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泰垵簡介
元、明之間,對岸嵩嶼漁民李氏家族過來捕魚,發現這裡的海灘生產一種貝類,便起名“舩{舟代}”,並把這海灣改稱“舩{舟代}灣”。有人以此事作上聯:“舩{舟代}灣舩{舟代}捉舩{舟代}”(舩{舟代}閩南方言,即漁夫),可是下聯久久沒人對上。直到清道光九年(公元1849年),廈門十三條街(今大同路一帶)被焚而成“火燒街”時,某公一時靈感驟生才對出下聯:“火燒街燒火喊火燒”(燒火,閩南方言,即火夫)。
歷史發展
經過李氏家族的重整,這裡逐漸形成一個半漁半耕的村落。閩南人稱房屋為“厝”,這裡便被稱為“李厝澳”。後來,其他家族也陸續來此開發,小漁村已非李家天下,便改“李”為諧音的“內”,叫“內厝澳”。這既符人文,又切環境,因為這村落位於康泰垵海灣之內。
明末清初,鄭成功在康泰垵海灣一塊突出的大礁石上(現水產試驗場濱海處)建瞭望台,俗稱“槍樓”,以此觀察從九龍江來犯的清軍。據說鄭成功還曾在這裡操練過水師,從此康泰垵一帶平安無事,名副其實地康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