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弩箭介紹
弓弩箭的使用是人類技術史的一次重的大進步,人們通過實踐,逐步認識到了可以利用彈性來儲存來儲存能量。發明弓箭這種複雜工具需要長期的經驗的和知識的積累.中國古代認為“弓生於彈”,即為弓箭的產生與彈弓有著密切的關係。在甲骨文中彈的寫法是一張弓在弦的中部由一個小囊,用以盛放彈丸。這樣的彈弓在中國曾廣為流行,近代北京天橋的雜耍藝人中還有人使用這樣的彈弓。隨著制弓技術的發展弓箭逐漸得到了改良。
箭加裝了鏃還有羽翼,提高了箭穿透力和穩定性。同時弓也得到發展由單體弓而加強弓,最後發展到了複合弓。
世界上許多的不同文明分別獨自發展了複合弓,但是由於西亞斯基泰複合弓(一種雙曲複合弓)這種自技術上較為成熟的複合弓傳到了古希臘和羅馬(似乎是共和國末期傳入),西方人依此為淵源將他們所見到雙曲複合弓都認為是斯基泰文化影響的產物。而早在商朝的晚期中國就已經開始使用這類的弓箭了--雙曲複合弓的成熟形式,雙曲反彎複合弓(河南安陽小屯殷墟出土)。中國的漢字弓就是依據雙曲複合弓的象形而來的。而且周朝出土的青銅器就有很多是反映射禮活動,而射禮所用的弓明顯就是雙曲反彎複合弓。在詩經中也不止一次提到過弓(即角弓,後來的有些儒家學者牽強的把角解釋為裝飾品)。
在東周時期,中國複合弓的製造技術業已臻於成熟。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的《考工記》中專有“弓人為弓”一篇,對制弓技術作了詳細的總結。舉凡材料的採擇、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組合,都有較詳的要求和規定,對工藝上應防止的弊病,也進行了分析。制弓以乾、角、筋、膠、絲、漆,合稱“六材”:“乾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處也者,以為因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乾,包括多種木材和竹材,用以製作弓臂的主體,多層疊合。乾材的性能,對弓的性能起決定性的作用。乾材以柘木為上,次有檍木、柞樹等,竹為下。角,即動物角,製成薄片狀,貼於弓臂的內側(腹部)。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豐之角為佳;“角長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謂之牛戴牛”,這是最佳的角材( 一隻角的價格就相當於一頭牛,故稱之為牛戴牛)。
筋,即動物的肌腱,貼博於弓臂的外側(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強弓臂的彈力,使箭射出時更加勁疾,中物更加深人。選筋要小者成條而長,大者圓勻潤澤。膠,即動物膠,用以粘合乾材和角筋。《考工記》中推薦鹿膠、馬膠、牛膠、鼠膠、魚膠、犀膠等六種膠。
膠的製備方法“一般是把獸皮和其他動物組織(特別是肌腔)放在水裡滾煮,或加少量石灰鹼,然後過濾、蒸濃而成。據後世制弓術的經驗,以魚組織、特別是齶內皮和魚膘製得的魚膠最為優良。晚近的中國弓匠用魚膠製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處.而將獸皮膠用於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絲,即絲線,將傅角被筋的弓管用絲線緊密纏繞,使之更為牢固。擇絲須色澤光鮮,如在水中一樣。漆,將制好的弓臂上漆,以防霜露濕氣的侵蝕,而且要求擇漆須色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