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度關山
天地間,人為貴。
立君牧民 ,為之軌則 。
車轍馬跡,經緯四極 。
黜陟幽明 ,黎庶繁息 。
於鑠賢聖 ,總統邦域 。
封建五爵 ,井田刑獄 ,
有燔丹書 ,無普赦贖 。
皋陶甫侯 ,何有失職。
嗟哉後世 ,改制易律 。
勞民為君 ,役賦其力 。
舜漆食器 ,畔者十國 ,
不及唐堯,采椽不斫 。
世嘆伯夷 ,欲以厲俗 。
侈惡之大 ,儉為共德 。
許由推讓 ,豈有訟曲 。
兼愛尚同 ,疏者為戚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度關山: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相和曲》。
牧:養育管理。
軌則:法度、準則。軌,應遵循的規則。
經緯:原指道路,南北之道為經,東西之道為緯。這裡用作動詞,指經由東西南北道路。四極:四方極遠之地。四境。
黜(chù)陟(zhì)幽明:貶退不明事理的人,提拔幹練的人。語出《尚書·舜典》。黜,降職或罷免。陟,提升,升遷。幽明,分別指昏庸者和德才兼備者。
黎庶:黎民庶民,即百姓。繁息:指人繁殖生息。
於(wū)鑠:唔呀閃爍。
總統:總攬,總管。邦域:國家,邦國的疆域。
封建:封賞建立,封邦建國。古代帝王把土地分賜給諸侯,使之在各區域內建立邦國。五爵: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井田:周代的土地制度。以方九百畝為一里,劃為九區,形如“井”字,故名。其中心為公田,外八區為私田,八家均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治私事。刑獄:刑罰獄訟。
燔(fán):焚燒。丹書:古代用朱筆記載犯人罪狀的文書。一說指傳說中赤雀所銜的瑞書,即《洛書》。
無普:不能普及。赦贖:允許犯人用錢物贖免罪刑。
皋陶(yáo):亦作“皐陶”。亦作“皋繇”。傳說虞舜時的司法官。獄官或獄神的代稱。甫侯:一作“呂侯”,周穆王時任司寇。泛指司法官。
嗟哉:感嘆詞。
改制易律:更改制度變換律法。
勞民:使人民勞苦。
役賦:勞役賦稅。
舜漆食器:虞舜用漆器為食器。韓子曰:“舜作食器,黑漆其上。”食器,飲食用具。
畔者:叛離者。畔,同“叛”。
采椽(chuán)不斫(zhuó):採用柞木作椽,不加砍鑿修整。椽,放在檁上架著屋頂的木條。
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君的長子。孤竹君死後,同其弟叔齊互相謙讓王位,棄國逃走。商亡後隱居首陽山。
厲俗:激勵世俗。厲,勸勉。
侈惡:奢侈的罪惡。
儉為共德:言節儉是上下一致遵守的道德。《左傳·莊公二十四年》:“臣聞之:‘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納諸大惡,無乃不可乎?”楊伯峻註:“共讀為洪,大也。舊讀共為恭,不妥。”
許由:傳說中的隱士。相傳堯想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肯接受,並且認為是對他的侮辱。
訟曲:打官司,辨曲直。
兼愛:同時共愛。墨子提倡的一種倫理學說。他針對儒家“愛有等差”的說法,主張愛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墨子》中有《兼愛》三篇,闡述其主張。尚同:崇尚同德。墨子的政治思想。謂在“尚賢”的基礎上,推選賢者仁人,主張地位居下者逐層服從居上者,從而達到“一同天下之議”的治世。
戚:親近。
1.度關山: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相和曲》。
2.牧:養育管理。
3.軌則:法度、準則。軌,應遵循的規則。
4.經緯:原指道路,南北之道為經,東西之道為緯。這裡用作動詞,指經由東西南北道路。四極:四方極遠之地。四境。
5.黜(chù)陟(zhì)幽明:貶退不明事理的人,提拔幹練的人。語出《尚書·舜典》。黜,降職或罷免。陟,提升,升遷。幽明,分別指昏庸者和德才兼備者。
6.黎庶:黎民庶民,即百姓。繁息:指人繁殖生息。
7.於(wū)鑠:唔呀閃爍。
8.總統:總攬,總管。邦域:國家,邦國的疆域。
9.封建:封賞建立,封邦建國。古代帝王把土地分賜給諸侯,使之在各區域內建立邦國。五爵: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10.井田:周代的土地制度。以方九百畝為一里,劃為九區,形如“井”字,故名。其中心為公田,外八區為私田,八家均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治私事。刑獄:刑罰獄訟。
11.燔(fán):焚燒。丹書:古代用朱筆記載犯人罪狀的文書。一說指傳說中赤雀所銜的瑞書,即《洛書》。
12.無普:不能普及。赦贖:允許犯人用錢物贖免罪刑。
