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6號),進一步滿足人民民眾體育需求、促進體育消費、增加社會就業、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以及省委十一屆三次、四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總目標,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拓創新、激發活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進一步完善體育產業體系,積極擴大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體育產業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促進民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省,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質。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我省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體育產業體系,體育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市場機制不斷完善。體育產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高於國民經濟成長速度,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到2%左右。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9000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產業體系更加完善。健身休閒、競賽表演、場館服務、中介培訓、體育用品製造與銷售、體育信息服務、體育會展等體育產業各門類協同發展,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實現業態創新。產業結構更加合理,體育服務業在體育產業中的比重大幅提高,體育產品和服務更加多樣,供給充足。
——產業環境明顯最佳化。以市場為主導的體育產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政策法規體系更加健全,標準體系科學完善,監管機制規範高效,市場主體誠信自律。
——產業基礎更加堅實。體育健身和消費意識顯著增強,人均體育消費支出明顯提高。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5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占全省常駐人口比例達到45%,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水平以上的比例超過95%;公共體育服務實現全民全覆蓋,總體實現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
 

二、重點任務

(一)深化改革,加快轉變體育發展方式。
1.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依法依規全面規範清理不利於體育產業發展的規定,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全面向社會開放。加快全省綜合性和單項體育賽事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商業性和民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的行業審批。及時公開年度省級體育賽事與體育活動綜合目錄、競賽規程,對允許社會資本參與的大型國際國內賽事承辦權實行公開招標。強化政府統籌規劃和監管職能,建立行政監管、服務認證與社會監督相結合的體育市場管理體系。推動形成以政府引導為保障、以體育行業協會和服務組織為支撐、以體育企業為主體的體育產業發展機制。加快政事分開、政企分開、管辦分離步伐,推進全省體育類社會組織與行政機關脫鉤,推進協會實體化建設。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推動體育社會組織承擔部分公共服務事項。
2.推進競技體育項目職業化發展。鼓勵條件成熟的運動項目走職業化道路,支持教練員、運動員職業化發展。構建職業俱樂部對外交流與合作平台,推動職業俱樂部在管理、運營機制上與國際接軌。加快省內職業俱樂部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打造一批國內著名、亞洲有影響力的職業俱樂部。鼓勵和支持各地採用有力措施,引導社會資本獨立或參與組建體育職業俱樂部;政府在建設訓練設施、引進高水平運動員和教練員、申辦和參加職業聯賽等方面給予支持。支持職業俱樂部積極參與制訂職業聯盟的行業規則。研究建立重大職業賽事政府獎勵機制。試行國際教練員資質與國內職業資格互相認可制度。

專欄1 支持職業俱樂部發展

大力支持現有7家足球俱樂部、5家籃球俱樂部、1家排球俱樂部,以及羽毛球、桌球、擊劍、武術等職業俱樂部發展。

3.創新體育場館運營機制。深化體育場館管理和運營機制改革,逐步實現公共大型體育場館所有權、管理權與經營權分離,推動場館運營的專業化和社會化發展。各級各類體育場館遵循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的原則,拓展服務領域,延伸配套服務,提升服務水平。鼓勵大型體育場館運用建設—運營—移交(BOT)、建設—擁有—運營(BOO)、委託運營(O&M)等市場化模式,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作。在新建和改、擴建體育場館中,推行設計、建設、運營一體化模式,促進賽事功能需要與賽后綜合利用有機結合。
(二)最佳化布局,構建現代體育產業體系。
 4.統籌規劃體育產業布局。加強規劃引導,全面覆蓋、重點建設“一圈雙核四帶多點”的體育產業布局,打造珠三角一小時體育圈,形成廣州、深圳兩個核心示範市,培育沿綠道、沿江、沿海、沿山體育產業帶,建設覆蓋面廣、便利性強的點狀體育產業功能區。分別以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天河體育中心、亞運城、廣州大學城體育中心、深圳灣體育中心、深圳大運城等場館群為中心,打造一批集全民健身、體育培訓、競賽表演、休閒娛樂、展示展銷於一體的體育產業園區。加快深圳市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建設,推動產業發展基礎較好、生態資源豐富的地區申報國家體育產業基地。支持珠海橫琴發展高端競賽表演、體育培訓、體育休閒業。到2025年,全省力爭培育2個以上國家級體育產業基地、20個以上省級體育產業基地、100個以上省級體育旅遊示範基地,形成強有力的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依託珠三角縣域經濟發達的優勢,培育一批體育產業特色縣(市),進一步壯大縣(區)體育產業綜合實力。

