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述轉向
最近幾十年,當代文化中出現了一個聲勢浩大的“敘述轉向”(Narrative Turn)這個大潮,始自70、80年代的歷史學。海登·懷特出版於1973年的《元史學》,開創了用敘述改造歷史學的“新歷史主義”運動。此後,閔克、格林布拉特、丹圖等人的進一步推動,造成了一個影響深遠的運動。然後,敘述轉向在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大規模出現。社會學開創了記錄敘述方式的社會學新研究法。
敘述學轉向在不同的學科重點不同:在歷史學,是用敘述分析來研究對象;在社會學和心理學,主要是把人人的敘述作為研究對象;在醫學、法學、政治學中,主要是用敘述來呈現並解釋研究的發現。
近年來已有一些學者提出新的想法,逐漸迫近了這樣一門符號敘述學,瑞恩提出新的媒介(尤其是電子遊戲)要求“跨媒介敘述學”。中國學者也開闢了敘述學的一系列新陣地:例如青銅器銘文與圖案敘述,《禮記》建築敘事、牌坊敘事、讖緯敘事等,一門廣義敘述學 已經呼之欲出
敘述轉向使我們終於能夠把敘述放在人類文化甚至人類心理構成的大背景上考察,在廣義敘述學建立之後,將會是小說敘述學“比喻地使用廣義敘述學的術語”。
最簡敘述定義
敘述化,就是在一個文本中加入敘述性,也就是把一個符號文本變成敘述文本。本來,任何符號文本都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1)一些符號被組織進一個符號組合中;
(2)此符號組合可以被接收者理解為具有合一的時間和意義向度。
這個定義雖然短,實際上牽涉兩個過程,六個因素:一定數量的符號被組織進一個組合中,讓接收者能夠把這個組合理解成合一的時間和意義向度。在符號表意過程中,接收者是必需的環節,而符號傳送者卻不一定有。
敘述的最基本定義,只是在這個定義上加上一條:這個符號組合必需有情節,情節既是敘述文本符號組合方式的特點,也是敘述文本的接受理解方式。由此,只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的符號文本,就是敘述,它包含兩個“敘述化”過程:
(1)有人物參與的變化,即情節,被組織進一個符號組合;
(2)此符號組合可以被接收者理解為具有合一的時間和意義向度。
敘述中的人物,必須是“有靈之物”,也就是說,他們對所經歷的變化,具有一定的經驗能力,並且能生髮出具有一定的倫理意義的行為或感受。
符號敘述學的基本問題範疇
按敘述者的形態變化,以及媒介性能,分成六個類別:
(1)“事實性”敘述(歷史、新聞、庭辯、匯報、揭發、懺悔等)
(1)—a,擬“實在性”未來敘述(諾言、預測算命、宣傳、廣告等)
(2)記錄性虛構敘述(小說、敘事詩、連環畫、壁畫)
(3)演示性敘述(電影、電視、戲劇等)
(4)參與式互動敘述(遊戲、比賽、電子遊戲等)
(5)夢敘述(夢、白日夢、幻覺等)
這是五種完全不同形態的敘述體裁,其大類的排列,是從敘述者極端個人化到敘述者極端框架化。任何敘述必然有一個敘述者作為文本發出人格,敘述者的首要任務是從底本的備選細節中,選擇一部分構成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