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
平陰鮮食地瓜外形品質特點:平陰鮮食地瓜在長期種植和自然選育下,在歷代科技科研部門辛勤培育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鮮食地瓜品種,以烘烤榨汁、出口保鮮北京553、徐薯18、濟薯5號為主;薯形周正小中塊,平均塊重150—750克;薯形呈長園形、長橢園形或防錘型,無園球形、碓形、畸形;薯皮完整鮮艷光滑乾淨,無病斑、蟲駐,無脫皮、檫傷,無凍壞、霉變,分蛋黃、紫紅、鮮紅、紫黑多個色澤;薯肉蛋黃或橘紅、奶白、紫黑;生食脆甜可口甜度高、熱食香甜粉軟,肉質細膩,具有栗子香甜味。
內在品質
平陰鮮食地瓜內在品質指標:農殘必須達到農業部無公害甘薯NY/T5304—2005衛生指標和理化指標,並富含澱粉、蛋白質、可容性糖、碳水化合物、多種纖維素、維生素等胺基酸微量元素及礦物資多種營養元素;其中澱粉含量15—18,蛋白質1—1.5%,總糖>12%,維生素C25—28毫克/100克,明顯高於異地同一類產品含量,並具有平陰鮮食地瓜特有的風味和口感。
等級分類
按照平陰壽源甘薯專業合作社出口保鮮地瓜質量及加工包裝操作規範(YES/QMSC/SD01:2007/AO)進行收穫加工,根劇國內外客戶要求進行收購、挑選、清洗、風乾、保鮮、整理、分級、稱重、包裝、裝箱、出口,地瓜按塊條重量分A/B/C/D四級,150—300克A級;300—450克B級;450—600克C級;600—750克C級,每箱淨重15千克,稱重時每箱應多加400—500克舍耗。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平陰縣地處泰山西麓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交接地帶,境內地形複雜,地貌類型繁多,大寨山主峰海拔高494.8米,由此向東、向西北呈階梯狀降低。保護區為中西部低山丘陵山區,從南至北為山嶺起伏、溝壑縱橫的梯台田地,土壤類型主要是褐土,土層厚度多數在100厘米以上,部分地塊在60厘米以上,據測定有機質含量1.2%以上,含氮0.12%,含磷0.3%,速效磷大於80毫克/千克,速效鉀大於120毫克/千克,土層疏鬆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強,適合鮮食地瓜生長。
水文情況
平陰縣水利條件優越,橫貫洪範池鎮、東阿鎮、玫瑰鎮全境的浪溪河、玉帶河及其10多箇中小型水庫和豐富的地下水資源灌溉方便,農田排灌設施配套齊全,水質清澈無污染,全部達到了旱能澆,澇能排,彌補了平陰縣偶有年份少雨的不足。
氣候情況
平陰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型氣候,其特點: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雨雪,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晝夜溫差大,乾濕度差大,有利鮮食地瓜作物的生長。光照:本區光照資源豐富,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常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69小時,占全年可照時間的54%,有利於地瓜光和作用。溫度:年積溫4580℃,平均氣溫13.6℃,7月份最高32.1℃,1月份最低氣溫-3.2℃。無霜期204天左右,自然農耕期長達290天左右。夜間涼爽,晝夜溫差大,有利於地瓜作物養分積累和生長。水:年降水偏量少,因多集中7、8月份,年均變化大,降水不穩定,平均降水量658.4毫米,平均降水日數為70.1天。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適宜的土壤和降水,為地瓜作物生長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環境。
歷史淵源
地瓜、又名紅薯、甘薯、番薯、山芋等,為旋花科一年生植物,原產南美熱帶地區,因其含有大量澱粉,可以作為糧食代用品,明萬曆年間傳入中國廣東福建等地。清乾隆時人陳世元所著《金薯傳習錄》記載紅薯是其高祖陳振龍明萬曆二十一年(1591年)從菲律賓呂宋島帶道福建,後經同期福建巡撫金學曾全省推廣種植而普及福建。山東省平陰縣古為丘陵貧困山區,十年九災,靠天吃飯的勞苦農民對抗旱耐瘠、適應性廣的高產地瓜頗為喜植,可生吃熟食,可切瓜曬乾長年備饑荒,還可磨粉灘煎餅、烤地瓜、作麵食,地瓜成為平陰乃至泰安、濟南、山東人民災荒戰爭年帶充飢物、救命糧,有一首民民謠至今流傳在平陰大地,“家有二畝地呀,種上了大地瓜,一家人吃穿全靠它,夥計們使把勁呀,一起往家拉呀拉地瓜。”
平陰民傳明萬曆年間,紅薯在福建大面積試種成功,因其生吃如水果,煮熟如栗面,福建巡撫金學曾送一批紅薯年貢給萬曆皇帝,萬曆皇帝食之甚喜,又賞賜給親信大臣同享,其中有萬曆皇帝祖孫三代帝師、明禮部尚書、太子太保于慎行,食之信聞紅薯好吃易種且產量高,又托人從福建捎一部分紅薯運到老家平陰縣東阿鎮(明朝時老東阿縣縣城)分給其親戚朋友種植,於閣老的授業老師原東阿縣知縣張風彩(明萬曆年間進士,現存有平陰縣博物館“張公生祠記”四進士碑)把分得的紅薯在平陰(明老東阿縣)試種成功後,又分給其分家單過現平陰東阿鎮小廟頭村、羅宅村,洪範池鎮長尾崖村等子孫種植。
