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邊大學社會科學基礎教研部

延邊大學社會科學基礎教研部

1949年4月1日,延邊大學成立,並設有文學部、理工學部、醫學部和農業專科,是一所綜合性的民族大學。建校初期,為了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教育,學校設定了校直屬的馬列主義基礎教研室、中共黨史教研室和政治經濟學教研室,承擔全校各專業的公共政治理論必修課的教學任務。並開設了中國革命問題、馬列主義基礎、思想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等課程。

發展歷程

初創時期

1950年4月,根據國家教育部分別對師範、醫藥、農林院校制定各專業教學計畫的要求,政治理論課作了一些調整,文科有時事政策、馬列主義基礎、政治經濟學、新民主主義論、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等五門,占總學時的17%左右;理科有時事政策、政治經濟學、新民主主義論、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等四門課,占總時數的10%左右;醫學部的公共政治理論課有時事政策、馬列主義基礎、政治經濟學、新民主主義論、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等五門,占總時數的11%左右;農業專科的公共政治理論課有時事政策、政治經濟學、新民主主義論、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等四門課,占總時數的11%左右。同年5月,根據東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的意見,理科、醫科、農科將公共政治理論課程減少為中國革命史、馬列主義基礎、政治經濟學三門課,同時削減了教學時數。

1952年,學校按照國家的統一教學計畫(暫定),修訂了各專業的教學計畫。其中,公共政治理論課,文科設中國革命史,馬列主義基礎、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等四門課,時數約為總時數的16%;理、醫、農各專業設中國革命史、馬列主義基礎、政治經濟學等三門課,時數均為總時數的12%。

1953年10月20日,根據校黨總支《關於學習黨的總路線的決議》,暫停所有政治理論課的學習,組織師生員工學習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

1955年,哲學教研室從馬列主義基礎教研室分離出來,這樣,由原來的三個教研室變成哲學教研室、馬列主義基礎教研室、中共黨史教研室和政治經濟學教研室。統稱馬列四大教研室。四大教研室直接受主管教學副校長的領導。四個教研室分別由朱紅星(馬列主義基礎教研室)、全龍寬(中共黨史教研室)、金址雲(政治經濟學教研室)和鄭甲龍(哲學教研室)擔任主任一職。並在原有支部(各教研室有黨支部)的基礎上,重新調整成立了新的黨支部,黨支部書記由安雄燮擔任。當時,四個教研室的教員大約為25人(包括資料員)。四大教研室的任務是:承擔全校的共同課教學(每周4學時)、政治專業教學(1956年師範學部設定了政治教育專業)和函授教學任務(從1956年開始)。

從1955年開始,學校在教學改革方面採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即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增加自學時間,以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對暫行教學計畫進行了調整。把每周的學習時數均控制在30小時以內,全校的政治課時數也減少了四分之一左右。全部專業都能按照中央統一教學計畫組織教學,每門課程基本上都有教學大綱,即有中央統一的教學大綱和經過修改後的蘇聯教學大綱以及兄弟院校編寫的教學大綱。停止使用開學初沿用下來的舊教材,所有課程都採用新教材。新教材包括交流教材或推薦教材、蘇聯教材的翻譯本、自編教材等三種。到1957年末,基本上完成了改革舊教學的任務。

中央高等教育部頒發《高等學校教師進修暫行辦法》以後,學校便採取派往國內重點高等學校進修的辦法來培養中青年教師,派出的主要對象是校內缺乏指導力量的課程的新教師和多年未能得到進修機會來系統提高的中年教師。此後,這個辦法便逐步成為延邊大學培養提高教師業務水平的主要途徑。在馬列四大教研室的教師中,就有80%-90%的教師(25人中除4—5人外)被派往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東北師大和中共中央東北局黨校進修,還有一部分教師考入國內高等學校研究班學習。

1957年4月1日,召開了延邊大學第一次科學研究報告會,總結近幾年間的科學研究工作和學術活動的經驗,並且在大會上由朱紅星、高永一兩位教師交流了有關“延邊農業合作化問題”和“中國朝鮮族歷史問題”的科研報告。

