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本來測校的總辦為少將級,監督為上校級,提調為中校級。1913年2月改制,學校隸屬測局管轄,改總辦為校長,與各課課長平行,同為中校級。裁監督、提調,另設監學、職視上尉。調韋汝聰入京為陸軍部諮議,李孔昭、鄭亮南去職。學校校長由羅翼群自兼,派第一期生彭道宗為監學。是年6月暑假,彭道宗隨陳得平去梧州策反龍濟光,替二次革命鋪平道路,不料竟為龍濟光所殺。8月龍濟光率兵入粵。11月羅翼群離開廣州。
羅翼群離職後,龍濟光方面,派雲南人趙士清接任校長。同時,北京方面,亦派韋汝聰接任測量局長(測繪局改稱測量局)。 林麓久任三角科主任教官,當韋汝聰充學校總辦時,與林為“麻雀”朋友,感情甚好。更得地形科主任教官胡希瑗的幫助(因胡希瑗是林麓介紹來的),鼓動第六期學生,居然將趙士清趕走。韋汝聰派林麓接充校長,仍兼三角科主任教官。
發展歷史
1914年年底,第六期生修業期滿,是時龍濟光統治廣東,測量經費有減無增,故僅將陶厚圻,黃香蕃二人送測局任用,其餘學生,無形遣散。測量學校亦暫時結束。
統計從1906年秋起至1914年年底止,歷時八年有半,養成學生六期,共十二班。480人。
第四期生吳宗民(原名作新),1921年北伐時,曾在許崇智部當測量員。1923年秋,取得廣東測量局長兼測量校長的任命狀到手。因無經費,沒法開辦。找周其鑣、葉秉中、游培、陳定中、吳師仁五人商量。磋商結果:先行恢複測量學校,行文各縣選送中學畢業生。規定各生每學期收學費60元。當時各縣正開始建設,缺乏測量人才,因是選送來省應考的學生非常踴躍,經復考後,尚有100多名合格,是為第七期。又因三角不適用於各縣建設,繪圖亦無須專業,只辦地形一科,由陳定中充任主任教官。其他學科,由周其鑣、葉秉中、游培、吳師仁分任。監學、助教,亦找失業的同學分擔。第六期生黃思基在校教過代數,第一期生楊基當過學長,就在這個時期。
又因北橫街校址,連同原日陸軍速成校址,由孫大元帥一併撥給林警魂抵債,一時未能取回。幾經艱辛,始在文德東路找得工程學校舊址,以備學生上課,測局亦附設在內。
當九期生再次修完普通科學時,局長兼校長吳宗民去職。原因是:第六期生黃思基、黃香蕃二人,於1924年入黃埔軍校當教官,參加過兩次東征,立了些功勞。頒獎酬庸,黃思基得任上校級的測量局長,黃香蕃任上校級的測量校長。
黃香蕃到差後,將學校大加整頓。由第五期生李秩(原名大材)任監學,葉秉中為地形科主任教官,吳師仁為製圖科主任教官。第九期改為官費,但須服務兩年,命各生填志願書,退學與留校,任從抉擇。馬上招考第十期生,準備地形、製圖一起舉辦。
廣東人張發奎和黃琪翔聯合起來,趕走了廣西人李濟深。繆培南的副官長謝毅(原名材勛第三期畢業),調充測量局長兼校長。謝任命湖南人傅翼充監學。測校十一期招生,因此停頓了一個時期,直至1928年8月才入堂。此時謝毅久已去職,仍由黃思基復任局長,黃香蕃復任校長,李秩復任監學。
後來黃思基與黃香蕃發生磨擦,黃香蕃辭校長,由黃思基兼理。監學李秩亦辭職,由曾憲堯繼任。
1931年時,廣東在陳濟棠統治下,已形成獨立局面,黃思基遂悄然離開廣州,去南京任測量總局副局長。陳濟棠派總部參謀處第五科長周其鑣任測量局長兼校長。不久,曾憲堯辭職,由陳俊良繼任監學。
1936年陳濟棠歸政中央時,參謀本部總長為程潛,次長為楊傑和熊斌,其時黃思基已由測量總局副局長提升為總局長。亟思擴展廣東的測量事業,和提高廣東的測量學術,於是拉攏熊斌向程總長建議,在廣東開辦測量正班。得程批准後,並將校名改為“參謀本部廣州陸地測量學校”。派北京高等測繪學堂模範班畢業的李原充少將級校長,北京高等測繪學堂畢業的劉心源充少將級教育長。帶同副官趙煜華、范煊、隊長劉鏡秋,隊副曾伯良、張華昌南來廣州,開辦第十六期正班和航空測量訓練班各一班。
,“七·七”變故發生。學校由東皋大道遷嘉禾市,繼遷廣西平樂。曾在平樂招過第十七期正班一班,旋因時局動盪,捱到1939年十六期畢業,即將十七期生併入中測校,馬上宣告結束。計測校先後稱總辦的五人:王秉恩、姚鴻法、傅文通、吳晉、韋汝聰。稱校長的十人:羅翼群、趙士清、林麓、劉甲森、吳宗民、黃香蕃、謝毅、黃思基、周其鑣、李原。
統計廣東測校從1906年9月開辦至1939年中結束,歷時33年,養成不少人才,分布全國各省市機關中工作。尤以在廣東省比較占多數。即在廣州地區各省市機關中當工程師的就有20多人。當選為廣東省測繪學會副理事長的有符冰淳、張士釗,理事有戴棟朝、黃才華、黃豐祿、呂士年、詹溢歡等共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