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簡介
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是由廣東海洋大學與深圳市大鵬新區管理委員會共建的深圳市屬事業單位,按照投資主體多元化,建設模式國際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管理制度現代化要求,建設專業性、開放性、公益性、企業化運作、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新型研發平台,建設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與事業單位性質的新型研發機構。
研究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理事會為最高決策層,由科研單位、企業、政府和投資基金主體組成。同時,還將下設創新基金、創新平台和孵化空間等多個與國際接軌的新型產業化平台。
前期啟動項目總投資約1.55億元,其中最大部分的支出為高層次人才引進的6000萬,主要由廣東海洋大學聯合企業、投資基金出資,大鵬新區提供政策、場地、項目與資金等配套支持。
研究院作為深圳的第一家高等海洋教育科研機構,它的職責任務主要集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成果轉化於一體,重點在海洋生物、海洋醫藥、海洋生態和濱海旅遊等領域開展原始創新與集成創新,為深圳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發展歷程
2015年10月14日,大鵬新區與廣東海洋大學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定》。
2016年5月12日《深圳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同意設立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的批覆》(深府辦函〔2016〕86號),同意設立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作為深圳市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事業單位,由廣東海洋大學與大鵬新區管委會共同舉辦。
2016年5月23日,研究院機構經深圳市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正式批准註冊成立,業務範圍是開展海洋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進行科技成果推廣,提供科技服務。開展海洋(生物/醫藥/生態)研究;濱海旅遊領域開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海洋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
2016年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在深圳大鵬新區建成國內首個珊瑚保育中心,並人工繁育出深圳第一批有性繁殖的珊瑚寶寶。
2017年3月2日,經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批准核發,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已獲批建立國內首個珊瑚保育救護基地,正式掛牌“廣東省水生野生動物救護基地”,並獲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特許捕捉證。 3月底又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
2017年5月8日,經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批准,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正式加入全國海洋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救護網路,並授予網路成員牌匾。
2017年9月25日,由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聯合廣東海洋大學、廣東永順生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申報的“廣東省水生動物健康評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喜獲省科技廳認定,實現了海大深研院在省級平台上的又一突破。
2018年1月29日,由研究院發起的珊瑚保護公益項目榮獲中國公益節2017年度綠色典範獎,公益節海洋環保類唯一一個金獎。
組織機構
研究院由3個職能部門與6個研究機構組成,3個職能部門:綜合辦公室、科技創新部和產業發展部。6個研究機構:海洋生物研究所、海洋資源綜合利用研究所、海洋生態保護研究所、海洋能源與設備研究所、海洋戰略研究所和珊瑚保育中心。
工作開展
積極爭取項目支持,加快產業成果轉化。自註冊成立以來,研究院積極主動申報各類項目扶持,並將廣東海洋大學已獲得立項支持的相關項目轉移到深圳開展,將原有珊瑚修復保育、珊瑚礁生態調查、珊瑚礁種植移植等項目成果在深圳轉化,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媒體評價
《南方日報》:“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不僅填補了深圳這座海濱城市沒有海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空白,更加有不少國內領先或者獨一無二的優勢項目。”
《深圳新聞網》:“大鵬新區與廣東海洋大學在國家級海洋公園、海底珊瑚保育等項目的規劃建設中進行了前期合作。此次區、校達成的戰略協定,標誌著雙方進入到一個更加深入的合作階段。”
《深圳商報》:“研究院將通過珊瑚礁生物複合底播技術建設國內首個海底多營養級生態牧場,可以形成魚群風暴等景觀,供遊客們休閒、體驗。同時,建成全國唯一以海洋為主題的創客空間,集創客研發、孵化、中試、科技投資基金與技術轉讓於一體。”
《人民日報--海外版》:“研究院完成落戶及組建以來,先後引入海洋生物研究所、海洋資源綜合利用研究所、海洋生態保護研究所、海洋戰略研究所和珊瑚保育中心等研究機構,其珊瑚保育中心不僅是國內首家珊瑚保育中心,也是唯一的珊瑚救助中心,今年更在深圳首次成功繁育出珊瑚幼體,為人工修復珊瑚礁打下了良好的科研基礎。”
校園簡介
廣東海洋大學是廣東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屬重點建設大學,是以海洋和水產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是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優秀院校,也是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範圍的大學,擁有海洋科學、水產、食品科學與工程等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2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建校80年來,培養了近20萬名高級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