初創時期,馬列主義理論課對於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學生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清除舊思想,用社會主義思想改造師生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這一時期,主要是借鑑蘇聯的高等教育經驗來改革教育教學,因而,使用了一部分蘇聯的教學大綱和蘇聯教材的翻譯本,在理論教學中偏離了我國和學校的實際。

曲折發展

經中共吉林省委批准,1958年8月16日,原來的延邊大學正式分立為延邊大學、延邊醫學院、延邊農學院和延邊工學院。分校後,學校決定各院設定政治理論教研室。課程設定仍為4門,即馬列主義基礎理論、中共黨史、政治經濟學和哲學。教學時數由原來的每年100學時壓縮為50學時。主要教學任務依舊是承擔共同課教學、政治專業教學和函授教學,

分校後的延邊大學,原馬列四個教研室歸屬於政治教育系,黃貴軒(女)任政治教育系主任,同時兼任校黨委宣傳部長,安雄燮任黨支部書記,申鉉武任副主任。同時,申鉉武兼中共黨史教研室主任,崔鍾國為馬列主義基礎教研室主任,安雄燮兼政治經濟學教研室主任,朴德均為哲學教研室主任。四個教研室既承擔政治教育系的專業課,又承擔共同課的教學任務。

同年,根據中共中央在青島召開的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校開展了“民族問題辯論”。並對“多祖國論”,“民族優越論”、“民族語言純潔論”等進行了批判。為了澄清民族問題上的模糊認識和錯誤思想,學校增設了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教學時數占總時數的16%~20%。1961年9月,延邊大學全校各專業都開設了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把它作為公共必修課之一,總時數為60學時,教學由中共黨史教研室的教師來承擔。(“文革”期間,把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說成是“民族主義的東西”,是“宣傳地方民族主義的課程”,一刀砍掉。)

民族理論課的教材,主要使用由太昌敏、董昌順等6位教師編寫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教學提綱》(1959年4月)。同時參照由政治理論教師共同編寫的《馬、恩、列、斯、毛關於民族問題的若干摘要》及由全龍寬、太昌敏兩位教師編寫的《毛澤東論民族問題》(1960年7月出版,本書屬摘要形式)。

1960年,學校把政治教育系和歷史系 合併為政治歷史系,馬列四個教研室歸屬政治歷史系,仍然承擔專業課和共同課教學。政治歷史系,由朴文一任主任兼黨總支書記,安雄燮任黨總支專職副書記,申鉉武等四人任副主任。申鉉武兼中共黨史教研室主任,太昌敏為哲學教研室主任,崔鍾國為馬列主義基礎教研室副主任,金維民為政治經濟學教研室主任。當時,從事馬列教學工作的教師大約為25人

經吉林省教育廳批准,1962年,歷史專業暫停招生,政治歷史系改為政治系,馬列四個教研室歸屬政治系,仍承擔專業課和全校共同課的教學任務。金址雲任政治系主任兼校宣傳部長,安雄燮為黨總支書記,申鉉武為副主任,金光雄為團總支書記。朴洪根為馬列共同課教研室主任。政治系教師大約為35人。

這一時期,為了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克服學習蘇聯高等教育經驗中的缺點和問題,建設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從1958年開始學校開展了教育革命。並把“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培養“又紅又專”的人才,克服輕視政治的傾向作為這次教育革命的一個主要內容和任務。並組織全校師生開展了民族整風、反右傾鬥爭、學術批判等政治活動。政治理論課以學習毛主席著作為主,還增設了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頻繁的政治運動打亂了以教學為主的學校特點,教育革命、教學改革本身也採用了民眾運動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硬套“實踐—認識—實踐”的認識公式,不斷出現高指標、浮誇風,將教育革命和教學改革拉上了“左”的軌道。

