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規模
鷺江職業大學(現廈門理工學院)當年開辦實用英語等6個專業,招收新生240人。到1989年,廈門市人民政府已先後投入110萬元基建費和120多萬元經常經費,共建成各種教學用房和生活用房3.45萬平方米;另在湖裡區建立分部,有各種配套建築890平方米。學校先後裝備了建工、電子、機械等工科專業實驗室和物理、電工等基礎課實驗室,以及語言實驗室、微機室、英文打字室等,已擁有價值300餘萬元的儀器設備和12.5萬餘冊圖書、800種報刊。
學校以廈門經濟特區經濟與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依據,比較靈活又相對穩定地設定專業,並設有特區與港台經濟研究所、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室、建築設計室、社會科學研究室等機構。有學生1272人,教職工260人,其中專任教師138人,有高、中級職稱的100多名,形成一支以專任教師為主體,“專、兼、聘”三結合的師資隊伍,還先後聘請10餘名外籍英語、日語教師任教。
學校本部設在鷺島南端、鷺江之濱的蜂巢山上,依山傍海,風景綺麗。經過近十年的建設,辦學條件日臻完善。至1992年底,學校科研設備價值達400萬元。教學樓、綜合樓、實驗樓、圖書館樓、服務樓、教工住宅等建築及配套設施為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學校分部設在湖裡工業區,擁有教學樓、住宅等相對獨立和完整的教學、生活設施、環境美麗幽靜。
學校規模與辦學條件符合普通高等學校設定暫行條件中關於職業大學的設定標準。學校與國際間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正在順利發展。學校正繼續遵循國家的教育方針,深化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辦出特色,以適應廈門特區不斷發展的形勢和要求。
學校的招生列入國家計畫,招收參加當年普通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成績達到地方專科錄取線的考生,主要面向廈門市,也適當招收少量省內其它地區學生。
辦學宗旨
廈門鷺江職業大學是廈門市政府於1981年創辦的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屬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系列,學校的辦學宗旨是:面向廈門經濟特區,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有較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專科層次的套用型人才。學校實行收費、走讀、畢業生不包分配、擇優推薦錄用的辦學原則。
專業設定
學校組建了外語系、經濟系、社會科學系、機械工程系、建築工程系、電子工程系、工藝美術系、基礎課教學部等8個系(部)。先後設定了英語、日語、旅遊管理、財務會計、經濟管理、計畫統計、對外貿易、海關、國際金融、秘書、服裝、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工業與民用建築、電子技術等14個專業。並先後與北京郵電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學院等兄弟院校聯合辦學開設專業。
辦學特色
突出學生職業性的特點該校創辦以來,堅持改革開拓,在辦學思想、內容、方法方面開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首先是突出職業性特點,初步建立自我調整專業設定的應變機制,堅持“外向型”原則,以專業設定的“轉軌變型”或專業分流來主動適應特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變化。在課程安排和課時分配上,外語系英語專業在抓好普通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同時,增加“外貿英語”、“商業英語”、“英語函電”、“旅遊英語”、“英語秘書知識”、“科技翻譯知識”等套用型涉外課程。秘書專業由原來培養黨政機關部門秘書,向主要培養“企業秘書”轉化,增設涉外學科,強化外語教學,外語課已達到總課時數的35%。財會專業“分流”開設涉外會計專門化;經濟管理專業“分流”開設外經管理專門化,都貫徹了面向“外向型”的原則。
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學校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中強調理論聯繫實際,把傳授職業技能放到突出地位。側重課程的實踐性和技藝性,重視實驗室裝備,現有儀器設備已能初步滿足基礎課和專業課實驗開課要求。建工系、電子系所有按教學要求的實驗項目,都可在校內完成;機械系實驗項目大部分可在校內進行。微機室設備保證全校所有學生上機操作訓練的需要。各專業還積極爭取企、事業單位及其主管部門支持,建立相對穩定的教學實習與社會實踐基地,儘可能與社會實踐結合。英語專業旅遊英語課在風景點進行模擬導遊,經濟類各專業結合不同時間教學內容,安排到基層單位專題調查,組織好畢業實習,並舉行專題答辯,整個實踐教學活動的時間,在總課時占有相當比重;工科各專業實踐教學時數約占總課時數的三分之一。實習普遍受到重視,秘書專業實行早期實習、多次實習的辦法,實習時間占總學時的六分之一以上,學生在三年中有三次實習,分別在機關部門、企事業單位辦公室中進行;外語專業注意捕捉社會實踐機會,鍛鍊學生聽說寫能力。
學校重視爭取社會力量參與聯合辦學,加強同國內高校聯繫協作,拓寬聯合辦學路子,並注意開展對外合作交流,1982年,與廈門海關聯合辦學,開辦海關管理專業,培養三屆畢業生,都在廈門海關工作。學校還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合辦電子精密機械本科班,和北京郵電學院合辦通訊專門化,和廈門海山實業有限公司合辦服裝專業,和北京化工學院合辦化學工程專業,和華東化工學院合辦化工機械專門化,從(89)級機械專業開始分流,調整教學計畫,三年級時送華東化工學院學習及實習。
學校還重視與國際及港台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參與“中國—加拿大高中後職業技術教育”合作項目,由該校牽頭的福建省網路,與加方三所高校網路結為交流對子,簽定項目合作協定。幾年來,美、英、日、蘇、菲等國及港、澳、台地區的教育界人士、學者多人先後蒞校參觀訪問,與美國有關社區學院就加強雙方的聯繫交流等方面,確定了合作意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還先後在該校設立一批獎教、獎學基金以支持特區人才培養。1984年,獨資企業宏泰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率先捐贈專款,設立“鷺江大學蔡可秀獎學基金”,已評選7屆,共有500餘名優秀學生獲獎;“王淑景王文斗獎學金基金會”、“李王景李慶森獎教獎學金基金會”也都提供該校一定獎勵名額。廈門市“中安獎學金基金會”也提供50個名額獎勵該校優秀學生,香港同胞韓先生也曾為該校提供購置圖書專款。
辦學成果
該校從1984年至1991年,學校已向廈門經濟特區輸送了22 30名畢業生。畢業生服務於特區“三資”企業的人數迅速增加,1984年的首屆畢業生到“三資”企業服務的僅有10餘人,1988年以後,每年被“三資”企業錄用的畢業生數,已達當年畢業生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外語系頭三屆174名畢業生中,有8名被三資企業聘為副經理,16名被7家外資銀行聘用,14名被選為市政府等組織的考察團譯員先後出訪歐美、日本及東南亞國家,2名被單位選為派駐日本和香港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