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13年1月11日,鄭州一家幼稚園為100多個孩子舉辦了一場“集體婚禮”。婚禮按照大人結婚的程式舉行,老師和家長代表擔任主婚人。園方稱此舉將有利於孩子性心理健康。家長也認為形式挺好,支持這種成長教育方式。一位家長說:“這種形式挺好的,讓他們體驗一下結婚的感覺,消除好奇心,也是一種良好的成長教育。”
婚禮現場
11日下午3點50分,幼稚園一樓大會議室里,一對對小“新郎”和小“新娘”排著隊、手拉著手,等候入場。特別是小“新娘”,穿著潔白的婚紗,像小天使一樣漂亮。
他們的爸爸媽媽早早在台下等候,對於這場婚禮,家長們也很期待。
4點整,婚禮正式開始,會議室里響徹著《婚禮進行曲》,小“新郎”牽著小“新娘”的手,依次走上台,頓時,禮花四濺,掌聲雷動。
老師和家長代表擔任主婚人,按照大人結婚的程式,新郎和新娘都要接受詢問、宣誓 。比如“妞妞,你嫁給了亮亮,他如果生病了,你會對他好嗎?”“寶寶,你娶了麗麗,如果有別的小朋友欺負她,你會保護她嗎?”
主婚人還會問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和你選擇的另一半結婚呢?”所有“新人”更是異口同聲:因為我愛他(她)!
小“新郎”們單膝跪地,給小“新娘”戴上結婚戒指。然後,在眾人的祝福聲中,或者緊緊擁抱,表達愛意;更親密的,還當眾吻了一個。
當日有100多個孩子“結婚”,全部是“自由戀愛”。
怪誕鬧劇害幼童
11日,鄭州一家幼稚園的100多名小朋友身著結婚禮服扮演“新郎新娘”,按照大人結婚的程式,在《婚禮進行曲》的伴奏下,手拉手排隊走上禮台,舉行了一場特殊的“集體婚禮”。
訊息一出,立刻引起了眾多網友的圍觀和“吐槽”。不少網友認為在幼稚園階段開展這種形式的教育為時過早,不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網友“可愛的恬甜”說:“請尊重孩子的單純天真和幼稚,求求那些太有創意的人們,別這樣折騰孩子了。”
但也有不少網友表示支持,認為這種類似於“過家家”的遊戲,既能讓孩子們滿足好奇心,又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成長的教育,不失為一種創新的做法。
該幼稚園教學部主任侯靜介紹,“婚戀敏感期”是3至6歲的孩子們成長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階段,需要家長、老師的正確引導。“"集體婚禮"也是從孩子的心理和年齡特點出發,通過婚姻角色的扮演,讓孩子們順利度過成長階段的婚戀敏感期。”
“這可以是一種嘗試,但不提倡。”鄭州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教研室組長梅納新表示,從認知上來看,孩子們懵懵懂懂,並不理解結婚、婚姻是什麼,幼教專業人士應該去淡化,而不應去突出;從社會發展性和孩子情感上說,過早的接觸這些東西,反而可能帶來負面影響,不符合幼兒教育的要求,不宜提倡。
婚禮意義
這種“性遊戲”,有利於日後性心理健康發展
幼稚園的李園長說,3至6歲的孩子中,不少進入“婚姻敏感期”,比如有的男孩會對女孩說“我喜歡你”,有的女孩也會給自己喜歡的男孩送糖果,有的甚至就說要和對方“結婚”。
戀愛、結婚、生子,對於大人來說,意味著很多東西:要開始對對方負責,對家庭負責,要學會成熟、忍耐,學會為人夫為人妻為人父母……這些和性離不開,而性,又是欲說還休的敏感話題。就有新來的家長,因為孩子說了“我要跟某某結婚”的話而有些緊張。
其實,這正是因勢利導、給他們灌輸健康婚姻觀的好機會。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們關於男人和女人的角色,比如男孩可以當爸爸,女孩可以當媽媽。女孩長大以後,可以生寶寶、當媽媽。男孩和女孩長大後,會跟相愛的人結婚。
他們舉行“幼兒集體婚禮”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只不過這次規模最大。通過此前的實踐證明,舉行過“婚禮”的孩子,責任感更強,關係更融洽,更加自信和陽光了。
引發爭議
鄭州這家幼稚園的園長對“集體婚禮”的解釋是“3至6歲的孩子會進入‘婚姻敏感期’,這正是因勢利導、給他們灌輸健康婚姻觀的好機會。”有家長也對記者表示,“讓孩子體驗一下結婚的感覺,消除好奇心,也是一種良好的成長教育。”
一位家長說:“孩子本來無心(想兩性的事),你非得點撥點撥,讓他往這方面想,這不是揠苗助長嗎?”
