陽陂、大湖圳和大溪鄉的洋陂頭、石壁陂、壩頭陂、八字陂等。這六千餘陂圳有的年久失修,有的被洪水沖毀,有的管理不善,至1950年初實際有效灌溉面積僅10.3萬餘畝,占全縣耕地28.2%。
建國後,從1950~1956年,引水工程建設主要是修復原來荒廢的老陂圳。如坎市鎮大排長圳、大陂圳、長流上圳,湖雷鄉羅陂圳、淑雅南圳、上南圳,古竹鄉□隍陂,高陂鄉五鄉圳、大甲圳、黃田上圳,撫市鄉龍潭勝天圳等,使之發揮原有的灌溉作用。在此期間,還新建鳳城新泉圳、下洋太平寨圳和高陂河子甲圳等。到1956年底,引水工程灌溉面積增至14.5034萬畝。
1957~1965年,除繼續修復受益面積較小的陂圳外,又新建古竹陳甲陂、虎崗洪屋圳、坎市長流上圳、仙師潭□陂等引水工程,並動工興建撫市翠子陂。到1965年底,全縣引水工程灌溉面積增至19.5652萬畝。
1966~1976年期間,1966年8月17日出現自建縣488年以來第二次特大洪水災害,永定河水位高達11.85米,全縣受災,堂堡、城關、仙師等地受災特別嚴重,許多引水工程被沖毀,加上“文化大革命”的衝擊,財政緊絀,國家對水利建設投資減少,水利建設只能以修復被洪水沖毀的陂圳為主。但到1976年年底,全縣引水灌溉面積仍達18.3742萬畝。在此期間,除完成撫市翠子陂引水工程外,還積極興建本縣參加建設的龍巖黃崗水庫的永定乾渠。
1976~1987年,引水工程隨著運行時間的增長,大部分損毀、老化。由於資金短缺,維修改造又趕不上損毀老化的速度,水利部門因此把工作重點放在現有工程的管理上,如加強養護管理、進行防滲除險、整修配套等。1985年開始,還連續3年冬春開展民眾性的整修水利活動,使現有引水工程發揮最大的灌溉效益。但是,在此期間,由於數次發生洪災,沖毀許多陂圳,到1987年底,全縣引水工程設施下降到6662處,灌溉面積更因不少農田或轉屬蓄水工程灌溉,或用於各種基本建設,下降到15.1642萬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