文革時期

1966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五·一六通知》,於是,一場席捲全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文化大革命期間,延邊大學的教育事業遭受到嚴重地破壞,學校的一切教學、科研以及日常工作被迫停頓。黨政、教學機構陷於癱瘓,在“停課鬧革命”的口號下,教學活動長期被中斷,廣大教師作為“思想改造”和“精簡下放”對象,先後被送往農村或五七幹校接受勞動改造。從1966年起到1969年,停止招生長達四年之久。許多學生不學馬列主義理論,不學專業知識,分不清思想上、理論上的是非界線,無政府主義泛濫。

1970年開始招收試辦班,進行“教育革命探索”。8月12日,學校舉行第一屆工農兵學員(試辦班)開學典禮。這是1966年停止招生以來的第一次招生。試辦班學制為二年,從這批學生開始,實行“工、農、兵學員上管改制度”,(工農兵學員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大學),從而使教學質量嚴重下降,黨的領導遭到進一步的破壞。試辦班的課程主要是《黨內兩條路線鬥爭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金昌國、金得福等,編寫了《黨內兩條路線鬥爭史》教材,供全校使用。

1972年,延邊大學開始招收三年制的工農兵學員。當時,政治教員除一部分在政治連外,其餘都分到各專業承擔共同課。學校開設中共黨史、政治經濟學和哲學為馬列共同課,每門課的教學時數大約為每年120學時。1975年6月21日,延邊大學革命委員會批准,任命李連秀為政治理論共同課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主任對校黨委宣傳部長負責。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在實踐上造成了建國以來未曾有過的災難,對教育戰線的破壞尤其嚴重。作為民族院校的延邊大學也遭受到極大地破壞,教學機構癱瘓,教學活動長期中斷。1970年開始進行教育革命試點後,堅持政治建校的道路,把開門辦學絕對化,拉出去,請進來,造成了學校秩序的極度混亂。實際上是全面否定課堂教學,否定系統教材,否定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嚴重地降低了教學質量。

改革開放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1977年11月29日,學校制定了《1977級教學計畫》。這是文化大革命以來制定的第一個正規化的教學計畫。這一教學計畫規定:公共政治理論必修課,設中共黨史、哲學、政治經濟學、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文科增設科學社會主義專題課,理科增設自然辯證法專題課,每門課的時數文科為120小時左右,理科為100小時左右。

1978年12月,成立馬列主義教研室,下設四個教研組:中共黨史教研組,組長:崔洪彬,組員有鄭元哲、崔厚澤、盛玉田、金昌國;哲學教研組,組長:朱七星,組員有柳長鉉、金光雄、李福順、王壽春;政治經濟學教研組,組長:白風南,組員有徐桂娟、車東洙、朴養春、金容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教研組,組長:丁鍾福,組員有金正浩、朴洪根。朴洪根為馬列主義教研室主任兼黨支部書記,金昌國為副主任兼黨支部副書記。張淑環為辦公室秘書兼資料員。

課程設定和教學時數,文科開設中共黨史、哲學、政治經濟學、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四門公共理論課,時數為128學時;理科開設中共黨史、哲學、政治經濟學三門公共理論課,時數為68學時。

1979年——1981年,延邊三個院校的理論課教員共同編寫了《中共黨史》教材,為政治專業、公共理論課及函授教學所用。

1980年7月,國家教育部下達關於印發《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馬列主義課的試行辦法》的通知。這一通知,明確了高等學校馬列主義課的地位、任務和教學方針,規定了課程、學時、大綱和教材。課程規定,全國高校本科開設中共黨史、政治經濟學、哲學。文科專業加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也可試開科學社會主義。教學時數規定,理、工、農、醫各專業的三門課,每門各為一學年,每周講授2學時,全學年實際教學時數一般不少於70學時;文科專業的四門課,每門各為一學年,每周講授3學時,全學年實際教學時數一般不少於105學時。

