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白雲禪寺

廬江白雲禪寺

廬江白雲禪寺地處廬江縣西南部、與舒城縣、桐城市接壤的湯池果樹村境內,建於海拔332米的山峰,又稱二鼓峰。白雲禪寺原名白雲庵,據考證為明洪武三年(1370年)僧妙寧建。寺內有藏經閣、撞鐘樓、千年海棠、八卦井,房舍99間半;有迴廊及大雄寶殿,主佛數百,高矮不等,神態各異。但可惜均毀於戰亂。1978年,果樹村民眾在寺內發現一塊破碎的石碑,為大清乾隆二十五年的“白雲庵重修碑記”。1988年原果樹茶廠重修白雲庵,從山腳修築999級台階至山頂,並建四合院寺廟。1998年,廬江縣湯池鎮政府會同縣宗教局、佛教協會,聘請九華山觀音寺住持釋宏成法師來此重建,更名白雲禪寺,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及七層臥佛塔、寮房、放生池等,從山腳至山頂3公里長的上山公路便是那時修築。

基本信息

位於安徽省廬江縣湯池鎮白雲岩的峰腰。寺廟傍崖臨溪而建,形態猶如一座懸空廟。涉足廟中,需通過星村大橋,順山路往東北而行五里後抵白雲岩,再拾級而登即可到達。
白雲禪寺臥佛塔白雲禪寺臥佛塔
寺始建於明代洪武3年(1370年),憎妙寧建。後屢毀,1994年重修竣工。寺廟沿著白雲岩腰際的一條狹長的岩罅順勢而建設,盡頭為山門,倒序為大殿和膳房。大殿適築在岩罅深且高之處,因此構成兩層,格式小巧玲瓏。憑欄南望,則九曲溪飄然如帶,溪西南遠處的火焰山朗朗在目。
徐霞客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登此寫道:“登樓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峙,溪自西來,分而環之。至曲複合為一。洲外兩山漸開,九曲至盡。”山水皆收眼底,蔚為大觀。故清代名僧捧日在白雲岩上摩刻“大觀”兩字。這方摩崖石刻見於白雲禪寺大殿佛龕後壁。
在寺西南300米的燕窩地里有一座古墓,傳說是漢留侯張良的衣冠冢。據康熙《廬江縣誌》載:“張良扶漢滅楚功成後,於漢十一年(前196年)來白雲山二鼓峰白雲洞隱居。除踏山採藥,煉丹修行外,還悉心整理、編次漢初各類傳世兵書。”張良在白雲庵曾留下令人回味的詩句:“白雲山上任逍遙,勝似朝中爵祿高,閒向窗前補舊衲,悶來嶺上采靈苗。齊王枉有功勞大,觸犯龍顏命不饒,非是微臣情太薄,恐遭韓候拿下梢。”北宋王安石,於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貶謫舒州通判,曾游白雲山二鼓峰,賦詩一首贊曰:“漢業存亡俯仰中,留候於此每從容。固陵始議韓彭地,復道方圖雍齒封。” 1976年,果樹公社在白雲山開茶地時,於張良墓址前掘出一塊布滿苔蘚的石碑,上刻四言詩全文,字跡模糊,剝落下可全辨:“輔佐炎劉,嘉謀嘉猷。圯橋授受,進履情投,除暴滅秦,為韓報仇。此地亡楚,帷幄運籌。功成身退,縱至人游。住茅避谷,白雲山頭。布衣素食,樂以忘憂,世代相續,萬世無休!”張良衣冠冢占地約5平方米,墓冢幾為平地。2000年之初,由九華山觀音峰住持兼白雲禪寺住持、人稱“討飯和尚”釋宏成法師和白雲禪寺監院釋開慧,募化重修張良墓。
從白雲禪寺的後門可望見三教峰、貓耳石等名勝。後門有一條古代登山道從峰麓直抵禪寺。山道盡頭有一石門。徐霞客記述道:“從石罅中累級而上,兩壁夾立,頗似黃山之天門。級窮,迤邐至岩下,因岩架屋(指白雲禪寺)亦如鼓子(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