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洞

廬山洞

廬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真人周正時治之

歷史

廬山洞 廬山洞

廬山地處江西省北部的鄱陽湖盆地,九江市廬山區境內,濱臨鄱陽湖畔,雄峙長江南岸,為三山五嶽中三山之一。相傳周代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結廬為舍,因名廬山。又稱匡山、匡廬。廬山有著悠遠的道教傳統,相傳匡俗在3000多年前曾上山學道成仙,漢武帝敕封匡俗為“大明公”。宋徽宗加封他為“靖明真人”。東晉道士陸修靜在廬山建簡寂觀,並於此整理道教大典《道藏》,觀內有當時中國最早的道藏目錄。 唐玄宗封廬山道教為“九天使者”,敕建與五嶽真君並列的“九天使者廟”,是廬山成為中國道教的重地。宋徽宗又將它更名為“太平宮”,並派任官員,進一步使它成為極負盛名的道觀。

當佛教在廬山蓬勃興盛的時候,南朝名道陸修靜也來廬山開闢道場,廬山道教由此而迅速發展。同時也開始了佛、道兩家在廬山共爭共榮的局面。而唐代道士呂洞賓在廬山佛手崖的活動,也導致了道教與佛教爭占廬山八百年的史事。

簡寂觀,廬山金雞峰下,曾有座宏大的道觀,名大虛觀。它由道教宗師陸修靜建於南朝大明五年(公元461年),陸修靜死後謚為“簡寂先生”,太觀虛遂稱簡寂觀。

陸修靜在簡寂觀研經傳道達7年之久,觀內道藏閣擁有當時最完備的道家藏書,是道教最大的經庫。

景觀

簡寂觀,廬山金雞峰下,曾有座宏大的道觀,名大虛觀。它由道教宗師陸修靜建於南朝大明五年(公元461年),陸修靜死後謚為“簡寂先生”,太觀虛遂稱簡寂觀。

陸修靜在簡寂觀研經傳道達7年之久,觀內道藏閣擁有當時最完備的道家藏書,是道教最大的經庫。

簡寂觀已廢,但現存大量遺蹟,如演經禮斗石、煉丹井、搗藥臼、洗藥池等,還有陸公安葬之地布袋崖。

說起廬山道教的福地洞天,當數廬山仙人洞,其實廬山仙人洞只是一個由砂崖構成的岩石洞,由於大自然的不斷風化和山水長期沖刷逐漸形成的天然洞窟,這裡不僅是歷來最為遊人喜愛的勝景,而且是道教的福地洞天。相傳唐代名道呂洞賓曾在此洞中修煉,直至成仙,後人為奉祀呂洞賓,將此洞窟更名為仙人洞。洞內有一石制殿閣——純陽殿,兩旁有兩副對聯:“稱師亦稱祖,是道仍是儒”,“古洞千年靈異,岳陽三醉神仙”,洞旁蒼色的山岩下,依山臨壑建有一棟斗拱彩繪,飛檐凌空的殿閣,名老君殿,殿為歇山式單層建築,整個建築顯得莊重而又輕巧,內供太上老君李聃騎牛雕像。

仙人洞又名佛手岩,位於錦繡谷側。洞為砂岩構成的天然岩洞,高6米,寬12米,縱深14米。因洞頭岩石參差,形態如手指,故名佛手岩。原為佛家之地,曾建有佛手寺。相傳唐代名道呂洞賓在此洞中修煉成仙,清代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易佛為道,建純陽殿,祭祀呂洞賓,將佛手岩改名仙人洞。光緒三十一年( 1905年)長安道士靜陽子又在岩左創建老君殿,並重修純陽殿,增建藏經閣,始稱仙人洞道院 。1951年,仙人洞住持張理松在政府幫助下,對老君殿進行了修葺。“文化大革命”中,仙人洞被交給園林部門管理。1988年 ,仙人洞交還道教界管理,重新作為道教活動場所開放。1998年,仙人洞住持葉至明募資重建老君殿。如今的仙人洞道院殿宇典雅壯麗,香爐鐘鼎煥然一新 。

仙人洞內有乳泉一滴,浮空而落,故名“一滴泉”。泉下有池,圍以石欄。石壁上有“天泉洞”、“靜善泉"、“洞天玉液”等石刻。洞旁建有老君殿,內供太上老君 。仙人洞東側有仙路,訪仙亭等,西側有蟾蜍石、石松等名勝。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毛澤東於1961年題詠的詩名,使仙人洞名揚四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