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子

廖平子(1880-1943)同盟會員。廣東順德人。1902年被聘為香港《中國日報》副刊主筆,宣傳革命。由於他鼓吹民族主義,抨擊清政府的暴政,被譽為“順德三傑”之一。56歲的廖平子熱血沸騰,投筆從戎。他在家鄉組織敢死隊。

基本信息

簡介

廖平子(1880-1943)同盟會員。廣東順德人。1902年被聘為香港《中國日報》副刊主筆,宣傳革命。1905年加入同盟會。1907年冬赴日本留學,曾與盧信等人在東京創辦《大江日報》。1909年回國,常為香港《中國時報》和廣州《平民日報》撰文。1911年武昌起義後,被聘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稽勛局審議員。二次革命失敗後,棄職回鄉,不問政事。曾主持上海精武體育會。1930年任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1938年曾組織民團抵抗日軍攻占廣州。失敗後避居澳門,創辦《淹留》半月刊。1942年遷居廣東曲江,又曾創刊《予心》。1943年4月病故。

生平

廖平子(1882—1943)原名任堅,字平子,號平庵,又號苹庵,廣東順德縣勒流鎮三村人。出生於世代書香之家。祖父廖伯雪是個舉人,在兄弟分家的時候,不要田產,只要書籍,被鄉人視為傻瓜,後成為晚清順德詩人,有詩文行世。父親廖季延,也是喜歡讀書的人。平子少時有此富足的藏書,又十分好學,除了學文還喜習武藝。由於他鼓吹民族主義,抨擊清政府的暴政,被譽為“順德三傑”之一。

他追隨孫中山,為清末明初的著名記者,曾任《中國日報》副刊的主筆。 1938年10月21日,日寇侵陷廣州,附近各縣也相繼淪陷。在國破家亡的危險關頭,56歲的廖平子熱血沸騰,投筆從戎。他在家鄉組織敢死隊,避實擊虛,神出鬼沒地與敵偽周旋,使敵人疲於奔命,殺傷敵偽軍千餘人。 後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廖平子攜眷亡命澳門。

1939年,廖平子在澳門生活十分困難,但他毫無退縮之意,自辦一種半月刊的詩畫雜誌,以宣傳抗日。雜誌取名《淹留》,是借屈原《離騷》中的:“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著廖平子。他在《淹留·發起辭》中說:《淹留》者何?志無成也,讀書無成,抗戰亦無成也。然則將若之何?吾將以一筆墨為原料,以詩歌為工作(具),身上百千萬億毛孔,一一放出無限光芒。以與敵作殊死戰,內則加筆伐於魑魅魍魎,表同情於志士仁人。於是,國魂指日以復,國難指日以蘇,個人人格亦永不會損失,以存天地正氣。”他雖喜歡詩歌,卻反對無病呻吟,吟柳吟風的無聊之作。他說:“文人之有詩歌,文人之結晶也。然詩歌雲者,豈特吟風弄月,欣奇賞勝,往復酬酢而已。必將察禍福之本原,挺然而作國家民族之保障。故夫武人之劍鋒,不能為國家民族效力,武人之羞也;文人之筆鋒,不能為國家民族捍衛,抑亦文人之恥也。”

著作

《淹留》每期出版15冊,每冊定價10元,廖平子以此勉強維持生活,家人以糊火柴盒輔助家用。當時蔡元培寓居香港,得知廖平子自辦一種抗日文藝雜誌,十分欽佩,每期都托人購買,甚至以幾十倍的重價購買一冊。這除了蔡元培慧眼獨到,對“深得宋元人筆意”的廖平子的畫視同拱璧外,看來與蔡有意支持這位潦倒的愛國詩人有關。《淹留》出至四十期,便改名《天風》,又出至十四期而停止。他後來在《〈予心〉自序》說:“草《淹留》四十期,《天風》十四期,皆以詩歌為抗戰工具。槍放下,筆可操也。”表示他雖不能再率領敢死隊進行抗日,但運用筆桿子,也是可以進行抗日救國宣傳的。 《淹留》與《天風》的出版,在世界報刊史上可謂空前絕後的。一是整份雜誌沒有一個字是印刷的,全部是清一色的手寫本,從編輯、手寫到裝訂、發行郵寄,均出一人之手。他當時年僅八歲的兒子廖鼎,也在身邊幫忙做些打雜工作。這在世界報刊史上,確是沒有前例的。二是每期只出版15份,這也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少的一份雜誌。隨著現代印刷術日新月異,今後再也沒有人出版手寫雜誌了,從這一點來說,真可謂“絕後”也! 1941年冬,日寇占領香港,澳門人心惶惶。廖平子決計回鄉。

宣傳抗日

從1938年至1942年,廖平子蟄居澳門5年,受盡葡萄牙殖民者的歧視與壓迫,十分憤懣。 廖平子於1942年冬轉入內地曲江。1943年4月,他給馮自由寫了一封信,表示願意以鬻畫所得,購買滑翔機一架,以供抗日之用。當時一架滑翔機約值1萬元,他已賣得書畫約4000元,盡獻為抗日經費。當時在報界傳為新聞。 與此同時,他又自辦《予心》詩畫雜誌,也是手寫本。《予心》半月刊,每期出15冊,每冊10元,一月可得300元。當時有一縣長是廖平子的朋友,以千元高價購買《予心》一冊。廖平子又把此款轉為獻機之用。 《予心》出至第五期,廖平子便病逝了。時為1943年9月,享年62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