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關鍵
“早些年,農民外出打工每月能賺1000多元。現在,大多數農民工每月的收入已經漲到兩三千元,甚至更高。比如建築工地上的工人,粗略算下來有的每月能掙到五六千元。”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國鼎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列玉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他用“翻天覆地”來形容這些年來農村、農民的變化。朱列玉的真實感受,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縮影。
來自四面八方的代表委員,將全國各地的變化帶到了兩會現場。尤其是過去5年,是中國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5年。5年間,國際金融危機來勢之猛,擴散之快,影響之深,百年罕見。中國經濟仍保持著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長,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5年間,神舟飛天、嫦娥奔月、蛟龍入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即“中國夢”的實現,從未離我們如此之近。
然而,把“中國夢”變成現實,還有很長的路,需要付出長期艱巨的努力: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經濟成長下行壓力和產能相對過剩的矛盾有所加劇,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和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並存,等等。發展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
有個數字不能不引起關注,溫家寶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3年經濟成長預期目標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這傳遞出一種導向,經濟成長必須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增長,是健康、可持續的增長。
身處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廣東最早經歷和感受著轉型的陣痛,也是在陣痛中“殺出一條血路”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加快發展和推動經濟結構調整都是廣東面臨的重要任務,但兩者並不矛盾。經濟發展必須保持一定的速度,加快發展也必須重視最佳化經濟結構,否則發展都不可持續。
尤其是當前廣東身後的“追兵”越來越近,更須清楚地明白廣東要與“追兵”比什麼。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省長朱小丹表示,如果只是單純為了保總量第一而去保速度,偏離轉方式主線,一旦被其他地方超過,就再難有翻身之日。因此,我們要重點與“追兵”比結構、比轉型、比質量、比效益,既要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更要繼續突出抓好轉型升級。
目前,對於正處於爬坡越坎階段的廣東而言,需要解決的最大難題就是區域發展不平衡。胡春華表示,廣東區域發展很不平衡,珠三角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的任務很重,粵東西北加快發展的任務很重。要各有側重,結合實際處理好兩者的關係。珠三角地區要在調整經濟結構中加快發展,粵東西北要在加快發展中調整經濟結構,努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經濟結構調整
向壯麗的“中國夢”進發,靠什麼提供動力?靠什麼攻堅克難?答案是唯有改革!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以濃墨重彩的篇幅寫道,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入推進改革開放”。
目前,改革已經步入深水區,要敢於啃硬骨頭。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參加地方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以開放的最大優勢謀求更大發展空間。
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廣東改革開放的精神從未懈怠。“正是由於我們在改革開放中敢為人先,大膽開拓,才有了今天的發展成就,同樣要解決當前經濟社會面臨的矛盾,破解當前發展遇到的難題,依然要靠深化改革。”胡春華提出,要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凡是阻礙發展的,必須改革,要堅決改革。”
兩會現場內外,改革成為代表委員們思想碰撞最激烈的話題。“經濟體制改革核心是政府職能轉變。”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發改委主任李春洪在自己的工作經歷中,深深感受到改革所帶來的活力。李春洪建議,國家對一些項目的審批程式可適當簡化,將更有利於改革和發展。比如能源規劃,國家核電、煤電、風電、水電等能源規劃都做好了,能源結構總量也批過了,但如果要上項目全部又要一個個核,會比較麻煩,“關鍵要把技術門檻把住,嚴格檢查,很多權力可考慮下放”。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工商聯副主席黃琨則將焦點集中在商事登記制度改革。黃琨列舉道,從2012年廣東開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試點工作來看,這項改革是得民心的。去年試點改革僅5個月的時間,東莞大朗鎮就發出商事登記改革營業執照1890戶,新登記市場主體2902戶,比上年同期增長93%。建議兩年內在全國全面推進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為創業者創造寬鬆的營商環境。
與此同時,財稅體制改革成為此次兩會的熱門話題。“我跑了廣東很多地方。外界都認為廣東‘富得流油’,其實廣東貧困人口情況很複雜。粵東西北很多地方都是‘吃飯財政’,更不用說有錢來建設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律師》雜誌主編陳舒感慨道,據統計,廣東公共服務人均水平很低,“排在全國第25位,對廣東來說真的有點不可思議。”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財稅體制改革,理順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的關係。在很多代表委員看來,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陳舒建議,中央財政對廣東要“放水養魚”,認真研究如何讓財權事權相匹配,讓廣東有更大的能力和資金去加快發展。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改革仍需發力、仍需給力。
發展民生
每個國家有自己的夢想,每個人也有自己的夢想。
老百姓的哪些期盼構成了“中國夢”的生動內容?“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道出了中國老百姓的夢想。
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應。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不迴避民生難題,直面民意關切,對億萬老百姓關注的熱點話題一一作了回應。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增城市石灘鎮沙頭村黨支部副書記冼潤霞注意到,農村農民問題、民生保障問題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占據了重要篇幅。“財政剛性支出增加,特別是要增加保障改善民生支出。”報告中的這句話,給冼潤霞留下深刻印象。
在全國兩會的網路民意調查中,社會保障的關注度位列第一。冼潤霞身在基層,對此很有感觸。她舉例道,她從2008年開始做農村的社保工作,當時廣州的基本養老金是80元,其中55元是中央補助,25元是地方補助。目前地方部分從25元提升到了75元,但是對基層農民來說,130元的標準遠遠不夠,希望國家能夠多給予支持。
冼潤霞的建議,代表了廣大老百姓的呼聲:期待社會保障改革藍圖更細化,向縱深領域推進,成為維護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機制。報告對此回應道,將“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提高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
與此同時,報告對教育、醫療、就業、食品安全、房價等與老百姓生活緊密相關的領域也著墨頗多,很多數字鼓舞人心。
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東莞市瑞豐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曾香桂直言:“外地農民工來到發達城市,希望能夠紮根城市、融入城市。但是流入地公辦教育資源有限,制約了農民工子女均等享受義務教育資源。”政府向老百姓作出了莊嚴承諾,報告裡寫道:“目前我國年度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總額已經超過2萬億元,今後還要繼續增加,必須把這些錢用好,讓人民滿意 。”
政府工作的好壞都凝聚在民生當中,要讓老百姓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胡春華表示,廣東要落實“守住底線、突出重點”的要求,採取切實有力的措施解決好睏難民眾面臨的生產生活問題。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民眾意願,在推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民生實事上持續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