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雲開山自然保護區前身是大霧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2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
2010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廣東大霧嶺省級自然保護區與鹿湖頂市級保護區整合擴大面積,並更名為廣東雲開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2014年12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公布內蒙古畢拉河等21處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單的通知》,批准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1處。廣東雲開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升級為廣東雲開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
廣東雲開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粵西南雲開山脈腹地,由原廣東大霧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整合茂名鹿湖頂市級自然保護區組建而成。
氣候
保護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地理上的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的分界線即從區內穿過。春季多霧,夏季清涼,多年年平均氣溫約為17℃,最高氣溫30.3℃,極端低溫-8℃;多年平均日照時為1390.3 h。
水文
多年平均降水3 119.5 mm,區內受颱風影響較大,降水多集中在4~8月;多年平均相對濕度85.6%。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雲開山保護區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是粵西天然森林植被保存最為完好的地區,是一座珍貴的綠色資源庫和基因庫。保護區是以保護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以保護穿山甲和鱷蜥為代表的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區內至今保存有較大面積完整的次生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溝谷雨林。
植物資源
保護區擁有維管束植物物種數2131種,隸屬220科870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共17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植物1種,約占廣東省總量的12.5%,為伯樂樹科伯樂樹。國家II級重點保護植物16種,約占廣東總量的32%,有蚌殼蕨科金毛狗、柏科福建柏 、樟科樟樹、瑞香科土沉香、豆科格木、楝科紅楝子 、毛紅楝子、殼斗科華南錐、山欖科紫荊木和7種桫欏科植物。
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種類繁多,並在這裡得到較好的保護和繁衍,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有雲豹、白肩雕、金雕、鱷蜥、巨蜥、蟒蛇.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穿山甲、大靈貓、小靈貓、豹貓、金貓、細痣疣螈,大壁虎、雀鷹、仙八色鶇、林雕、原雞、褐翅鴉鵑、草鴞等。此外,據多年資源調查,已記錄昆蟲種類達1500多種。
管理機構
2002年粵機編辦[2002]183號同意成立廣東大霧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處級事業單位,由省和茂名市共管,以茂名為主。核定事業編制15人,其中正主任1名,副主任1名。現已定崗定員14人,另外聘用10名護林員,保護區每年人員經費約人均6萬元,由省財政核撥。2005年任命了保護區主任,2005年經廣東省林業局保護區辦粵保護區辦[2005]82號文批准,大霧嶺保護區管理處內設綜合科、保護管理科、科研宣教科三個科,按照“結構合理、因事設崗”的原則,落實了保護區副主任和各科室負責人,充實了各科室的工作人員,機構日常管理工作走向上了正軌。2011年8月,省編辦以粵機編辦[2011 ]206號檔案批准更名為廣東雲開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核定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
科學研究
自建立保護區以來,先後有華南農業大學、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華南植物園、中山大學、香港嘉道理、華南師範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單位的專家和學者進入保護區對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和森林生態方面等內容開展專項調查和研究。
多年來保護區積累了的科研成果豐碩,華南師範大學吳詩寶教授在此開展了穿山甲的深入研究,掌握了穿山甲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習性,及在保護區內的種群動態,發表多篇相關論文;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在大霧嶺區植物資源調查中,曾發現如信宜少穗竹等多個新物種與新紀錄;華南植物研究所在該保護區調查時發現這裡是珍稀瀕危植物虎顏花的國內最大分布地;與中山大學昆蟲研究所合作對區內昆蟲資源進行了較全面調查;1996年,采自大田頂的一種杜鵑被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馮志堅教授正式發表新種命名為“大田頂杜鵑”. 2010年采自大霧嶺的一種兜蘭被中國蘭科研究首席專家劉仲健正式作為新種發表論文,命名為“廣東兜蘭”;廣東省自動氣象站網工程在大霧嶺區內設立四個氣象觀測站點建成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