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簡介
‍廈門大學水聲通信與海洋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於2005年底經教育部批准建設。實驗室現擁有廈門大學海韻校區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1棟獨立的科研樓(使用面積約3500平方米)與海洋與環境學院1棟獨立的實驗大樓(相關實驗室使用面積約1500平方米)。‍發展歷史
1922年7月,廈門大學設立工學部;
1920年代,廈門大學的海洋科學研究起步;
1946年6月,成立了我國高校第一個海洋系;
1958年,何恩典教授創立了海洋物理專業並開展了水聲遙測遙控、水聲通信技術的早期研究工作,其中“淺海聲信道傳輸特性”和“淺聲釋放器”“水平探魚儀”, 特別是“數字-時間-相關積累抗淺海多途干擾”的研究,對我國淺海聲通信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
1985年10月,復建工學院;
1993年,研究成果“海中高速率數據傳輸研究”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選中,作為“八•五”期間資助的“高技術新概念” 147個項目中的6個優秀代表項目之一,參加了“高技術新概念新構思探索項目部分研究成果展覽”;
1996年,成立廈門大學211工程“水聲通信重點實驗室”;
1999年7月,在工學院的基礎上組建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
2000年,獲國家海洋科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2002年,獲國家海洋生物重點學科;
2002年,水聲通信研究團隊兩次受到了中央電視台的專題採訪, 並在中央電視台“科技之光”節目播出;
2003年,獲國家通信與信息系統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2004年11月,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更名為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現下設通信工程系、電子工程系、計算機科學系、自動化系等4個系,主要從事信息科學領域的套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研究獲福建省通信與信息系統、物理海洋學重點學科。‍
學術團隊
‍‍實驗室有固定人員60名(研究人員46名,技術人員12名,管理人員2名),其中教育部跨世紀人才3人,教授20人(博士生導師1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34人;研究人員的平均年齡41歲,45歲以下占70%,形成了一支以高水平學術帶頭人為核心、中青年科學家為中堅力量、年齡結構合理、團結向上、充滿活力的科學研究隊伍。許多年輕骨幹已經挑起重擔,成為各自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實驗室顧問組織結構
實驗室在廈門大學重點實驗室建設委員會的領導下,實行實驗室主任負責制和學術委員會評審制。實驗室固定人員實行全員契約聘用目標責任制。實驗室重要研究崗位以長期契約聘用。實驗室流動人員將根據具體情況採用相應的聘任和考評方式。
實驗室具有相對獨立的人事權,室委會有權依據有關規定和考核標準對引進外來人才、解聘現有人員等人事管理事務提出決定性意見,並報依託學校批准。‍
主任:李啟虎(院士,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
副主任:許克平(教授,廈門大學)‍
儀器設備
‍近10年來,通過國家“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設,依靠國家投入、省市共建及自籌資金等方式已擁有4000餘萬元的固定資產,其中單件價值10萬元以上的較大型和大型儀器設備總計73台套,涉及電子、通信、 海洋物理、海洋環境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覆蓋範圍廣;在海上實驗和海洋現場調查設備中,目前可以使用與福建海洋研究所共建的800噸海洋科學考察船一艘(延平2號),以及與物理海洋學科共享海洋水文測量裝置如溫度、鹽度、深度、海流、海底地形剖面等儀器,為淺海域水聲信道特性研究的實施以及海洋基本參數的獲取提供了堅實的現場平台。實驗室擁有丹麥B&K公司較為系統的聲學測量儀器、數據記錄儀等多種水聲通信研究設備;還有多種類型的電子儀器設備;一艘“海洋一號”實驗船和一處岸邊實驗站,為海上傳輸實驗提供了便利條件。 ‍科研狀況
實驗室瞄準國際水聲通信及海洋信息技術重大科學問題,直面國家對海洋信息和海洋安全的重大需求,以台灣海峽及其毗鄰海域為典型研究區域,主攻水聲通信及海洋信息技術,建立基於淺海域聲信道及通信技術的科學研究體系,深入開展水聲通信及海洋信息套用技術研究,使實驗室成為對外開放、具有影響力的水聲通信及海洋信息技術套用基礎研究基地。‍
研究方向水聲通信、洋信息技術
開放平台近海海洋信息實驗平台
科研成果省部級獎勵 11 項:含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
發表論文 512 篇:其中SCI收錄103篇;
國際及地區會議報告 58篇: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報告 10 人次;
培養學生 200 名:博、碩士生200(其中3人為留學生);
主持項目 142 項:2項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課題、7項國家“863”項目、2項“十五”國防預研項目課題。
(1)許肖梅編著,《海洋技術概論》,科學出版社,2000年;(2)許肖梅編著,《聲學基礎》,科學出版社,2003年;(3)肖明波譯著,《通信系統仿真原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年;(4)閆敬文編著,《數字圖像處理技術與圖像圖形學教程》,科學出版社,2002年;(5)陳忠編著,《電子技術基礎》,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6)周昌樂,《認知邏輯導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7)周昌樂,《心腦計算舉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8)陳振源,陳忠. 《有線電視技術》,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工作環境
廈門大學是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建的,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也是我國唯一地處經濟特區的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現任黨委書記為朱之文,校長為朱崇實。
學校擁有完善的教學、科研設備和公共服務體系。目前學校占地近9000畝,其中校本部位於廈門島南端,占地2500多畝,漳州校區占地2568畝,翔安校區規劃建設用地3645畝,校舍建築總面積140多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460多萬冊,固定資產總值30億元,儀器設備總值超過10億元。校園高速信息網路建設的規模、水平居全國高校前列,並成為CERNET2的主接點之一。完善的網路設施也為相關科學文獻的獲取、學術成果的交流等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環境。此外,校園環繞廈門灣,依山傍海,不僅成為國內公認的最美麗的大學校園之一,而且提供了先天獨厚的實驗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