“不要以成人的思想來想他們(孩子)。”參與“集體婚禮”的一名孩子家長對於幼稚園的做法表示理解,“不要將成人的思想強加給孩子,這只是一場遊戲而已。”
“集體婚禮”方式有些草率,做法有點偏激。“關注孩子心理健康是件很偉大的事,教育確實需要有魄力和敢於實踐的精神,但並不代表衝動和噱頭,尤其是關係到孩子一生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能多一些耐心和潤物無聲的做法更好。”
網友“腮紅”說:“婚姻是一個人成長中必經的一個過程,但婚姻卻不是兒戲,不是‘走走過場’就能天長地久的。對幼兒性教育、婚姻教育,不能‘揠苗助長’,這既刺激了孩子的主觀願望,也等於是把成人化的思維‘嫁接’到孩子的頭腦中,讓他們過早地‘玩’婚姻遊戲。”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畫生育法》第十三條中寫道:學校應當在學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徵的適當方式,有計畫地開展生理衛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那么,“集體婚禮”的方式是否是學校普及兒童性教育的最佳方式呢?
婚禮是一個嚴肅而正式的事情,不能遊戲的,既然舉行的嚴肅的儀式,就得要履行。顯然,這種“婚禮”是不可能履行的,這對孩子的品格教育是非常有害的,因為這會給孩子一個印象:嚴肅的事情也是可以遊戲和不作數的。
驚擾孩子認知過程
2011年北京市推出中國小性教育教材《成長的腳步》,在試點學校試用。這部教材因涉及性交等內容和卡通圖片,引起社會關注。有人稱“尺度過大”。聯繫到鄭州這家幼稚園“集體婚禮”的做法,對幼兒的性教育應當怎樣界定和把握尺度?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孫雲曉指出,3至6歲幼兒的確處於“婚姻敏感期”,對很多問題比較好奇。但這是兒童的一種自發行為,與成人的引導行為是不同的。在兒童的世界裡,成人是權威性的,所以成人一旦給予兒童自發的行為這樣的一種儀式,就會刺激、強化這種認識,反而會幫倒忙。
“對於兒童這種自發行為一方面應該尊重、理解,不要驚擾與呵斥,另一方面,也不要以成年人的方式取代兒童的方式,這樣反而使其世俗化。”孫雲曉說。
而英國一家育兒網站針對1377人所做的調查則發現,將近一半(49.2%)的家長認為,8至12歲是開始性教育的理想階段。大多數的家長認為,孩子八歲大的時候就應該開始學習性教育和感情關係。
彭曉輝指出,兒童的性教育的主要內容應是:性別角色教育(其中要貫徹性別平等和性多數與性少數平等的思想)、性衛生保健教育和性安全教育,愛家人、愛鄰居愛他人的教育,在性別教育中,當然是男孩當男孩教養,女孩當女孩去教養。但是,也要規避性多數和男權社會對於“性別模式(性別規範)”的帶有僵化和歧視性的性別內容。此外,還要教導孩子尊重女性。
人民日報猛批得好
禮服婚紗加身、牽手魚貫入場、彼此交換戒指、親吻傾訴愛意……如此場景,乍看恍若置身喜宴或教堂,細瞧竟然發生在河南鄭州的一家幼稚園:證婚的是老師,觀禮的是家長,主角是一群牙齒還沒換完的半大孩童。據報導,參加這場“集體婚禮”的100多個孩子,全部是“自由戀愛”。用該幼稚園園長的話說,這是“給孩子灌輸健康婚姻觀的好機會”。
3到6歲的年紀,正是爛漫無邪時,卻和婚姻、愛情扯上關係,倒真映襯了當下流行的一部電視劇的名字——天真遇到現實。在“幼兒婚禮”策劃者看來,這堪稱一種成長教育,用“性遊戲”的形式,來化解欲說還休的敏感話題,有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聽來似有道理,但引導兒童兩性意識,非得用如此“催熟”的方式嗎?男孩女孩之間,說句“喜歡”,只是童言無忌,何必透過婚禮的噱頭人為放大呢?如此“成人化”的儀式,我們看不到孩子的天真與靈秀,而是同年齡不相稱的違和與尷尬。
在什麼年齡做什麼事——這個最樸素的經驗,應當是幼兒教育顛撲不破的真理。孩童的世界,白紙一張,你隨意塗抹的一道色彩,對他而言卻是生命的“第一次”痕跡。成熟的軌道,人人終究要走,但童真和稚嫩,卻是不可逆轉的時光。誰都有懵懂好奇的時候,欲告知孩子們兩性的知識、愛情的內涵、婚姻的責任,有的是辦法和途徑,更要注重時機和方式。畢竟,幼兒教育不是“過家家”,須遵循天性、恪守規律,絕不可揠苗助長、肆意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