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簡史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2月,時值清末廢科舉興學堂之際,黃廷元、洪曉春、楊景文等人發起成立“大同兩等國小堂”,推舉洪曉春為校董會董事長,聘楊景文為校長,校址設在賴厝埕(今大元路鷺江劇場所在地),校舍是向華僑租用的庭院式兩層民房,僅有六間不合規格的教室。1912年改為“公立大同國小校”,1929年改稱“縣立大同國小”。“五四”運動以後,新思潮對大同國小的辦學起推動作用。1925年,伍遠資繼任校長。大同國小以“奮進”為校訓,並制定“培養忠公愛國的人,培養自學自律的人,培養體力強壯的人”的教育目標,實施“教、學、做”合一,寓教於生活的教學方法,成立各種研究會,建立學生自治社團,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成為大同的一大特色。辦學成績顯著,聲譽日隆。
1932年元旦,在國小路奠基興建校舍,同年秋天,新校舍投入使用,舊校舍改為分校和幼稚園。1933年8月改校名“市立大同國小”。到1937年,大同國小師生員工多達近千人,發展成為廈門市規模最大的國小。
1938年廈門淪陷,大同國小改稱“北區二小”。日偽政權企圖在學校推行奴化教育,但是大同國小的愛國師生同仇敵愾,不畏強敵,暗地裡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抵制,甚至秘密進行鬥爭。校園內充滿一股民族魂與愛國心凝聚的浩然正氣,雖然在日偽當局的重壓下,學校不得不進行日語教學,但依然頑強地傳播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使學生們能夠避開邪惡的污染而健康地成長。
抗戰勝利後,1945年11月改校名為“廈西區第一中心國民學校”。1948年秋,學校改名“市立示範中心國民學校”,1949年春改名“廈門市私立大同國小”。
1949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大同國小從此進入穩步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1950年學校參加全市性話劇、演出、演講、歌詠、徵文等比賽,均獲優異成績。1951年被指定為全市7箇中心國小之一,領導學區內的7所國小和1所幼稚園。
1956年7月大同國小改為公立國小。20世紀60年代初,大膽進行學科教學及學制改革新嘗試,試行“五年一貫制”,教師兢兢業業,學生勤奮攻讀,教學質量名列全市前茅,教學成果顯著。
1979年,大同國小恢復原名,並被確定為市重點國小,1980年被確定為省第二批辦好的重點國小。學校領導和全體教師在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三個面向”的指導下,大膽改革創新,學校制定了“素質教育為指導,兩條渠道並重”教學體系的整體改革實驗,確立“以教學為中心,德育為首位,五育並進”的教育運行機制,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學校榮譽
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學校努力實現教育轉軌。以“實驗性、示範性、高品質、多元化”為辦學目標,著眼於“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教師發展為本”,走“科研興校”之路,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手段,創新示範性、實驗性的學校品牌,已逐步形成現代教育技術辦學特色。學校先後被評為“省先進教育單位”,“省文明單位”,“省文明學校”;1996年12月通過福建省教委複查,被確認為“福建省示範國小”;1997年底被國家教育部確認為首批“全國中國小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2001年12月被全國婦聯和教育部授予“全國優秀(示範)家長學校”稱號;2004年4月被福建省教育廳認定為首批“福建省實施素質教育工作先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