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據樂遊原
樂遊原位於唐長安城東南隅新昌坊與昇平坊一帶,為一隆起的高原。長安城內平均海拔高度為412 米左右,而此樂遊原處海拔高度達450 米~455 米,為都城內地勢最高處,延興門即地據此岡原之上。
樂遊原因漢宣帝時在此置樂游苑而得名。唐代時期,太平公主曾在此原修築園林,建有亭台樓閣。後來唐玄宗又將此原賜給其兄弟寧、申、岐、薛諸王,再加興造,成為都城地區以岡原為特點的自然風景游賞區。這裡地勢高聳,登原遠眺,四望寬敞,京城之內,俯視如掌。同時,它與南面的曲江芙蓉園和西南的慈恩寺大雁塔相距不遠,眺望如在近前,景色十分宜人。因此,都人來此游賞者絡繹不絕。尤其是每年三月上巳,九月重陽,長安仕女游賞,就此祓禊登高,幄幕雲布,車馬闐塞。唐代著名詩人張九齡、杜甫、韋應物、杜牧等先後都來此游賞,留下了很多吟詠的詩篇。其中李商隱的《樂遊原》詩:“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更是因樂遊原而作千古傳誦的佳句。
西臨青龍寺
延興門西臨新昌坊南門之東的青龍寺。該寺創建於隋初開皇二年(582 年),原名靈感寺,唐武德四年(621 年)被廢,龍朔二年(662年)復為觀音寺。唐睿宗景雲二年(711 年),改名青龍寺。寺據樂遊原岡原之上,唐人朱慶餘《題青龍寺》詩云:“寺好因岡勢,登臨值夕陽。青山當佛閣,紅葉滿僧廊。竹聲連平地,蟲聲在上方。最憐東西靜,為近楚城牆。”
青龍寺是長安佛教密宗的重要傳播之地。代宗大曆(766~779)年間,不空三藏的密宗教徒惠果和尚主持此寺,宏宣“真言大教”。德宗時期,日本平安朝派遣入唐求法的“學問僧”、“清益僧”來長安,被稱為“入唐八家”的日本僧人,有六人(空海、圓行、圓仁、惠運、圓珍、宗睿)都曾在青龍寺受法。其中空海在青龍寺拜惠果為師,在佛經、梵文、詩詞、書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憲宗元和元年(806年),空海學成回國播教,成為“東密”的開山祖師。
唐代時期,青龍寺還是長安四大戲場之一。當時,百戲演出在長安城已形成了以寺院為主的四處固定的戲場。宋人錢易《南部新書》載:“長安戲場,多集於慈恩,小者在青龍,其次薦福、永壽”。慈恩寺、青龍寺、薦福寺、永壽寺都在風景名勝、遊人最多的地方。戲場規模都很大,可以同時有多種節目演出,容納眾多的觀眾。如被看作“小者”的青龍寺戲場就可以“座客千官盛,場開百戲容”(蘇頲《奉和恩賜樂遊園應制》詩)。
哥舒翰宅
哥舒翰(?~757),唐代名將。突厥族突騎施哥舒部人。勇而有謀。能讀《左傳》《漢書》。四十歲後從軍河西,駐守邊防重鎮臨洮一帶,屢破吐蕃的進犯。天寶六載(747 年),官拜左僕射平章事,為隴右節度使,兼河西節度使,封平西郡王。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反。次年,哥舒翰統兵20 萬守潼關。當時他身體病弱,因受楊國忠猜忌,被逼出戰,兵敗遭殺害。居宅在長安延興門內新昌坊。舊址約在今西安東南郊鐵爐廟。
白居易宅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唐代著名詩人。貞元進士,在長安先後居住在永崇坊華陽觀、常樂坊、宣平坊、昭國坊。元和十五年(820年),遷居於延興門內新昌坊。白居易《題新居寄元八》詩:“青龍岡北近西近,移入新居便泰然。”又《題新昌所居》詩:“宅小人煩悶,泥深馬鈍頑。街東閒處住,日午熱時還。”
姚合宅
姚合(775~854 後),唐詩人。開成(836~840)末官至秘書監,曾先後在長安親仁坊、常樂坊、新昌坊居住。其《新昌井》詩:“舊客常樂坊,井泉濁而鹹。新屋新昌里,井泉清而甘。”新昌坊宅址在今西安東南郊鐵爐廟。
長安墓葬區
延興門位於今西安城東南郊三兆之北,因地處都城東南隅,極為荒僻,早在隋唐時這裡就成為都人的墓葬區。
首先,開皇二年(582 年)隋文帝建設新都大興城前期在清理新都基地時,將無主墳墓悉遷葬於延興門附近。為了超度這些被遷葬的亡靈,特在延興門西立一寺院,並取名靈感寺。“文帝移都,徙掘城中陵墓,葬之郊野,因置此寺,故以靈感為名。”(《唐兩京城坊考·新昌坊》)這座寺院就是唐代易名的青龍寺。
其次,直到唐代,延興門附近諸坊,因地處偏遠,仍為都人的墓葬之地。唐李復言《續玄怪錄》載,唐代時緊靠延興門之南的“長安升道里,南街儘是墟墓,絕無人住”。
同昌公主
同昌公主為唐懿宗長女,郭淑妃所生,深得懿宗寵愛,嫁宰相韋保衡。鹹通十二年(871年)公主死,葬少陵原。送葬之日,“帝與妃坐延興門,哭以過柩,仗衛彌數十里”(《新唐書·諸帝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