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坤培

廖坤培(1816-1894) 男,漢族,字伯厚,號西崖,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生於今撒蓮鄉。著有《寄雲山館文集》12卷、《困齋詩稿》8卷、《中興揮塵錄》4卷、《星軺遊記》2卷、《視學勸士錄》1卷,今均無存。

基本信息

經歷

其父廖朝宗,以醫為業,同治《會理州志》稱其“通軒岐之術,臨症謹慎,病癒不計謝貲。處鄉鄰不露圭角。人將構訟,即為排解,而人不知其好。”坤培自幼勵志讀書,勤奮聰穎,學業日進,“文章秀麗,弱冠為名諸生”。道光二十四年(1844)參加四川省鄉試,得甲辰恩科副榜第三名。之後,隨家移會理州城,“仍閉戶勤苦,朝夕不輟”。鹹豐元年(1851),中辛亥恩科第19名之舉人。同治元年(1862),中壬戌科第42名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後由內閣大挑,外任湖南省知縣,鏇改任翰林院編修。同治六年(1867),外放貴州省鄉試主考官,鏇任貴州學政使,職掌全省教育和人才選拔。廖坤培在學政使任內,“所取多名下士,其後歷顯宦,任封疆,時稱為得人”。在貴州任職二年後,於同治十年(1871)前後,又被調回京城,再入詞館,歷十餘年。正要改任廖為御史時,因母喪,聞訃返里,辭官告老還鄉。後廖坤培主講金江書院(會理中學前身),培養本地人直至逝世。

成就

廖坤培著有《寄雲山館文集》12卷、《困齋詩稿》8卷、《中興揮塵錄》4卷、《星軺遊記》2卷、《視學勸士錄》1卷,今均無存。同治《會理州志·藝文志》載有其詩《迷易道中口占》4首。

光緒《會理州續志·藝文》收有廖坤培逝世前一年所作七律6首,詩前小序是:“癸已(1893年)夏日,七十晉七初度,適當重遊泮水,子侁亦入州庠,賦七律六首徵和”。廖坤培有子五人。均經科舉入仕。長子倬,字由雲,任鹽提舉;次子侃,字亦陶,任直隸知州;三子儀,字鳳樓,任清廷工部主事;四子俊,字義臣,由廩貢授廣西象州知州;五子侁,附生出身,候選縣丞。

光緒二十年(1984)廖坤培病逝,終年78歲。

攀枝花日報》丁香

前述他所撰寫的五部著作,今皆無存。大體他的《文集》、《詩稿》是一生之作。《中興揮麈錄》,“中興”當指“同治中興”。“揮麈”,即手執駝鹿尾毛做的拂塵,素為名士談淪時的裝束用品,歐陽修有詩云“抱琴不暇撫,揮麈無由停”,故此集所記應是同治時的見聞。《星軺》、《勸士》兩集,“軺”是小型輕便馬車,“星軺”指使者所乘之車,宋之問詩有“星軺下紫微”之句。因廖是奉旨放任的鄉試主考官和學政使,常巡行各地,故而用之。“勸士”即督導讀書人。可見此兩集當是他記在貴州為官時事。這可從廖在逝世前一年寫的七律六章之三所云窺見一斑:“牂牁西畔夜郎東,遍走星軺曲曲通(按臨各屬,繞道湖南、四川、雲南三省)。按部三年臣節勵,持衡兩度聖恩隆(丁卯典試貴州,即留學政)。講求實學厘文體,搜拔真才變士風。憶到龍場欽往哲(拜瞻王陽明先生遺像),曾將教化法王公。”廖坤培的五部詩文集雖已佚失,但其散篇,除77歲生日時作的七律六章尚存外,還有《迷昜道中口占》七言絕句四首,膾炙人口:“一簾疏雨四圍風,幾縷殘陽隔樹紅。行過斷橋回首望,遙山多在白雲中。”“茫茫一望浩無涯,滄海桑田實堪嗟。記得老漁垂釣處,當年曾有幾人家。”“連村何故半荒殘,回憶以前可慨嘆。只有木棉花似舊,年年紅與故人看。”“藤蘿瓜蔓自糾纏,峰側斜看樹倒懸。愛煞枝頭雙杜宇,亂山深處裹雲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