專欄2全省體育產業布局

重點打造“一圈雙核四帶多點”的產業布局:

“一圈”,指珠三角地區一小時體育圈。即利用珠三角體育資源豐富,集聚輻射功能強大的區域優勢,重點培育一批體育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和上市公司,把珠三角地區建設成為輻射華南、影響全國的體育產業先行區。
“雙核”,指穗深示範市。即支持廣州、深圳重點發展競賽表演業和體育服務業,支持兩市體育產業集聚發展、向高端發展,建設國際化高水平的體育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市。
“四帶”,指“四沿”產業帶。即沿綠道、沿江、沿海、沿山等體育產業帶,在“四沿”產業帶上優先發展體育旅遊,大力開拓體育健身休閒服務,重點推動以生態健康為特色的健身休閒、競賽表演、水上運動、極限運動、航空運動等相關產業發展。
“多點”,指在廣泛的城鎮區域內建設和完善便利性強的點狀體育產業功能區(含全民健身設施、社區體育公園、體育產業園區、體育旅遊示範基地等),重點形成健身休閒、體育賽事、用品製造、運動康復等特色產業組團,形成體育產業和體育事業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

5.最佳化體育產業結構。著力提升體育服務業在體育產業中的比重,大力發展健身娛樂業、競賽表演業、體育休閒業、體育彩票業、體育培訓業、中介服務業、體育會展業等現代服務業。鼓勵行業協會開展體育產業“十強評選”,重點扶持一批優秀體育服務品牌、龍頭企業和賽事活動。做強體育用品製造業,支持企業與高校、研究機構合作建立產學研一體的體育產品開發機制,大力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體育用品製造業。推動粵港澳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暨廣東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逐步辦成國內有影響力的體育資源交易、技術交流和宣傳推廣平台。
6.推動“三大球”產業化發展。支持“三大球”(足球、籃球、排球)職業俱樂部的青訓體系建設。依託“三大球”基礎較好的廣州、深圳、梅州、東莞、江門等市,進一步完善競賽機制,形成大中國小有機銜接的訓練和聯賽體系,打通人才持續成長的通道,建立健全人才儲備體系。因地制宜加強“三大球”場地建設,組織開展各級別的比賽,形成政府支持、市場參與的投入機制,推動“三大球”項目的社會化發展。深入推進足球體制改革,推動體育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聯合職業足球俱樂部共建青少年足球後備人才基地,以分級分類的原則構建足球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等專業人才的培訓體系;以“省長杯”青少年足球賽為龍頭,建立和完善青少年足球競賽體系。大力推廣校園足球,制訂青少年校園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合理布局新型足球學校。鼓勵發展社會足球,培育打造社會足球賽事品牌。
7.積極發展新興潛力產業。鼓勵各類新興運動項目產業化發展。充分利用我省海岸線長的優勢,鼓勵發展帆船、帆板、摩托艇、水上機車、滑水、水上拖曳傘、潛水等各類濱海運動項目。大力發展遊艇產業,推動形成以廣州、深圳、珠海市為核心,以濱海各市遊艇俱樂部群為支撐的遊艇產業集群。推動橄欖球、棒球、登山攀岩、射擊射箭、擊劍、馬術、航空、汽車機車、極限運動、武術與格鬥等體育項目產業化發展。
8.打造體育產品製造業強省。按照“中國製造2025”的要求,積極推動體育製造業轉型升級。積極支持體育製造企業創新發展,研發科技含量高的運動器材裝備,重點支持可穿戴智慧型運動裝備及套用軟體的發展。鼓勵和支持體育製造業建立智慧型工廠,提高體育製造業水平。引導和支持製造業企業延伸服務鏈條,從單純製造產品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推動體育製造業業態創新。
9.培育多元主體。建立公開透明的市場準入制度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最佳化資源配置,提升體育產業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整合現有國有體育資源,組建省級體育產業集團。實施品牌戰略,積極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體育企業,鼓勵大型健身俱樂部跨區域連鎖經營。全面落實國家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扶持一批具有市場潛力的中小企業,打造具有活力的體育產業集群,促成體育產業鏈向兩端延伸。鼓勵大型公共體育場館建立資產運營機制,並結合自身實際建設體育服務企業孵化器,為體育領域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造良好環境。加快體育產業行業協會建設,引導專業化發展。

