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福村[上海市寶山區顧村鎮廣福村]

廣福村隸屬上海市寶山區顧村鎮,位於顧村鎮境域西首,寶安公路。是公交淞安專線、嘉泰線、嘉廣線的一個重要站點,也是寶山、嘉定兩區交界處最古老的一個集鎮。 廣福及其周邊原是嘉定最東部的東海海濱之地,原長江夾帶大量泥沙沖積而成。據歷史記載,南北朝梁天監年間成陸,距今已1500多年,而顧村地區則於晚此200年後的初唐時鹹陸。.廣福曾是我國南北海運必經之地,很快由荒野變成漁村,是寶山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村落簡介

廣福村位於顧村鎮境域西首,是公交淞安專線、嘉泰線、嘉廣線的一個重要站點,也是寶山、嘉定兩區交界處最古老的一個集鎮。

廣福及其周邊原是嘉定最東部的東海海濱之地,原長江夾帶大量泥沙沖積而成。據歷史記載,南北朝梁天監年間成陸,距今已1500多年,而顧村地區則於晚此200年後的初唐時鹹陸。廣福曾是我國南北海運必經之地,很快由荒野變成漁村,是寶山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歷史沿革

歷史上聲名遠播的廣福寺,始建於元朝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以下同),當時廣福還是臨海的村落,叫做江家宅。有印度僧人普慧在此地行船遇海難,被當地村民救起,為報答救命之恩,普慧在此建造寺院,名為普慧禪寺。在寺院落成大殿儀式上,普慧高誦“寧殘身,廣施福”,村民高聲歡呼,於是普慧禪寺又稱為廣福寺,江家宅也隨之改名廣福鎮。

後至元朝天曆元年(1329年),僧人善學進行擴建,文獻記載寺內有九品觀音堂、萬佛閣等建築,後來毀廢。至明朝萬曆年間,僧人純一發起大規模重建,廣福寺發展為方圓2華里,各種廟房5,048間的大寺院,當時號稱江南第一寺,蘇州寒山寺、南嶽衡山等地都有來遊學的僧人。

廣福村一角 廣福村一角

廣福原為嘉定東鄉一個重鎮,因寺得名。至明朝天啟初年(1621年),廣福古鎮已有千室之聚,相傳有“彭、

盧、須、戴,敲鑼吃飯”之說,足見當年富家望族(此中如明代進士須之彥故居)宅第之深。民國初至抗戰前,廣福鎮商市繁榮,一日二市,有34個行業,大小商鋪70多家。

1953年,經蘇南行政署批准,將楊涇西的原為嘉定縣所轄的鎮街劃歸寶山縣,結束了一鎮兩縣管轄的局面。

康熙九年門670年)境域水漫為患,為賑濟災民,清朝設“廠”施粥,始有“廣福廠”之稱,當年稱廣福廠劉行,劉行及顧村地區均屬其管轄範圍。雍正二年(1724年),嘉定縣分出東境部分,建立寶山縣。嘉慶二十年,廣福分出劉行廠,顧村地區隨之屬劉行廠管轄。直至宣統二年(1910年)改廠為市鄉。

有500多年的古橋“楊娥橋” 有500多年的古橋“楊娥橋”

民國18年(1929年)實行區鄉建制,始設顧家鎮,隸第三區(劉行區)。民國26年,實行 鎮領轄鄉,顧家鎮改為鄉,隸屬劉行鎮。民國34年,顧村鎮隸劉行區。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建立改稱劉行區人民政府,管轄劉行、顧村地區及羅南的部分地區。

1953年,原名“元豐”織布廠從廣福遷至顧村,歸屬頤村的“儉豐”布廠。

1957年撤區並鄉,劉行區改為劉行鄉(大鄉),由原劉行區的劉行、廣福、陳行、顧村、潘涇等小鄉組成。

1958年人民公社化,劉行鄉(大鄉)易名東風人民公社。

1959年,東風人民公社易名劉行人民公社。

1961年,劉行人民公社劃獲涇以東的羌家、譚楊、長浜、星星、朱家弄等大隊建立顧村人民公社。

1984年政社分設,各自建立劉行鄉、顧村鎮。分別改為劉行鎮和顧村鎮。

2000年11月,撤銷劉行鎮、顧村鎮建制,合併建立顧村鎮。

地圖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