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設計的發展一般與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及時尚潮流的變化同步,因此,設計教育總是處在動態的發展之中。現代設計不僅要滿足人們生活的需求,同時還引導著社會文化的潮流。功能性和超前性作為設計的雙重性質,往往讓高等設計教育顯得滯後。如何培養學生,使之既能夠適應社會的需求,又能夠在未來的設計中獲得可持續的發展,甚至成為引導設計潮流的新一代設計人才,是高等院校設計教學必須面對的問題。
完整的教學體系離不開明確的培養目標和科學的課程大綱。課程是設計教學的核心內容,無論是充滿理想的教學目標還是龐大的教學體系,最終還是靠一個個具體的課程來完成。現代意義上的設計教育一般認為從20世紀初德國的包浩斯開始,包浩斯設計教學課程體系中最閃亮之處就是它的實踐性,即培養學生動手的能力。本套教材的特色正是基於課程的實驗性和現場感,通過基礎理論的引導,注重課程內容和課程方法的創新。課程內容的創新主要是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學科的發展:課程方法的創新則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意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些比較成熟的設計課程中,基礎理論相對穩定,課程創新也就更多地體現在設計案例、作業練習、評判標準等方面的改革上。尤其是設計練習,我們更提倡的是加強設計過程的教學,而不是孤立地看設計的結果,過程往往能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為設計教學的設計者,我們不僅要求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的創新,還要求設定創新的課程。創新課程既是對原有課程體系的更新和完善,同時又是在設計行業發展的迫切要求下,在不同學科的交叉過程中,為充實學生的知識結構而做的課程結構調整。當然,創新課程對教學的決策者或執行者無疑都是一個“殘酷”的挑戰,它意味著對原有課程的革命,直接涉及對原有部分課程的揚棄。但是,既然我們都認可設計是在動態中不斷發展的學科,那么,我們也就應該充分認識、理解、適應和把握設計教學的持續性和開放性,不斷創新,才能逐步形成相對完善和穩定的設計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
編輯推薦
本套教材著眼的是課程的建設與創新。首先強調課程自身的完整,並不將課程片面局限在某一個專業的範疇,而是使課程具有設計學科內部各專業之間的共享性:第二,強調教材的現場感,作者都是處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教材中有大量設計作業案例的過程分析,內容更加貼近學生,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具有參與性;第三,強調教材的基本信息構成,將課程的基礎知識與專業設計的套用技能結合,保證學生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事實上,本套教材涵蓋的課程較多,每個課程基本上按照課程的教學特點編寫,體現出了作者的探索精神。我們期望各院校的教師、學生給予更多的教學反饋意見,使這套教材進一步完善。
作者簡介
鄧源,2002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裝潢藝術設計系,獲學士學位。2006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平面藝術設計專業,獲碩士學位。現為廣州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基礎部講師,從事設計基礎教育研究及視覺傳達研究,方向為“圖形語言”及“市俗元素的視覺再現”。
目錄
前言
課程教學大綱
一、教學目的與任務
二、教學內容
三、作業要求與數量
四、課時安排
第一章 概論
一、平面構成是什麼
二、平面構成的歷史演變
三、平面構成與空間的關係
四、平面構成的相關理論知識
第二章 尋找元素
一、構成基本要素一點、線、面
二、立體感的體現
第三章 組織元素
一、離心構成
二、向心構成
三、動勢、韻律與節奏
第四章 肌理材質
一、概述
二、肌理材質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