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禪寺臥佛塔](/img/d/d26/nBnauM3X0gzM2kDN5IDO1MDN0MTMycjN3cTMwADMwAjMxAzLyg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徐霞客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登此寫道:“登樓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峙,溪自西來,分而環之。至曲複合為一。洲外兩山漸開,九曲至盡。”山水皆收眼底,蔚為大觀。故清代名僧捧日在白雲岩上摩刻“大觀”兩字。這方摩崖石刻見於白雲禪寺大殿佛龕後壁。
在寺西南300米的燕窩地里有一座古墓,傳說是漢留侯張良的衣冠冢。據康熙《廬江縣誌》載:“張良扶漢滅楚功成後,於漢十一年(前196年)來白雲山二鼓峰白雲洞隱居。除踏山採藥,煉丹修行外,還悉心整理、編次漢初各類傳世兵書。”張良在白雲庵曾留下令人回味的詩句:“白雲山上任逍遙,勝似朝中爵祿高,閒向窗前補舊衲,悶來嶺上采靈苗。齊王枉有功勞大,觸犯龍顏命不饒,非是微臣情太薄,恐遭韓候拿下梢。”北宋王安石,於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貶謫舒州通判,曾游白雲山二鼓峰,賦詩一首贊曰:“漢業存亡俯仰中,留候於此每從容。固陵始議韓彭地,復道方圖雍齒封。” 1976年,果樹公社在白雲山開茶地時,於張良墓址前掘出一塊布滿苔蘚的石碑,上刻四言詩全文,字跡模糊,剝落下可全辨:“輔佐炎劉,嘉謀嘉猷。圯橋授受,進履情投,除暴滅秦,為韓報仇。此地亡楚,帷幄運籌。功成身退,縱至人游。住茅避谷,白雲山頭。布衣素食,樂以忘憂,世代相續,萬世無休!”張良衣冠冢占地約5平方米,墓冢幾為平地。2000年之初,由九華山觀音峰住持兼白雲禪寺住持、人稱“討飯和尚”釋宏成法師和白雲禪寺監院釋開慧,募化重修張良墓。
從白雲禪寺的後門可望見三教峰、貓耳石等名勝。後門有一條古代登山道從峰麓直抵禪寺。山道盡頭有一石門。徐霞客記述道:“從石罅中累級而上,兩壁夾立,頗似黃山之天門。級窮,迤邐至岩下,因岩架屋(指白雲禪寺)亦如鼓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