我校的馬列主義理論課基本上參照通知精神執行。

1981年初,延邊的三大院校組織成立了延邊馬列主義理論教學研究會,朴洪根任會長,韓春山、李鍾秀任副會長,還推選了幾名理事,此組織直屬省馬列主義政治理論研究會。不久,在延邊農學院召開了馬列主義理論教學研究會,會上交流了在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怎樣理論聯繫實際,突出重點、難點,提高課堂效率等方面的經驗體會文章。這次會議,對提高政治理論課教學水平,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

1981年2月,學校成立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教研室,並在各專業開設這一課程。

1981年7月3日,學校決定,調整部分系、教研室和資料室。根據決定,從8月22日起,馬列主義公共政治理論教研室合併於政治系。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共黨史等三個教研室承擔共同課教學和政治專業教學任務,受黨委宣傳部和政治系雙重領導。馬列共同課教員由政治系統一使用,相對分工。申鉉武任政治系主任,安雄燮、金昌國、黃龍國任副主任,朴洪根任黨總支副書記。當時,政治系約37人教員中,馬列共同課教員約18人左右。

1983年6月,馬列主義教研部從政治系分離出來,於1984年1月正式成立了馬列主義教研部,校直屬處級建制。經延邊大學黨委常委批准,任命朴洪根為馬列主義教研部主任,金昌國為黨總支書記,金承哲為副主任。馬列主義教研部由22人組成,鄭元哲任部工會主席,李順玉任部秘書,張淑環任資料員。馬列主義教研部主要承擔共同課(中共黨史、政治經濟學、哲學、國際共運史)的教學任務,同時,承擔部分政治專業的教學任務。

1983年7月,馬列教研室開始辦兩年制在職乾訓班(辦兩期、三個班,學員總計150名)。乾訓班設定的專業有經濟管理和稅務,設定的課程包括中共黨史、政治經濟學、哲學、國際共運史、倫理學、社會學等。

1984年2月23日,任命金成傑為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教研室主任。

1985年,政治系和馬列教研部合併成馬列主義教研部(正處級建制),申鉉武任主任,金承哲任副主任,朴洪根任黨總支書記,李珠燮任工會主席。後來,申鉉武調到函授部後,朴洪根任部主任,金昌國為黨總支書記。副主任和工會主席不變。

1986年5月21日,經延邊大學黨委常委批准,任命金承哲為馬列主義教研部主任,柳長鉉為副主任,金正浩為黨總支書記。當時,教師和教學輔助人員約為35人,鄭元哲為工會主席。馬列主義教研部下設五個教研室:哲學教研室,金竹山任主任;中共黨史教研室,金東和任主任;政治經濟學教研室,吳風植任主任;國際共運教研室,丁鍾福任主任;社會學教研室,李斗萬任主任。馬列主義教研部黨總支委員有金正浩、金承哲、柳長鉉、鄭元哲等四人組成,黨總支下設哲學、中共黨史、政治經濟學三個支部。李順玉為辦公室秘書,張淑環為資料員。

1986年開始,馬列主義教研部按政治專業招了兩屆學生。專業課程設定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共黨史、國際共運史、倫理學、西方哲學史、中國哲學史、自然辯證法、領導科學等十幾門。共同課程設定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共黨史、國際共運史等四門課,馬列主義教研部的教學任務包括政治專業本科生、乾訓班、全校共同課以及函授部的政治、朝文、經濟等專業的專科生的教學。此外,還擔負著全校範圍的專題講座任務。

1986年3月20日,國家教育委員會下發關於在高等學校進一步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的意見,通知要求,從一九八六年起,用三至五年時間進行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工作,逐步開設出新的課程。即《中國革命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馬克思主義原理》。預計從一九九O年起,全國多數高等學校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設定可基本上實現中央《通知》的要求,教學內容也將得到充實、提高。理工農醫院校政治理論課的學時總計應不少於210學時。

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精神,學校從1987年開始,將原有的四門公共政治理論課程改為中國革命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馬克思主義原理等三門課,文科專業逐步開設國際政治經濟與國際關係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重點抓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教育。共產主義道德課改為思想政治教育課,其內容為大學生人生觀修養、民主與法制教育,並把共產主義道德課教研室改為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擬從一九八六年級學生開始,試用省內自編的《中國革命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馬克思主義原理》新教材。

