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舊址

廣東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舊址

是一座四合院式布局的磚木建築,由山門、前殿、正殿、廂房、院落等組成,面積 2500平方米。建築始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原作“同慶善堂’’之用。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被譽為晚清革命三巨子之一、台灣著名愛國詩人丘逢甲在此興辦“同文學堂”。這是汕頭新式學校之始。學堂培養了很多人才,在辛亥革命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基本信息

建築特點

廣東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舊址廣東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舊址
廣東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舊址位於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同益街道鹽埕居委外馬路129號,建於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坐北向南,三進二天井祠堂格局,磚木結構,通面闊38.2米,通進深52.55米,占地面積2008平方米,其外觀採用硬山頂、人字封火山牆,素胎瓦,前門表層牆體貼花鳥詩文書法花崗岩石雕,左右各有麻石質石鼓1對,屋內為五瓜抬梁式木結構。

歷史意義

廣東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舊址廣東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舊址
該地址原擬作“同慶善堂”之用,後因房屋建成後經費缺乏而停辦。至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台灣愛國志士丘逢甲在此設立“同文學堂”,成為汕頭市新式學校之始。1915年,此處又改為“嶺東甲種商業學校”。1925年底,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進入汕頭,1926年初,軍政結束,訓政開始,國民革命政府在此設立“廣東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公署管轄範圍為惠州、潮汕、梅州三個地區及下屬縣(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共產黨人主持的國共合作的地方政權。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廣東國民政府先後於1925年2月和10月組織了兩次東征,討伐盤踞在東江地區的軍閥陳炯明,11月4日東征軍進入汕頭市,取得了東征的全面勝利。時任東征軍政治部總主任的周恩來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東江各屬行政委員,領導惠、潮、梅三個地區的行政工作。1926年2月1日,周恩來在汕頭市外馬路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門口公布就職通告。正式就任。2月22日又在此地舉行東江各屬行政會議,各縣縣長、教育局長及工、農、學、商、婦代表共95人參加,澎湃、楊石魂、杜國癢、工鼎新也出席了會議。經過一星期的議程,制訂出實業、交通、文教等十多個方面的工作方案,為振興潮汕推行一系列革命措施。這次會議,在東江歷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開創了東江革命的新紀元。 1926年3月16日,廣州國民政府接受周恩來的請求,宣布免去其東江各屬行政委員的職務。1928年4月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被東江善後委員公署替代。

保護價值

1979年12月17日,廣東省革命委員會將公署舊址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對研究中國革命史有一定的價值,1995年初,汕頭市委,市政府將其確定為汕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為汕頭市外馬路第三國小校址。該建築具有較高的革命歷史紀念及史跡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