專欄3打造體育產業主體“3個10”計畫

扶持發展10家以上年營業收入達5億元的龍頭企業。

打造10個以上國內外知名、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體育用品與服務品牌。
重點扶持10個以上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帶動作用的體育組織。

(三)融合發展,推動產業協同創新。
10.大力支持“網際網路+”體育產業。
鼓勵體育產業利用網際網路整合開發資源,開展商業模式創新。促進體育場館的信息化、智慧型化、網路化管理和服務水平。鼓勵手機應用程式(APP)、微博公眾號、微信公眾號等產品的開發套用。支持企業藉助大數據及網際網路交易模式拓展業務,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體育服務模式。規範體育用品銷售電商平台發展。依託網際網路建設省級體育資源交易平台。
11.推動體育與旅遊融合發展。開發沿綠道、沿江、沿海、沿山的體育休閒運動線路和體育旅遊項目,支持海洋和丘陵山區體育旅遊項目的最佳化布局和科學開發。以體育專業基地為基礎,構建集體育訓練、競賽表演、健身休閒、體育培訓、體育旅遊觀光於一體的體育旅遊精品路線和景區。積極打造省級體育旅遊示範基地。引導建設一批以體育運動為主題的公園。
12.推動體育與文化融合發展。大力支持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有廣東特色的體育傳播業。依託我省現有體育電視頻道、新媒體、平面媒體和省體育總會資源,對接國際體育單項協會,爭取國際知名賽事轉播權在廣東落地,以建設“體育全媒體”為重點,打造具有影響力的體育傳媒品牌。加快培育和發展體育動漫、體育遊戲、電子競技、運動線上指導等體育新興產業,重點培育一批體育與文化融合發展的重點項目和骨幹企業。
13.促進康體結合。認真組織實施《國家體育鍛鍊標準》,推動各有關單位落實工間、課間操制度,督促中國小切實保障體育課課時,實施學生課外活動計畫,廣泛開展青少年陽光體育活動。積極與國際友好省(州)青少年體育組織、學校合作,開展體育夏令營等多種形式的體育交流活動。引導青少年培育體育愛好,推進“體育藝術2+1”項目實施,力爭每個學生掌握兩項以上體育運動基本技能。在學生中全面推廣游泳技能,普及游泳救生常識與基本技巧。鼓勵社會資本開辦康體、運動康復、體育託管等各類機構。加強和完善國民體質監測服務體系,建設居民體質體能測定與健康檔案大數據平台,定期發布國民體質監測報告和青少年體質體能監測報告。鼓勵高校開展運動醫學與康復醫學研究,設定運動防護與康復相關專業。依託醫療機構和省級以上運動休閒基地,培育體育康復產業。大力推廣科學健身與運動防護知識,支持在社區設立科學健身及老年運動康復指導與服務站點。

專欄4積極推進“網際網路+”項目

推動建設省級體育資源交易平台。平台以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技術為支撐,將各級體育場館、全省賽事活動、體育經營企業、體育專業技術人員等體育要素資源通過網際網路連線起來,建設新型的智慧商貿雲信息化服務平台。
建設青少年體質體能測試與評判系統。對青少年體質體能進行測定,在大數據採集與分析基礎上,為青少年開具運動處方,指導青少年有針對性、科學地開展體育鍛鍊。

(四)豐富供給,引導促進體育消費。
14.多渠道建設完善體育設施。
各地要結合城鎮化發展統籌規劃體育設施,合理布點布局,重點建設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體育場館、公眾健身活動中心、戶外多功能球場、健身步道等場地設施。重點推進社區體育公園和社區體育中心、小型足球場建設,完善綠道體育配套設施。到2025年,全省各縣(市、區)均至少建成一個設有籃球、足球、桌球、羽毛球、健身活動區等運動項目場地的社區體育公園,完成綠道體育設施配套,建成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實現新建社區及鄉鎮、行政村公共體育設施全覆蓋。加快重點體育項目建設,到2025年,各地級以上市(含順德區)均建有體育館、體育場、游泳池和2萬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廣場(公園),各縣(市、區)均建有體育館、體育場、游泳池和1萬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廣場(公園)。