13.皋陶(yáo):亦作“皐陶”。亦作“皋繇”。傳說虞舜時的司法官。獄官或獄神的代稱。甫侯:一作“呂侯”,周穆王時任司寇。泛指司法官。
14.嗟哉:感嘆詞。
15.改制易律:更改制度變換律法。
16.勞民:使人民勞苦。
17.役賦:勞役賦稅。
18.舜漆食器:虞舜用漆器為食器。韓子曰:“舜作食器,黑漆其上。”食器,飲食用具。
19.畔者:叛離者。畔,同“叛”。
20.采椽(chuán)不斫(zhuó):採用柞木作椽,不加砍鑿修整。椽,放在檁上架著屋頂的木條。
21.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君的長子。孤竹君死後,同其弟叔齊互相謙讓王位,棄國逃走。商亡後隱居首陽山。
22.厲俗:激勵世俗。厲,勸勉。
23.侈惡:奢侈的罪惡。
24.儉為共德:言節儉是上下一致遵守的道德。《左傳·莊公二十四年》:“臣聞之:‘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納諸大惡,無乃不可乎?”楊伯峻註:“共讀為洪,大也。舊讀共為恭,不妥。”
25.許由:傳說中的隱士。相傳堯想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肯接受,並且認為是對他的侮辱。
26.訟曲:打官司,辨曲直。
27.兼愛:同時共愛。墨子提倡的一種倫理學說。他針對儒家“愛有等差”的說法,主張愛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墨子》中有《兼愛》三篇,闡述其主張。尚同:崇尚同德。墨子的政治思想。謂在“尚賢”的基礎上,推選賢者仁人,主張地位居下者逐層服從居上者,從而達到“一同天下之議”的治世。
28.戚:親近。
白話譯文
萬物生於天地,人類高貴無比。
設立君主管理百姓,成為世上正常規矩。
天子車轍國君馬跡,暢通天下縱橫各地。
決定人才優劣升降,掌握百姓繁衍生息。
我要讚美聖賢君主,他們總管國家疆域。
分封諸侯授給官爵,建立井田頒布法律。
寧燒丹書廢除刑罰,也不亂開釋罪先例。
舜時皋陶周時甫侯,作為獄官錯在哪裡?
可惜可嘆後代人們,制度辦法統統改易。
驅使百姓辛勞奉君,攤派徭役榨取民力。
虞舜下令漆飾食具,激起眾國紛紛叛離。
哪如唐堯儉樸實在,用柞做椽且不削齊。
難怪世人讚賞伯夷,盼望搞好社會風氣。
奢侈本是最大罪惡,節儉美德不容懷疑。
許由不肯接受天下,難道需要辨出道理?
只要實行兼愛尚同,再疏也會和睦親密。
創作背景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戰亂連年。曹操親歷了時代的戰亂,感受了征戰之苦,目睹了戰爭所造成的土地荒蕪,人民流離失所。曹操是富有理想的人,他希望能通過正確的措施實現他太平盛世的理想。此詩即反映了這一思想。其創作時間未能確證,霍雅娟教授認為此詩作於曹操早期。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度關山》一詩表現了曹操的政治理想。其內容講的是執政者要勤儉、愛民、守法。曹操用法嚴峻,有犯必糾,這是一種法家精神,他反對濫用刑罰,提出要依法而行。曹操提倡節儉,《三國志·魏書》記載曹操“不好華麗,後宮衣錦繡,侍御履不二采,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褥取溫,無有緣飾”。“儉為共德”是作者極力提倡的。
此詩開頭直接提出“天地間,人為貴”,凸現了詩人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接著寫自己的政治理想:君主賢明,制定法規,全國統一,以奢侈為大惡,以儉樸為美德。退昏庸,舉明智,官吏盡職,百姓安定,人口繁息,設立刑獄,執法正當。人與人之間,退讓不爭,上下相同,彼此親愛。
全詩表達了詩人以“讓”與“兼愛”為基礎的大同思想,為了充分表達這一思想,詩人並寫兩面,一是通過敘述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則,認為退小人任用德才兼備者是國家昌盛的基本保證;二是通過堯舜之間的對比,提出糾正“侈惡之大”的方式,即“儉為共德”,在此基礎上,提出“讓”與“兼愛”,即國君賢明,君民平等,執法公正,訟獄不興的大同思想。從中可見詩人渴望國家統一,天下安定的願望。
這首詩在內容上,反對“勞民為君,役賦其力”,蘊涵著孟子倡導的民本思想。在寫作上,除了採用正面頌揚的形式之外,“嗟哉後世”八句使用了對比手法。通過對比,肯定了民本思想,揭示了奢華造成的後果。
名家點評
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張克禮:這首詩除了頌之外,“嗟哉後世”八句使用了對比手法。通過對比,肯定了民本思想,揭示了奢華造成的後果。(《曹操曹丕曹植集》)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魏朝建立後,曹操被尊為“魏武帝”,廟號“太祖”。事跡見《三國志》卷一本紀。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