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9年下半年開始籌建。第一任領導班子由星子縣委、縣政府組建。校長由原蛟塘國小校長彭希麟兼任。教導主任是蛟塘國小教導主任郭之松兼任。
1960年8月開始招生,開辦兩個班。選調4名任課教師來校任教。當時,辦學設備幾乎沒有,教室是借國小租用的民房,辦公室和廚房擠在一間不到60平方米的土磚舊房裡,師生分散居住在民房、敬老院內。然而,師生上下一心,認真貫徹執行毛澤東主席的“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蔻者。”教育方針,按省教育廳頒布實施的政治、語文、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俄語九科開課,加強課堂教學。[1]
1963年第一屆國中學生畢業,畢生49人,經統考,錄取九江一中、二中和師範的有7人,其餘的陸續走向社會。師生的勞動成果,顯出了旺盛的教學生命力。
1963年冬,江西省教育廳長王紀明到蛟塘中學視察,被師生艱苦奮鬥的執著精神深深感動。1964年,省教育廳撥人民幣伍萬元籌建校舍。
1965年在王家岸村北建成教室4幢8間、辦公室兼教工宿舍一幛,大禮堂一幛,廚房兼倉庫一幢占地12畝,新舍建成後,蛟塘中學的工作、教學、生活等設施初具規模,給師生教育質量更上一層樓提供了有利條件。
1966年爆發了“文化大革命”。《五·一六通知》發表,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縱深發展
,學位領導停課,學生輟學。部分師生在校進行“斗、批、改”……這種狀況直接持續到“複課鬧革命”。蛟塘中學在““斗、批、改”中的“複課”,主要是抓了兩件事,一是”勤工儉學“,二是”開門辦學”。根據“教育要革命,學制要縮短”的精神,國中學制由三年改為兩年,實行半工半讀,半耕半讀,先後在景家山墾荒10多畝,種植紅薯、小麥、豆等農作物;興辦了養豬場;開辦了肥皂廠、機米廠;興辦磚瓦廠等等。師生 一邊教學,一邊勞動。在無課本情況下,學校有‘開辦辦學’中他堅持了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請貧下中農上課,憶苦思甜,接受再教育。並聯繫農村生活的實際,進行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基礎進行教學。既開了門,又進行了教學;既講了理論,又聯繫了實際。[1]
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文化大革命宣告結束。
1971年開設高中班,學制二年,招生48人。學校更名為“蛟塘五·七中學”。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蛟塘中學順應形勢,走向發展時期。學校端正了辦學思想,改革了學校機構,健全了規章制度,改善了辦學條件。
1982年教學大樓竣工,1984年,新建廚房、膳廳使用,1985年實驗、電技樓啟用,1993年辦公樓落成,1999年教學綜合大樓屹立在校園中,總計6876.15平方米。
2010下半年,新建師生食堂 平方米落成,綜合大樓 開基動工。五十多年來,校園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擴展到占地30多畝,可供千餘師生生活、教學之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