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該所主要研究方向為青年社會學、青少年犯罪學、城鄉社會學、婚姻家庭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民族社會學和發展社會學。 下設社會發展研究室、城鄉社會學研究室、婦女婚姻研究室和青少年研究室。 廣西社會學學會、廣西青少年犯罪研究會掛靠該所。

該所現有在職人員4人,其中副研究員1人,助理研究員2人,研究實習員1人。現任副所長周可達(主持工作)。藍日基、李秋洪、毛殊凡曾任所長,鄧壬富、羅國安、王潔鋼曾任副所長。該所主要研究方向為青年社會學、青少年犯罪學、城鄉社會學、婚姻家庭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民族社會學和發展社會學。下設社會發展研究室、城鄉社會學研究室、婦女婚姻研究室和青少年研究室。廣西社會學學會、廣西青少年犯罪研究會掛靠該所。
建所以來,先後承擔“中國百縣市經濟社會調查”的南丹縣、玉林市、柳州市和興安縣調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青年課題和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課題“廣西各民族心理特徵的比較研究”等研究課題,還獨立或合作完成10多項省級、地市級和縣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研究、婚姻家庭研究和青少年犯罪對策研究等課題,完成了一批地方或企業委託的社會調查項目,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獨立或合作發表學術論文400多篇、調查研究報告45篇、譯文10篇,出版個人專著6部、合著29部、譯著2部、工具書5部、論文集9部等,涉及社會心理學、城鄉社會調查、青少年研究、婚姻家庭研究等領域。代表著作有《中國國情叢書――百縣市經濟社會調查》的南丹卷、玉林卷、柳州卷、興安卷,《中國農民的心理世界》、《人類生育心理與行為》、《廣西民族交往心理》、《公共關係心理學》、《德育環境學》、《中國少數民族青年發展研究》、《嬗變與發展――從廣西看黨外知識分子問題研究課題、《走出心靈的陰影――人的異常心理及其矯治》和《遠離犯罪》等。以該所研究人員為主完成或獨立完成的研究成果獲省部級二等獎13項,三等獎近20項,全國青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項,全國和省級學會和科研研究優秀成果評獎中,該所獲得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該所主辦的《青少年研究》雜誌(季刊)自1986年創刊至1997年,發表文章800餘篇,其中數十篇論文曾產生較大影響並獲各種等級的獎勵。
該所注意開拓對外學術交流,先後接待過英國、紐西蘭和美國的學者,藍日基、李秋洪、羅國安等人出訪過日本、越南、泰國和新加坡等國,出席國際學術會議8次,參加過中美城鄉居民家庭生活調查、廣西愛滋病人防治戰略規劃的制定、亞洲開發銀行TA1881項目的考察論證等項國際合作研究課題。1992年至1994年,該所先後接收丹麥和日本留學生各1名,指導他們到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進行田野考察研究。1998年8月至1999年9月,梁茂春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杜克大學社會系研究進修。1999年3月孔慶新自費赴日本京都大學進修社會學。
該所研究人員注重發揮學科優勢,運用社會學研究方法和計算機技術等手段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問題的探討和社會學學術活動。歷年舉辦或主要發起的國內重要學術活動有12項,每年都派研究人員參加全國性的學術會議和研究課題。
目前該所正在進行或計畫進行的研究課題有“廣西民族經濟心理比較研究”、“全國百村村情調查”和“社會結構變遷研究”和“廣西公眾輿論和社會熱點調查”等。
研究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