廼賢(1309—1368),字易之,也名納新、乃賢、葛邏綠易之,別號河朔外史,為葛邏祿氏,屬色目人。因葛邏綠為突厥族姓氏,漢譯為“馬”,故也叫馬易之,又因葛邏祿在元代被稱為合魯,遂有“合魯易之”之稱。廼賢為元末著名詩人,詩文清淳明淨,自然渾成,世享大名,幾乎“每一篇出,則士大夫輒傳誦之。”被“人目為江南三絕”(《新元史》)之一。元至正九年(1349),被薦為翰林院編修官。其一生學在江浙,參在軍里,游在四方,逝在直沽(今天津)。有《金台集》、《海雲清嘯集》、《南城詠古詩帖》、《廼前岡詩集》和考古學史名作《河朔訪古記》傳世。
《讀金太祖武元皇帝平遼碑》
十丈豐碑勢倚空,風雲猶憶下遼東。
百年功業秦皇帝,一代文章太史公。
石斷雲鱗秋雨後,苔封鰲背夕陽中。
行人立馬空惆悵,禾黍離離滿故宮。
寫出了英雄已逝,只留行人在此緬懷的惆悵和金國宮殿長滿芳草,昔盛今衰、人生無常的悲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