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饒五村

廣饒五村

陶器最為豐富,主要有鼎、豆、缽、罐、杯等。 彩陶比較發達,還見少量彩繪,均主要施於豆、鼎、壺、罐等類器。 手工器物比較多見,有罐、鼎、杯等。

簡介

廣饒五村位於山東省廣饒縣縣城東部,明、清兩代曾稱樂安縣樂義鄉。1945年按城關序數定名為五村。現有居民342戶,962人,耕地7.4公頃。

遺址

該村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處,位於廣饒縣城東北約0.5公里處,俗稱“普救寺”。遺址為一略呈東北—西南方向的土狀埠台形堆積,海拔高度14.2米,東西長約250米,南北寬約300米,總面積約7.5萬平方米,是一處以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存。文化層厚約3~5米。遺蹟、遺物豐富。遺蹟有墓葬、灰坑、灰溝、房址等;遺物主要有石器、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等。陶器最為豐富,主要有鼎、豆、缽、罐、杯等。彩陶比較發達,彩繪陶也有發現。
1985年秋,齊魯石化總公司30萬噸乙烯工程排污管道通過該遺址。為配合工程建設,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廣饒縣博物館組成發掘工作隊對遺址進行了試掘,開探方(溝)36個(條)。發掘面積700餘平方米,共清理大汶口文化、周代、漢代等時期灰坑(溝)580餘個(條);居住址、燒土面(坑)等10餘處,大汶口至漢代墓葬106座。共出土玉石器、骨器、蚌器、陶器、銅器等文物160餘件,不可修復的陶器標本一大宗。
出土陶器以夾砂為主,泥質陶次之。泥質陶一般未經陶洗,故偶含零星沙粒、岩屑,器表都打磨光滑。陶色以紅陶為主,紅陶多數都施紅陶衣。器型主要有鼎、豆、罐、壺、缽、盆、鬹、盉、鼓等,有極少陶質玩具和裝飾品。其中大汶口陶鼓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陶鼓之一。彩陶比較發達,還見少量彩繪,均主要施於豆、鼎、壺、罐等類器。色彩有紅、深赭、白等等。口沿、足部多施赭彩,肩腹部多施紅彩。復彩圖案常見於鼎、壺、罐、缽等,多火紅彩為底,赭彩漫塗,紅白彩勾點。主要紋飾為網紋、渦紋、平行線、幾何圖案等。手工器物比較多見,有罐、鼎、杯等。製法主要是手制,以泥條盤築最常見,個別小件器物或器物附屬檔案多為捏塑。口沿、肩、腹慢輪修整也是常有的現象。豆盤及豆柄的接合多為貼上,鼎足接合多數是貼上。遺址上部有商、周、秦、漢時期的堆積,出土有銅劍、銅鏃、陶鬲、陶鼎、陶盤等遺物。其中戰國黑陶盤製作精美,系輪制磨光、壓磨圖案,代表了當時較高的制陶工藝。器類單一、彩陶發達是該遺址的主要文化特點,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風格。
1981年,該遺址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公布為市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7日公布為省級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