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簡介
廣東陸軍學堂共創建八個學堂: 廣東水陸師學堂、廣東武備學堂(廣東陸軍中學堂)、廣東隨營將弁學堂、廣東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講武堂) 、廣東陸軍測繪學堂、廣東陸軍國小堂、廣東軍醫學堂、魚雷學堂。
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但給中國歷史帶來了深遠影響。第一,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第二,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第三,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洋務運動的許多成分,即使在整個20世紀也一直在中國延續,包括工業化、經濟發展、鐵路建設等。從孫中山到鄧小平,都是延續了洋務運動的道路。所以洋務運動實際上一直影響著中國政府的政策和行為。
機構職責
洋務運動興起後,清軍學西法,開辦軍事學堂,辦近代海軍,編練新軍,培養訓練軍官。
歷史沿革
廣東陸軍學堂,統一由清政府創建並管理。亥革命後,為廣東軍政府接管。
部門設定
一、廣東水陸師學堂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將廣東博學館(位於廣州黃埔新洲平崗鄉),改建為廣東水陸師學堂,總辦吳仲翔(二品),後侯魏瀚。分設水師誦堂、陸師誦堂。教習中有詹天佑和英國、德國籍教習等11人。最初招收水陸生3個班,學制1年。光緒十九年(1893年)裁撤陸師誦堂,改稱廣東水師學堂,設管輪、駕駛兩專業,學制3年。光緒三十年(1904年),將黃埔水雷局附屬魚雷班併入水師學堂,增設魚雷生名額40名,並改稱廣東水師魚雷學堂。至民國2年(1913年),共辦14屆,畢業學生208人。辛亥革命後改稱廣東海軍學校。
二、廣東武備學堂(廣東陸軍中學堂)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成立,位於廣州黃埔水陸師學堂舊址。總辦侯魏瀚,下設總教習、教習和助教。聘日本校尉官擔任教習、助教。所招學生多屬武秀才或文人出身,如李濟深、姚雨平、黃任寰、張我權、張西錄村等人。共辦兩期。第1期送日本士官學校留學的有31人,第2期學生約有100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稱廣東陸軍中學堂,將武備學堂第2期學生改為中學堂學生。後與隨營將弁學堂合併,改稱廣東陸軍速成學堂,校址遷廣州大東門外北橫街。
三、廣東隨營將弁學堂
光緒三十年(1904年)三月,由兩廣總督岑春煊創辦。位於廣州大東門外北橫街。總辦李湛陽(後汪聲齡、王瑚等),總教官、教習、助教分別聘請日陸軍校、尉官及軍士擔任。設步、騎、炮、工、輜重等科,共辦5期。培訓綠營和巡防營的副將、游擊、都司、千總、把總等軍官。每期招生人數多者200人,少者100人,學期半年。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與廣東陸軍中學堂合併,改稱陸軍速成學堂。
四、廣東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講武堂)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兩廣總督周馥根據清廷關於設立督練公所編練新軍旨意,為培訓新軍急需的初級軍官,遂以廣東陸軍中學堂、廣東隨營將弁學堂為基礎,並招考部分新生,組成廣東陸軍速成學堂,位於上述將弁學堂舊址。內設步兵、炮兵、工兵、輜重4科,學員約400人。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畢業。同年招收第2期學生300人,分步、炮、工、輜4隊。宣統元年(1909年)六月,學堂改稱陸軍講武堂,總辦韋汝聰。民國元年(1912年)廣東都督胡漢民將該學堂改名為陸軍速成學校。龍濟光踞粵後停辦。
五、廣東陸軍測繪學堂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經兩廣總督岑春煊批准設立。亦位於廣州大東門外北橫街。隸屬兩廣督練公所參謀處,總辦羅照滄,有教員20人。設測繪簡易科,分高等和尋常2班。尋常班半年畢業,高等班1年畢業。後學制改為2年。第1期招生60人,於同年9月開學。共辦5期(其中第4、5期合併),學生300人。民國元年(1912年)廣東軍政府接管,改稱廣東陸軍測量學校。
六、廣東陸軍國小堂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五月成立,位於黃埔平崗鄉武備學堂舊址。清末,清政府改革陸軍學堂制度,仿效德國、日本將軍校分為國小、中學、軍官3級制。國小以高小畢業生或國中1年級學生為對象,授以最基本的軍事課程。總辦虞汝鈞,後韋汝聰、黃士龍,下設監督、提調、文案、司事、司書等8人,教員設普通教員、兵學教員、音樂教員及官語(國語)、英語、德語、日語教員等共25人。從光緒三十一年至宣統二年(1905年~1910年),共招收5期學生,480人,學制3~4年。畢業後即升入陸軍中學堂。畢業生中,著名的有鄧演達、陳銘樞、蔣光鼐、張雲逸、陳濟棠、李揚敬等。民國元年(1912年)廣東軍政府將學堂改名為陸軍國小校。
七、廣東軍醫學堂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創辦,附設隨營養病院。位於廣州北較場,後遷至南關回龍橋附近。總辦由將弁學堂監督周善培兼任。下設監堂、提調、文案、管理、稽核多人,日、英總教習各1人,中、日、英醫教習、翻譯各1人。設速成和本科兩科。學習東醫,3年畢業,學習西醫4年畢業。共辦2期,學生223人。民國2年(1913年)龍濟光踞粵後裁撤。
八、魚雷學堂
光緒十年(1884年),設廣州黃埔魚雷局,十二年(1886年)附設魚雷學堂,培養魚雷艇官弁,共辦5屆,招生數十人,及格畢業者19人。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在虎門成立隨營學堂,培養巡防營官弁。宣統元年(1909年)四月,成立兵事研究所,為新軍培養將校人才。五月成立醫兵學習所,為各營培養看護生60人,3個月畢業。
九、廣東軍醫學堂
駐粵清軍中前期在營中配醫官、醫兵。光緒三十一年八月(1905年9月),在廣州北較場創辦廣東軍醫學堂,附設隨營養病院。次年,裁各營醫官,選派軍醫學堂學生赴各營診病。光緒三十三年四月,將隨營養病院改為陸軍軍醫局,由兵備處管轄,軍醫局編:管理、正醫官、軍醫長、副馬醫官、司藥官、三等書記官各1員,軍醫生5員、醫兵目2名、醫兵20名、護兵4名、司書生2名、火夫3名。又在城內司后街設立施診所,以資治驗。宣統元年五月(1909年6月),成立醫兵學習所,招募學生60人,學習看護簡法,3個月畢業,派往各營充當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