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清時代
在明清時代已經是廣州的重要道路。南段稱小市街。中段稱四牌樓;北段盤福路以南稱大北直街,盤福路以北為城外小路。
民國時期
1930年擴建成馬路,稱為中華南路丶中華中路及中華北路。
建國後
1949年10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廣州。為了紀念這一天“翻天覆地”的歷史事件,1951年八一建軍節的時候,廣州市政府決定將解放軍首先進入廣州城的原中華(北、中、南)路更名為解放(北、中、南)路。
解放路原來兩邊眾多騎樓建築為主,但後來因改善廣州市內交通需要擴闊道路而被陸續拆卸。
1951年“八一”建軍節,廣州中華路(今解放路)所有店鋪張燈結彩、國旗高懸、醒獅隊、秧歌隊、載歌載舞,好不熱鬧。原來,這一天在現在的天安大廈附近舉行了一個不尋常的慶祝盛會——既是慶祝建軍節的大會,又是解放路命名大會。會上朱光副市長作了命名說明,葉劍英市長主持了剪彩。從此,那條路便有了一個在歷史上最有意義的名字——解放路。
解放(北、中、南)路全長約4公里,自明朝初年以來,它就是廣州的南北幹線。當時,天安大廈西南側有一個城門——大北門、門外的大北外直街,左為象崗,右為木殼岡和三灶岡,形勢險要,是北郊進出廣州城的必經之路。進入大北門則是用五行長條形石塊鋪砌成的四里長街(指大北門至歸徳門,歸徳門是明代羊城南門之一,位於今解放中路南端),長街的北段叫大北直街(今為解放北路南段)。它西旁的將軍東、西路和廣東迎賓館一帶,在清代是駐粵八旗兵統帥廣州將軍的將軍府。長街的中段因明、清時有四座表彰名宦、學者的牌坊,故名四牌樓。歸徳門外的直街當時叫小市街(今為解放南路),這是明代中期以後新形成的集市。它與大市街(今為惠福西路和解放路口至米市路路段)相對而言古故稱小市街。這條南北幹線在30年代初改建馬路時,取名為中華(北、中、南)路。
由大北外直街、大北直街、四牌樓、小市街而中華(北、中、南)路,歷570年之淪桑,演出了許多可歌可泣、威武雄壯的“戲劇”:期間有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黃蕭養親冒矢石指揮農民起義軍攻打歸德門,有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一帶上百鄉村的數萬人,在今大北立體交叉一帶追殺英國侵略軍,上山圍攻敵軍司令部(在今越秀公園內);有1854年底李文茂率領洪兵起義軍進攻大北門,有張太雷指揮紅軍為保衛新生的“廣州公社”而在大北英勇戰鬥。。。。。。最為威武雄壯、天翻地覆的一幕是1949年10月14日,英勇善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急行軍200餘里,以利刃破竹之勢分別沿廣從、廣花公路向南疾進。當晚,一支從東郊沙河入城,一支從北郊沿中華北路入城,這威武之師迅雷不及掩耳地占領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總統府”、“行政院”、“國防部”、“綏靖公署”、“省政府”等重要機關,消滅了市內的敵軍。15日拂曉之前,廣州宣告解放。
命名典故
解放軍又是仁義之師。他們嚴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秋毫無犯。他們有力地制止了敵特和暴徒的破壞,市內商店在兩三天內便開門營業,社會治安空前良好。從此,廣州這個華南最大的都市在解放軍的保衛下,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了紀念解放軍的豐功偉績,為了表示對解放軍的敬意和熱愛,市政府根據廣州人民的心愿,決定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24周年紀念日,把解放軍首先進入廣州的中華(北、中、南)路更名為解放(北、中、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