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縣農牧局

1、以新品種引進推廣為重點,農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 3、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為核心,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建設穩步推進。 4、以糧食安全為中心,農業科技服務打開新局面。

康縣農牧局是縣政府主管全縣農牧業工作的政府部門,現有人員21人,內設五個股室(人秘股、計財股、科教股、業務股、減負辦)。下屬14個事業單位(農技中心、農機中心、畜牧中心、蠶桑中心、茶葉中心、種子公司、園藝站、農經站、沼氣站、水產站、農廣校、 良種場、多試站、中藥材技術指導站),現有職工473人(男323人,女150人),其中鄉站人員204人,縣鄉兩級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17人,其中高級1人,中級18人,初級298人。
農牧局的主要職能是貫徹執行國家制定的農業政策法律法規;研究制定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及農牧業科研、教育推廣中長期發展規劃;參與組織農牧業科技推廣和農牧業示範園區建設工作;擬定農牧業技術標準並組織實施;組織、監督對縣內植物的防檢疫工作;組織農牧業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指導農業機械化事業的發展;指導水產事業的發展;負責農業資源調查的監測和綜合評價:負責農民負擔的監測、管理及執法檢查。
近年來,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農牧局緊緊圍繞發展、增收、增效這個主題,領導系統全體職工,搶抓機遇,與時俱進,銳意進取,紮實工作,全面實施“特色立縣”戰略,迅速打開了康縣農牧業二乍的新局面,2003年底、全縣農牧業總產值達到2.316億元,農業增加值達到1.2687億元,糧食總產量達到1.152億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09l元。主要工作是:
1、以新品種引進推廣為重點,農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通過大力實施,“三壓三擴”、壓劣擴優,全縣農業結構由2002的72:28糧經二元結構調整到2003年的70:23:7糧經草三元結構,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合理。2003年推廣優質作物面積達到4.5萬畝,引進推廣作物新品種124個。與此同時農業三大生態區域布局日臻完善,基本形成了南菌茶、中藥牧、北糧桑的產業帶布局。
2、以規模效益為目標,特色產業開發邁上新台階。截止去年底,全縣茶園面積達到2.48萬畝,茶葉產量18.4萬公斤;蔬菜種植面積2.05萬畝,蔬菜產量1680萬公斤;中藥材種植6.8萬畝廣量240萬公斤,種草1.04萬畝,牛羊存欄5.54萬頭(只),出欄1.3萬頭(只)。特色產業總產值達到11702萬元,占到全縣農業總產值的52.4%,其中茶葉產值1440萬元,蠶桑產值940萬元,畜牧產值5322萬元,中藥材產值2400萬元,蔬菜產值1600萬元。
3、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為核心,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建設穩步推進。按照公司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經營理念,在建好基地的同時,重點抓好龍神茶業有限公司和富通繭絲綢公司的擴建和完善工作,培育民間農產品販運組織100多個,販運大戶300多戶,全縣已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科研單位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產業鏈條得到進一步延升,實現了從產地到餐桌的全程服務。通過制定相關的技術規程,化肥、農藥施用標準,基地環境質量標準,無公害生產邁出較大步伐,在茶園全部實現無害化管理的基礎上,2003年“康陽”牌綠茶又通過了農科院茶葉研究所認證,成為我縣第一個有機農產品。
4、以糧食安全為中心,農業科技服務打開新局面。糧食安全是農業工作的根本出發點。近年來農牧局以科技培訓為突破口,大力實施溫飽工程、種子工程、植保工程、畜牧“五良”配套技術,保持了全縣糧食平穩增長。2003年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450期6萬多人次,印發技術資料3萬餘份,完成地膜糧食10萬畝,帶狀種植4萬畝,配方施肥12萬畝,間作套種7.4萬畝,推廣良種小麥13萬畝,種子藥劑拌種率達到96%,推廣包衣種子41萬公斤,種子統供、包衣、精選率都達到100%。
新的一年,農牧局全體職工躊躇滿志,信心百倍,堅定以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寸丁綠色牌,走特色路,努力創造以特色產業為主體的農村經濟新格局”總攬全局,堅持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小康建設為重點,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大力實施特色立縣戰略,不斷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實現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努力完成全年農業增加值1.354億元,糧食總產量達到1.199億斤,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00元,農業特色產業產值14500萬元。為全縣經濟發展大局做出新的貢獻。
局長李福祥
副局長靳祥瑜兼畜牧中心主任
黨總支書:段生林
地址:甘肅省隴南市康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