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懋

廷懋

廷懋同志出生於瀋陽市一個蒙古族家庭。 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參加八路軍。他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先後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基本信息

簡介

人物資料

廷懋,蒙古族,出生於1913年,遼寧省瀋陽市人, 大學肄業,1935年參加“一二九”愛國運動”。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生平介紹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奔赴抗日前線,參加了八路軍,任115師344旅政治部民運幹事,修械所政治指導員,旅供給部軍事工業科科長,344旅688團3營副教導員、一營教導員,129師新1旅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太行軍區第4軍分區32團政委。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東北軍政幹部學校訓練處副處長,東北民主聯軍總直屬隊政治處組織科科長,佳木斯衛戍司令部組織科長,合江軍區獨立7團政治委員,東北軍區後勤部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內蒙古人民解放軍軍區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兼組織部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內蒙古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蒙綏軍區政治部主任,內蒙古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第二書記,內蒙古自治區第五屆人大常委會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79年12月當選自治區第五屆人大常委會主任,任黨組書記。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八、十二、十三、十四大代表,第十三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2004年12月8日在北京去世。

主要事跡

內蒙建功

珍貴資料 珍貴資料

廷懋從1948年9月來內蒙古到1998年離職休養,整整半個世紀,一直是內蒙古軍區領導班子的重要成員(除“文革”中被迫害的年月)。先後任內蒙古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長、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兼幹部部長、軍區副政委等職務。在幹部隊伍的建設上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軍區的幾個騎兵師組建的時間不長,情況比較複雜,除少數由八路軍老部隊派來的幹部外,亟需發展黨的組織,充實政治工作幹部,就連軍區機關也很不健全。當時,廷懋等領導除積極爭取老部隊支援外,選派素質好有培育前途的基層幹部送院校培養,使一批批由東北軍大、內蒙古軍大、自治學院以及各解放區軍政幹校畢業的青年充實了政工幹部隊伍,有的還擔任了團、營領導職務。這些年輕幹部能否稱職?一些人心存疑慮,廷懋同志提出“寧弱勿缺、寧缺勿濫”的方針,使這些年輕幹部在戰鬥崗位上得到了鍛鍊。

1952年,根據形勢的發展,中央決定內蒙古自治區與綏遠省合併,內蒙古黨政軍機關由張家口遷至歸綏(今呼和浩特),從兩省區合署辦公逐步過渡到撤銷綏遠省建制。從軍隊方面講,如何處理好兩個軍區機關合併的人事安排,是關係到部隊建設、民族團結、邊疆穩定的大事。當時的情況是,綏遠軍區機關科以上的幹部大部分是抗戰時期參軍的漢族老幹部,內蒙古軍區則大部分是解放戰爭時期入伍的蒙古族青年知識分子幹部,且大多數是東部蒙古人。面對蒙漢、新老、東西部的特點,廷懋提出,在德才具備的前提下,蒙漢兼配、新老搭配、東西兼顧的原則。軍區司政後三大機關的處科室的正職大部分安排了原綏遠軍區的漢族同志,副職則多為內蒙古軍區的同志,也有西部區的蒙漢族幹部,對部隊和軍分區的幹部也做了適當的交流。從而較好地解決了兩軍區的幹部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團結共事,逐漸融合的問題。

1958年春夏之交,內蒙古軍區召開黨委擴大會議,各軍分區、各團的軍政主官都出席了會議。在總結了年度工作之後,採取大鳴大放出大字報的辦法開展批評。在當時大躍進的氛圍下“左”的思潮極盛之時,有的大字報遠離了實事求是的精神。比較典型的一篇以《診斷書》為題的大字報,在會內外引起了很大震動。在軍區黨委討論對大字報定性時,廷懋同志堅持認為是人民內部矛盾。在激烈辯論的過程中,他不怕孤立,不怕圍攻,頂住會內外的壓力,始終認為這張大字報是錯誤的,應按人民內部矛盾處理,以批評教育為好。後經總政工作組的同志表態贊同廷懋同志的意見,才算統一了認識。

廷懋同志1979年初恢復工作後,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二書記、軍區第二政委,面對遭“文化大革命”嚴重破壞的內蒙古大地,他為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落實黨的政策,嘔心瀝血,夜以繼日,解決了大量歷史遺留問題。為穩定部隊,穩定邊疆,恢復被破壞的黨群關係、民族關係,為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大好形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年秋天,廷懋政委和軍區幾位領導來到前身為騎兵第五師的北京軍區守備二師。這個師在文革中是重災戶,一大批師團領導與各級幹部被打成所謂的“內人黨”慘遭批鬥關押,有的被迫害致死,不少連排幹部被做復員處理回家。

為落實政策,一個時期以來,師里也做了不少工作,但很不徹底,受迫害的同志,死者遺屬對立情緒很大。正在工作很難進展的時候,廷政委親自來到這裡,分別接見大家,召開座談會,聽取各方意見。要求遭受迫害的同志把憤怒的矛頭指向林彪“四人幫”。要求在文革中犯有錯誤的同志吸取教訓。號召大家以大局為重,團結一致向前看。同時對解決遺留問題,如平反昭雪、遺屬生活安排、被錯誤處理復員的幹部改轉業等問題作了明確指示。在此基礎上,順利召開了全師的平反昭雪大會,使這個師的落實政策工作得到了較好的解決。大家的氣順了,團結搞好了,各項工作重新走上了正軌。

廷政委對工作一絲不苟,對下屬要求非常嚴格,有時甚至有些苛刻,不了解的同志還有些怕他。其實,他對下屬非常關心愛護,沒有大官架子,還很幽默,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記得1956年,他在中央黨校學習,軍區政治部領導派我去給他送一些材料,到北京後交完材料,正趕上星期天,廷政委說,你很少來北京,我們出去玩玩吧。他帶我去了頤和園,還劃了船。回來的路上我們還在路邊的小攤吃了碗餛飩。

廷政委一貫反對為他寫傳記、寫回憶文章,他也從不給別人出的書作序題詞。他一生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為人民軍隊建設立下的彪炳史冊的功勳絕非我輩所能評價的。但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質和優良作風,永遠值得我們懷念和學習。

捐獻珍藏城磚

廷懋 廷懋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在組織修繕清代綏遠城牆工作中,號召市民捐獻舊城磚,廣大市民積極回響,其中91歲的老將軍廷懋捐獻出自己家裡珍藏的200餘塊舊城牆磚。

原內蒙古軍區政委、1955年被授少將之銜的廷懋老人,現在依然身板健朗、思維敏捷,他對記者說:“這些磚是1979年,家裡在整理院子時挖出來的,當時覺得這些古城牆磚很有價值就把它保存下來,最近聽說要修繕清代綏遠城就把它捐獻出來了”。

位於呼和浩特市北垣街的一段清代綏遠城牆,經過多年的風雨浸蝕,已殘破不全,整個維修工程初步計畫投資600萬元,對綏遠城東、城北兩段600多米的殘牆進行保護性維修,將修復防禦工事4座,修復角樓一個,哨卡4個,女兒牆千餘米和射箭城垛等古代軍事防禦設施,主體工程計畫在今年年內完成。

呼和浩特市是座有4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古城原分為新舊兩城,舊城始建於明萬曆九年(1561年),明朝庭命名為“歸化城”,新城始建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四年完工(1739年),清朝庭命名為“綏遠城”。綏遠城是一座軍事防禦性很強的城池,現存的清代大將軍衙署就坐落在綏遠城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