專欄5大力推動社區體育公園建設

社區體育公園,是指通過改造城市邊角地、插花地、街頭綠地及其他未利用地建成的、以體育鍛鍊和休閒健身為主要功能,兼有社區一般功能,且向居民免費開放的公益性公共空間。
按照《廣東省社區體育公園試點實施方案》和《廣東省社區體育公園規劃建設指引》,全省共規劃建設社區體育公園456個。

15.推動場館設施開放利用。落實各類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從2015年8月起,全省企事業單位所屬體育設施要逐步向社會開放。學校體育設施向學生開放的同時,要加快向社會開放的步伐,到2025年,具備開放條件的全省公辦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比例要達到70%。各地要進一步完善全民健身設施和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設施維護保養機制,並實行安全與管理維護屬地責任制。
16.打造體育賽事和活動品牌。舉辦多層次多樣化的體育賽事活動,加強與國際體育組織等專業機構的交流合作,引進和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國際性、區域性專業賽事。豐富業餘體育賽事,廣泛舉辦各類體育賽事活動,各地級以上市每年至少要舉辦1項省級以上計畫內體育賽事。利用區域優勢和傳統資源,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健身休閒運動,大力推廣武術、龍舟、舞龍舞獅等傳統體育項目,扶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各地力爭在5至7年內,打造1至3個民眾體育活動品牌。

專欄6積極打造體育賽事、活動品牌

專業賽事:包括廣州國際馬拉松賽、廣州網球公開賽、深圳國際帆船賽、NBA季前賽、珠海WTA超級精英賽、汕頭“潮人杯”帆船大賽等。
業餘體育賽事:包括“省長杯”足球賽、廣東省青少年足球聯賽、廣東省男子籃球聯賽、珠三角社區籃球嘉年華、泛珠賽車節等。
傳統體育活動:包括全民健身日、廣東省體育節、南粵幸福活動周、國際龍舟賽、國際龍獅賽、國際風箏節、廣東省傳統武術比賽等。

17.加強對外交流合作。積極對接歐美國家體育產業,重點引入和學習先進體育產業運營管理模式。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舉辦“海上絲綢之路大學生體育節”、“海上絲綢之路馬拉松邀請賽”等賽事和圍棋、羽毛球、武術、瑜珈、泰拳等體育交流活動。加強與泛珠三角區域和台灣的溝通協調,聯合舉辦跨省、跨區域賽事,鼓勵開展多樣化的體育交流、體育產業教育培訓交流和企業聯盟推廣活動。

