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里水庫

庵里水庫位於涇河一級支流四郎河上游,正寧縣城東南13公里處。控制流域面積150平方公里,總庫容538.39萬m3。1958年動工興建,1960年建成。1972年、1979年兩次對大壩作了加固加高。目前已發展成為集防洪、灌溉、城區供水、水產養殖於一體的綜合性水庫。控制農田灌溉面積1.5萬畝,保灌0.7萬畝,養魚532畝。解決縣城2.5萬人口的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有效地促進了正寧縣工農業生產及城區建設和經濟的發展。屬正寧縣唯一的一座小(Ⅰ)型水庫。

水庫介紹

庵里水庫壩址選在子午嶺山麓的西坡鄉庵里村。這裡兩川匯流,三山夾峙東依馬兒溝西臨灣子村。林地面積各占55%,黃土溝壑區約占45%。壩址以上幹流長16km,水源發源於宮河寺,流域內植被良好,水土流失輕微,野生動植物豐富,空氣清新,環境幽靜,日照充足。在豐水期,庫內水面廣達數百畝,庫內諸島盡被隱沒。蕩舟其上,拍照留念,天光水色,山蹤雲影,自是絕好的一幕景色。從春到夏,自有一撥一撥久居旱原、乾熱難耐的人們,結隊光顧這裡,依照自己的意趣消遣;幾葉扁舟,飄飄蕩蕩;幾頂遮陽傘,晃晃悠悠;幾個垂釣者,神思凝聚;幾對戀人,遣懷寄情……泄洪閘一旦開啟,落水激起的白色浪花,恰似人工瀑布,輸水洞多時敞著,淙淙細流,恰似不夜琴弦,滋潤著川道村落;依路而砌,自流而下的灌渠綿延數十里,流不盡的是庵里水庫的福音。

歷史淵源

庵里水庫,雖居河川之上,一個時期的繁盛是曾有過的。是誰在什麼時候開闢荊榛,播點人煙?是誰,又是在什麼時候引來商旅祭起佛壇,點燃南寺、宮河寺的香火?山民們偶兒撿來的片瓦殘磚、青銅石佛依稀可觸摸到昨天的炙熱……《方輿勝覽》記載:“子午嶺南連耀州,北抵葭縣,東連延安,松木槎牙,獸群潛沒,綿亘八百餘里。”從庵里水庫東行10多里,南自劉家店,經鵰翎關至艾蒿店,秦直道遺蹟至今尚存。今日“處處瓦礫層層田,殘塌窯洞遍山間”,多為漢、唐、宋遺蹟。明末清初,林區人口稠密,遍地開墾,成為半農半牧狀態。清朝前期,庵里周遭,十分繁華,劉家店、皮坊店,艾蒿店均有集市。道光元年(1821),艾蒿店重修五聖寶殿,據當時豎碑記載,林區僅商號就有“茂盛”、“長盛”、“世興”、“復盛”、“興順”、“義盛”、“覺盛”、“天義”等9家,店鋪門面10多家。清同治(1862—1874)年間,隴東人口銳減,正寧尤甚,子午嶺林區十室九空,“路斷人稀無炊煙,牛羊雞犬不聞聲”。但是,“人煙雖絕跡,草木卻繁盛”。大集體時期,庵里周圍墾種十分普遍,幾近20多年。林木砍伐作業隊陸續退去後,殘敗次生林才漸自恢復。只是狼嗥遠逝,鹿鳴遠逝,而山兔的奔跑,雉雞的翔集,也被植被稀落的山窩頭擠去了。兀自剩下庵里,但已沒有了和尚的麻鞋叩動,沒有了尼姑的青衫掩映,只是:一泓碧水向人間,一潭禪夢思渺然。
新世紀開始,人們再度回眸庵里。庵里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庵里水庫向縣城供水工程相繼立項開工。修路、配車、改善通訊設施等措施,對庵里水庫的綜合開發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新材料、新工藝機械化一應齊上,比當年築壩時嗩吶排奏、夯歌高亢、錘聲叮噹、小推車吱扭穿梭的場面,雖然有些遜色,但值得讚嘆的是前所未有的質量和效率。
有關材料表明,庵里水庫的綜合效益,一旦良性開發,便十分可觀:①灌溉效益。庵里水庫的除險加固加高后,庫容可達76萬m3,恢復有效灌溉面積0.8萬畝。每年可增加淨產值442.16萬元。②供水效益。本工程實施後,每年可供給正寧縣城工業和人民生活等用水146萬m3,按目前縣城供水價3.0元/m3計,則年供水收入為438萬元。③漁業效益。水庫加固加高后,增加養魚水面224畝。按每年產鮮魚451公斤,每公斤鮮魚5元計,則年養魚效益為5.04萬元。④防洪效益。水庫加固加高后,可削減洪峰流量的90%—95%,保障了下游2萬多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及1.5萬畝農田的安全,防止了洪水對下游兩岸農田的沖淘破壞,下遊河岸已建的100餘畝魚塘,可得到有效保護。 庵里水庫盪清波,庵里風光美如畫,庵里張開熱情的懷抱歡迎你到庵里來旅遊觀光。(張芹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