面對新時期教育工作的艱巨任務和我部的實際,於1986年擬定出適合我部的關於“堅持關心幫助、熱情支持、培養提高”的具體規劃。主要採取了如下方法:抓教師進修(派日本1名,國內26名,研究生和研究生班5名);抓青年教師的培養(堅持以老帶青;發揮學科帶頭人作用;開展“比、導、趕、幫、超活動);召開教書育人經驗交流會並取得良好效果。

自1986年以來,我部還湧現教書育人先進個人7名,馬列部連續4次被評為教書育人先進集體。

我部還在全國各地出版部門共出版了專著、編著、教材、工具書41本,在全國各種報刊上發表論文206篇,其中國家級為47篇。《東方哲學史》(朱紅星等)納入1987年的省級科研基金項目。

1988年7月5日,吉林省教育委員會印發了《關於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意見》和《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教育課程建設的意見》的通知。《關於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意見》要求,廣大教師特別是骨幹教師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刻苦鑽研教材,明確教材目的和要求,不斷提高教學效果。要積極穩妥地進行課程設定的改革,在繼續開設好《中國革命史》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課程的基礎上,1988年全省本科學校普遍開設《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有條件的學校可開設《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係》課。

《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教育課程建設的意見》指出,根據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結合我省高校實際情況,暫定思想教育課程由四門課程組成:“形勢政策教育”、“法律基礎”、“大學生人生觀修養”、“大學生道德修養”。明確規定,思想教育課程為必修課。利用每周原有形勢政策課教育時間(每周二學時)進行教學。“形勢政策教育”課要貫穿大學教育的始終。“大學生人生觀修養”放在第一學年開設,學時50左右;“法律基礎知識”、“法制教育基礎”放在第二學年開設,先開設“法律基礎知識”,然後開設“法制教育基礎”,學時暫定50左右,各校可根據師資情況適當安排,但不能低於40學時。“大學生道德修養”第三學年開設,學時50左右。

根據省教委的通知精神,學校加強了馬列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教育課的建設,1989年3月3日,經第五次校務會議研究,校長任命金成傑為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范昌林為副主任。1991年4月,馬列主義教研部從政治系分離出來。學校任命柳長鉉為馬列主義教研部主任,金正浩為馬列主義教研部副主任。馬列主義教研部由21人(教師和教學輔助人員)組成,李正奎任工會主席,太善玉任秘書,張淑環任資料員。

學校規定,馬列共同課的課程設定為中國革命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哲學、國際共運史和世界政治經濟和國際關係。教學任務為全校共同課和函授部政治理論課教學。教學時間為每學期60學時(每周4學時)。此外,又擔負著朝文系辦的自學成才專科班的教學和全校範圍內開展的專題講座任務。

馬列主義教研部下設五個教研室,即中國革命史教研室,鄭元哲任主任;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教研室,吳風植任主任;哲學教研室,李正奎任主任;國際共運教研室,丁鍾福任主任,世界政治經濟和國際關係教研室,金正浩兼主任。

自1991年以來,我部先後3次派教師到韓國(延世大學,梨花女子大學)、19次派到國內兄弟院校進修。承擔的國際、國家級、省級和校、州科研項目共11項,共有21人次進行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共有26人次進行國內學術交流活動。同時,我部還與韓國的一些大學共同組織了兩次學術會議,獨自承辦了一次學術會議。

1991年6月8日,學校任命范昌林為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黨總支書記,鄭曉艷為副書記。1993年3月5日,學校任命范昌林為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副主任。9月7日,經研究,黨委同意梁玉今任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黨總支書記,鄭曉艷為副書記。

1991年6月19日,學校任命金正浩為馬列教研部直屬黨支部書記,支部委員由李正奎、鄭元哲、金正浩、柳長鉉、張淑環等組成。

1993年10月20日,經校長辦公會議研究決定,成立延邊大學哲學思想研究所,任命柳長鉉為哲學思想研究所所長,處級建制,與馬列教研部合署辦公,編制人員及經費由馬列教研部自行調劑解決。(延大校發106號檔案)