三、政策措施

(一)大力吸引社會投資。
 支持社會資本進入體育產業領域,建設體育設施,開發體育產品,提供體育服務。加快國有體育資產的資源整合、最佳化配置和改組改制步伐,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以合資、獨資、特許經營、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參與體育產業運作,提高體育產業發展的市場化水平。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興辦體育企業,在規劃建設、規費減免、融資服務、財稅政策、補貼獎勵等方面,給予非國有體育企業享受與國有體育企業同等待遇。依託現有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開展體育賽事轉播權交易。鼓勵設立體育產業投資、體育設施建設投資類基金,拉動社會資本投資體育產業。完善體育賽事活動安保審批程式和服務標準,採取措施降低賽事和活動成本。
(二)落實稅費價格支持政策。
 按照國家規定,做好有關體育服務、用品製造等內容及其支撐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對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對經認定取得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的體育類社會組織,依法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對體育企業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按規定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符合條件的體育企業創意、設計費用和研究開發費用,按規定享受稅前加計扣除政策。落實企業從事文化體育業按3%的稅率計征營業稅的政策。鼓勵企業捐贈體育服裝、器材裝備,支持貧困和農村地區體育事業發展,對符合稅收法律法規規定條件向體育事業的捐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扣除。體育場館自用的房產和土地,可享受有關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優惠。體育場館等健身場所的水、電、氣、熱價格按不高於一般工業標準執行。
(三)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
 各地要持續加大支持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的資金投入,將全民健身相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設立省級體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進一步提高體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效益,規範其使用範圍,擴大公共體育設施和服務供給。各地要安排一定比例的體育彩票公益金等財政資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積極支持民眾健身消費,鼓勵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引導經營主體提供公益性民眾體育健身服務,支持社會體育組織舉辦體育賽事活動。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設立體育產業引導資金,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社會組織、賽事與活動進行項目補助、貸款貼息和獎勵。充分發揮省、市等體育基金會作用,加強市場化運作和基金使用監管。建立完善擬上市體育企業儲備庫和體育企業上市協調機制,支持省內體育企業通過直接債務融資工具、風險投資、資產證券化等渠道融資。鼓勵省內保險機構開發多樣化體育保險產品,提供專業化體育保險服務。鼓勵企事業單位、學校、個人購買運動傷害類保險。
(四)強化智慧財產權運用和保護。
 支持體育賽事主辦方註冊體育賽事名稱、標誌、標識,提升無形資產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推進體育場地與票務、體育裝備、體育信息、賽事舉辦權、賽事轉播權、運動員轉會權、無形資產等具備交易條件的體育要素資源公平、公正、公開流轉和便捷、高效交易。支持企業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建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開發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體育產品。加大對體育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嚴厲打擊各種侵犯體育智慧財產權的行為。
(五)完善規劃布局和用地保障。
 將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納入各級城鎮化發展規劃,在新區建設中統籌規劃體育用地。新建居住區和社區要按室內人均建築面積不低於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於0.3平方米的標準建設健身設施,配置社區體育公園、社區體育中心或社區科學健身指導站。老城區與已建成居住區民眾健身設施不達標的,要通過改造、補建等多種方式予以完善,爭取在2025年前實現體育設施全覆蓋。各地要充分利用郊野公園、城市公園、公共綠地及城市空置場所等建設民眾體育設施,進一步擴大城市綠地活動空間。鼓勵在舊城改造和已建成居住區中利用原劃撥方式取得的存量房產和建設用地興辦體育設施,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非營利性體育設施項目可繼續以劃撥方式使用土地;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經營性體育設施項目,連續經營一年以上的可採取協定出讓方式辦理用地手續。國有體育事業單位改制後,土地用途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經批准後可繼續以劃撥方式使用,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應依法辦理土地有償使用手續,經評估後以作價出資(入股)等方式處置。
(六)完善人才培養和就業政策。
鼓勵有條件的高等院校設立體育產業、體育服務相關專業。支持廣州體育學院、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省體育運動學校等院校加強學科建設,調整專業設定,重點發展體育經紀、場館運營和運動防護等專業。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培訓機構和體育企業建立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的體育產業教學、科研和培訓基地,多渠道培養複合型體育人才。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重點引進體育經營管理、國際體育交流等領域能力突出、參與過重大經營管理或擔任過重大項目負責人以上職務的體育產業人才,鼓勵海外高層次體育人才來粵創業和工作。建立體育企業孵化中心、體育行業研發中心,加強創業孵化,研究出台對創新創業人才的扶持政策。建立競賽表演業經營管理人才培訓制度,推行體育經營管理人員信用評價體系。加快體育職業標準制定,建立完善體育職業技能培訓及鑑定制度。積極開展退役運動員再就業培訓,研究制訂鼓勵退役運動員從事體育產業及充實中國小專項師資的政策。加強理論研究,探索建立省級體育產業研究智庫。
(七)強化宣傳引導。
 加大對發展體育產業相關政策和成果的宣傳力度,引導民眾增強體育消費觀念、養成體育消費習慣,營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圍。在廣東廣播電視台體育頻道設立科學健身欄目;鼓勵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等平面媒體和各級電台、網路媒體開設體育健身專欄。充分利用好“運動與健康大講堂”電視專題節目、國民體質監測萬里行、全民健身志願服務等活動平台,共同推廣科學健身方式。
(八)加強組織領導。
 各地要將體育產業發展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由發展改革、體育等多部門合作的體育產業發展工作協調機制,根據國務院部署和本實施意見要求,結合各地實際,抓緊制訂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具體措施,並認真抓好落實。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形成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工作合力。要加強行業管理,加快完善體育統計制度,大力推進體育產業標準化建設。省發展改革委、體育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監督檢查和跟蹤分析,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15年7月28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