1995年6月22日,經黨委研究決定,任命崔厚澤為馬列教研部直屬黨支部書記。

開拓創新

為了適應高等學校教育改革的新形勢,最佳化高等教育的結構和布局,1996年4月16日,經國家教委批准,原延邊大學、延邊醫學院、延邊農學院、延邊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吉林藝術學院延邊分院等五所院校完成實質性合併。同年7月,原延邊科技大學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併入延邊大學,成立了新的延邊大學。

五大院校合併後,1996年6月,延邊大學馬列主義教研部改建為延邊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

1996年9月26日,經校黨委研究,同意校長聘任許興(原延邊醫學院社科部主任)為延邊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主任,崔厚澤為社會科學基礎部黨總支書記兼副主任,南熙京(原延邊農學院社科部主任)為副主任(原待遇不變),鄭曉艷為副主任(1999年11月調出)。當時,社會科學基礎部的教員為33人。延邊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下設六個教研室、哲學思想研究所、辦公室和資料室。各部門分別由李正奎(馬列原理教研室),張永福(中國革命史教研室),沈萬根(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教研室),戴緒魁(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教研室),王惠民(德育教研室),梁玉今(民族教研室),張淑環(部辦公室)擔任主任一職。另外,柳長鉉任哲學思想研究所所長,太善玉任部秘書。延邊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承擔著全校馬列主義理論、思想道德修養兩大理論課的教學任務,同時,還肩負著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等選修課的教學任務。96年承擔的兩大理論課教學總時數為438學時,97年為708學時,98年為534學時,99年為534學時。

進入1997—1998學年後,各門課程的教學時數分別為:馬列原理4學時/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理論4學時/周(文科)和3學時/周(理科),德育3學時/周(文科)和2學時/周(理科),中國革命史4學時/周(文科)和3學時/周(理科),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4學時/周(只對文科生講授),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2學時/周。

1997年4月7日,經校黨委研究,由崔厚澤、許興、沈萬根、張淑環、李正奎等五人組成新的社會科學基礎部黨總支委員會,黨總支書記由崔厚澤擔任。

1997年10月,經吉林省教委的批准,延邊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與東北師大政法學院聯合舉辦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自考班

進入1998—1999學年後,根據國家教育部關於“兩課”的檔案精神,一些課程名稱發生了變化:“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課改為“鄧小平理論概論”課,“中國革命史”課改為“毛澤東思想概論”課,“馬列原理”課改為“馬列主義哲學原理”課,“德育”課分成“思想道德修養”課和“法律基礎”課。另外,學校又增設了“政治經濟學原理”課。

根據課程名稱的變化,社會科學基礎部對各教研室的名稱和各部門負責人做出了相應地調整:政治經濟學由鄧理教研室(原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教研室)分離出來,單獨設立了一個教研室,社會科學基礎部由原來的六個教研室改為七個教研室(七個教研室共36人)。調整後的各教研室名稱和負責人分別為:李正奎任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研室(原馬列原理教研室)主任,彭懷彬任毛澤東思想概論教研室(原中國革命史教研室)主任,沈萬根任鄧小平理論概論教研室主任,南文日任政治經濟學教研室主任,戴緒魁(1999年戴緒魁調出後楊洋接任)任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教研室主任,王惠民任德育教研室主任,梁玉今任民族教研室主任,張淑環任部辦公室主任。課程名稱更改後的各門課程教學時數為:哲學原理每周3學時,政治經濟學原理每周2學時,鄧小平理論概論每周4學時,思想道德修養每周2學時,毛澤東思想概論每周2學時,法律基礎每周2學時,世界經濟與政治每周2學時(只對文科生講授),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每周2學時。

1998年7月30日,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核同意,由省學位委員會公布了1997年度吉林省學位委員會增設碩士點的審批結果,其中有該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等5個碩士點。

1998年9月10日,中共教育部黨組下發《關於做好秋季開學後師生形勢與政策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在高校師生中大力加強形勢與政策教育工作,即在師生員工中深入進行愛國主義、團隊精神和社會主義教育,進行國際形勢和我國外交政策的教育,進一步加強對高校師生進行國內經濟形勢的教育,及時了解掌握師生思想動態,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學校穩定。

1998年,金正浩當選為吉林省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許興當選為延邊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同時,校黨委決定免除沈萬根的社會科學基礎部黨總支委員職務。

1998年11月20日,根據《延邊大學聘任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暫行規定》,認定社會科學基礎部的許興、金正浩、南熙京、李福順、金成傑、崔厚澤、金龍煥等七人符合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條件,授予七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資格。

1999-2000學年開始,“毛澤東思想概論”課,由原來的每周2學時改為每周3學時。

1999年,社會科學基礎部的沈萬根、王惠民兩位教師成為延邊大學第一批“251”青年學術骨幹。

1999年,許興當選為延邊大學專業技術評定委員會委員和延邊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1999年6月25日,經延邊大學第十二次校長辦公會議研究,同意成立延邊大學法律顧問室,許興當選為該顧問室成員。

1999年9月20日,延邊大學第五屆學位評定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進行全面審核,對金仁權等28人的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資格予以通過,任龍世獲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資格。

2000年4月3日,經校常委會議研究,同意校長聘任許興為社會科學基礎教研部主任。同一天,經校黨委常委會議討論決定,任命金憲淑為社會科學基礎部黨總支書記,免去崔厚澤的社會科學基礎部黨總支書記職務。同時,同意社會科學基礎教研部主任聘任金憲淑為社會科學基礎教研部副主任(兼),李正奎為社會科學基礎教研部副主任,免去崔厚澤,南熙京的社會科學基礎教研部副主任職務。由於原馬列主義哲學原理教研室主任李正奎升任部副主任,部主任聘任李紅軍為馬列主義哲學原理教研室主任。另外,車聖姬由化學系調到社會科學基礎部擔任部秘書。

2000年4月17日,許興當選為校黨委系統非常設工作機構委員。

根據社會科學基礎部一些人員的變動情況,2000年4月27日,經校黨委組織部研究,同意社會科學基礎部成立新的黨總支委員會。金憲淑,許興,張淑環,沈萬根,金成哲等五人當選為新黨總支委員會委員,黨總支書記由金憲淑擔任。

2000年8月11日,延邊大學第六屆學位評定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進行全面審核,對何雲鵬等32人的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資格予以通過,我部的李正奎獲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資格。

2001年5月16日,省學位辦批准延邊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舉辦二年制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員學習採取半脫產形式)。該班設定了東北亞國際關係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意識形態研究,鄧小平理論研究,毛澤東思想研究,東北人民革命鬥爭史研究,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與實踐研究等六個研究方向。該班開設的必修課程有: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史,中共黨史,政治學理論,鄧小平中國特色理論研究,東北亞國際關係研究,哲學導論,中國近現代革命鬥爭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外語,計算機;選修課程包括:當代中日關係研究,鄧小平特區經濟論研究,中國民主黨派史研究,人格學研究,宗教與社會關係研究,現代西方哲學思潮,中朝韓外交史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東北各民族人民抗日鬥爭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社會學研究等課程。

2001年7月12日,延邊大學第六屆學位評定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進行全面審核,對崔成日等50人的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資格予以通過,我部的王惠民獲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資格。

2001年,社會科學基礎部與校黨委宣傳部、校學工處共同成立了形勢與政策教研室,李鳳海任形勢與政策教研室主任(兼校黨委宣傳部副部長)。

2001年11月,吉林省教育廳和高校工委根據國家教育部有關檔案精神和工作部署,為了進一步加強全省高校“兩課”建設,深化“兩課”教育教學改革,促進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三進”工作,對全省32所普通高校的“兩課”教育教學進行了檢查評價。在被檢查評價的全省32所普通高校中,延邊大學被評為一等學校(僅在東北師大、吉林大學之後)。

2002年7月9日,延邊大學第六屆學位評定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進行全面審核,對李龍振等30人的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資格予以通過,我部的沈萬根獲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資格。

2002年8月,延邊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醫學院社會科學基礎部、農學院社會科學基礎部完成了實質性的合併,組成新的延邊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8月12日,經校黨委常委會討論同意,校長聘任許興為社會科學基礎部主任,金憲淑為社會科學基礎部副主任(兼),李正奎為社會科學基礎部副主任。新成立的社會科學基礎部是負責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品德教育(即“兩課”)的校直屬教學部門。新成立的社會科學基礎部下設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研室(孟凡憲任教研室主任)、鄧小平理論概論教研室(沈萬根任教研室主任)、毛澤東思想概論教研室(金亨煜任教研室主任)、政治經濟學原理教研室(姜學洙任教研室主任)、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教研室(朴美蘭任教研室主任)、思想品德教研室(王惠民任教研室主任)、形式與政策教研室(李鳳海任教研室主任)等7個教研室,一個辦公室(張淑環任部辦公室主任,車聖姬、崔海燕任部辦公室秘書)和一個資料室。新成立的社會科學基礎部,開設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鄧小平理論概論、毛澤東思想概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以及形勢與政策等8門公共政治必修課,以及與“兩課”相關的部分選修課程。開設的選修課程有:科學技術史、自然辯證法、市場經濟與實用經濟法、宗教與社會、現代社會學講座、公共關係學、 WTO與智慧財產權法、人際關係心理學等8門(公共選修課是短學期開設的課程,每門選修課的教學時數為8學時/周,科學技術史採用的教材有,王玉倉主編的《科學技術史》;自然辯證法採用的教材有,陳文林等編的《自然辯證法》;宗教與社會採用的教材有,時光、王嵐編的《宗教學引論》;公共關係學採用的教材有,張利癢主編的《公共關係學》;市場經濟與實用經濟法採用的教材有,沈萬根主編的《實用經濟法與市場經濟》;人際關係心理學採用的教材有,鄭全全、俞國良編的《人際關係心理學》;現代社會學講座、WTO與智慧財產權法採用的教材是自編教材。)。

根據新的社會科學基礎部成立後的一些人員的變動情況,2002年9月16日,經校黨委組織部研究,同意社會科學基礎部黨總支委員會由金憲淑,許興,李香善,車永洙,彭懷彬等五人來組成,黨總支書記由金憲淑繼續擔任。

2002年,社會科學基礎部的沈萬根、王惠民兩位教師成為延邊大學第二批“251”學術帶頭人,車永洙成為延邊大學第二批“251”青年學術骨幹。

教材使用

另外,隨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迅速推進和我國各方面改革的深化與全面展開,黨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有了許多新的豐富和發展,在理論方面也有了重大的突破,從而也對“兩課”教學內容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更好地體現和反映時代精神,吉林省教育廳組織了全省的力量,不斷地對“兩課”教材進行調整、充實和修改。根據上述情況,我校近四年的“兩課”教材使用情況如下:

1999-2000學年度——《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劉賢奇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程喜田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版),《思想道德修養》(陳秉公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版),《法律基礎教程》(陳勞智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版),《毛澤東思想概論》(田克勤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鄧小平理論概論》(徐毅鵬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版),《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李景治主編,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版);

2000—2001學年度——《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劉賢奇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版),《毛澤東思想概論》(王順生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第二版)》(馮特君主編,經科出版社1999年版);

2001-2002學年度——《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劉賢奇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程喜田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思想道德修養》(陳秉公主編,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法律基礎教程》(陳勞智主編,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鄧小平理論概論》(徐毅鵬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李景治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版);

2002-2003學年度——《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劉賢奇主編,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陳恕祥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版),《法律基礎教程》(陳勞智主編,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鄧小平理論概論》(徐毅鵬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