明末清初,洪範池鎮長尾崖村一張風彩後人有一年秋末冬初點火做飯不慎家中失火,原土坯木結購的住房因火而倒,收適破屋時忽聞一股香糊味,扒開原是半筐紅薯被大火烤熟,扒開薯皮吃又香又甜,比煮的紅薯又省事(不用鍋和水)又方便好吃,以後上坡乾農活中午就不帶乾糧,刨幾塊紅薯挖坑埋薯燒柴火即可,後又用附近窯頭村燒的大糧缸改烤紅薯爐冬春兩閒烤紅薯上集市銷售。
清康熙年間,陳振龍的五代孫陳以柱在浙江試種紅薯成功,清乾隆年間陳振龍六代七代孫陳世元、陳雲“久客山東膠州”有其父在福建、浙江試種紅薯有“東南西北無地不宜”之經驗,在山東膠州試種成功後,經同期兩任山東布政使李渭、陸耀以其編著頒布全省《種植紅薯十二條》和《甜薯錄》及乾隆十七年(1752年)各縣奉文勸種紅薯於高埠沙土地政府令而大面積推廣齊魯。乾隆年間,地瓜傳入山東、傳入平陰,鴉片戰爭前後逐步推廣全省,特別是泰山丘陵山區栽植較為廣泛,《乾隆泰安府志》卷二(物產)、《乾隆東平州志》卷二(物產)、《道光東阿縣誌》卷二(物產)、《光緒肥城鄉土志》卷八(物產)、《金薯傳習錄》等均有記載。
相傳,乾隆和大臣紀昀、護衛素倫等扮藥茶商微服巡訪到魯西南重鎮濟寧,夜宿平陰縣城,晚上眾人隨乾隆到平陰城西關帝廟遊玩,老遠忽聞一股濃郁的香甜味,忙尋味到一老漢生意攤前,原來是一張姓老漢正從一泥爐中一塊一塊取出烤熟的地瓜,金黃滾燙地瓜的香氣迷人,紀昀忙賣一塊送給乾隆,乾隆捧在手裡熱呼呼的,剝皮露出金黃色、軟綿綿、熱騰騰的瓜瓤,吃一口香、甜、面、糯、燙,混身熱呼呼的,忙命眾人都購賣品嘗,並命烤薯張姓老漢多烤地瓜後送到行館備食之。乾隆因連食平陰烤地瓜竟治好了其多年連太醫屢治無效的便秘,讚賞平陰烤地瓜“功勝人參”,下令平陰知縣丁繼先派平陰烤地瓜能手“地瓜張”帶平陰鮮地瓜到北京皇宮烤地瓜,專供後宮皇帝濱妃們食用,從此平陰鮮地瓜成為御供地瓜,平陰烤地瓜名傳濟南、山東,成為聞名全國的名優風味小吃。而濟南烤地瓜用的鮮地瓜大部分則來之山青水秀的平陰縣南部山區,清袁枚《隨園食單》對山東烤食地瓜均有記載。
解放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在把地瓜當作主食食用,而是當作飼料和工業原料。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隨著人們飲食觀念的改變,一些已開發國家和地區開始加工食用這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食物,國人也隨之食之,農業科研部門大力推廣適合人們食用的鮮食地瓜品種,平陰人民在省、市農業科研部門的扶持引導下大面積推廣種植鮮食地瓜新品種,鮮食地瓜面積迅速擴大,主要品種有北京553、濟薯5號、18、19、20等多個品種。
1995年9月,聯合國薯類研究中心組織17個國家和地區專家到平陰考察地瓜種植加工情況。
1996年11月,世界糧農組織(PAO)在平陰召開有24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鮮食地瓜生產加工現場觀摩會,推廣平陰鮮食地瓜新品種。
1998年4月17日,國際馬鈴薯研究中心駐泰國辦事處到平陰考察鮮食地瓜種植情況,洽談平陰地瓜新品種推廣事宜。
2000年8月,山東省農科院、山東省科協在平陰安城召開全省鮮食地瓜新品種生產觀摩會。
2002年,山東省地瓜新品種現場觀摩推廣會在平陰召開。
2004年,平陰縣安城鮮食地瓜協會成立。
生產情況
2008年,平陰鮮食地瓜主產區安城鎮共種鮮食地瓜1萬畝左右。
2010年,平陰鮮食地瓜的產地面積8000公頃,年總產量36萬多噸。
2013年,平陰鮮食地瓜主產區安城鎮的地瓜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5萬畝左右,成為國家甘薯產業良種繁育基地和中國鮮食甘薯第一鄉。
2015年,平陰鮮食地瓜主產區安城鎮地瓜種植面積超過3萬畝,產值達1.2億元。種植地有紅、黃、紫三色50多個品種,以蘇薯8號、紅香蕉、萊福1號為主,畝收入從原來的1000元提高到3500元以上。
產品榮譽
1995年9月,原平陰縣舊縣鄉被命名為“中國地瓜加工第一鄉”。
2000年8月,平陰縣安城鄉被山東省農科院、山東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命名為“山東省鮮食地瓜生產第一鄉”。
2004年,平陰安城“安玉”牌地瓜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2005年,“雲翠”牌地瓜商標和產品同時通過註冊和無公害認證,“雲翠”牌地瓜同時被評為“中國農博會暢銷產品“。
2007年,壽源甘薯專業合作社加工的國家專利產品冰烤地瓜(烤制速凍)被評為“山東歷史文化名吃”,甘薯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全國優秀農民經濟合作組織”。
2008年,平陰壽源甘薯專業合作社3000畝鮮食地瓜通過山東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出境保鮮地瓜生產基地認證,6月份合作社“體通”牌鮮食地瓜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1月通過山東省農業廳50000畝鮮食地瓜生產基地認證,合作社“體通”牌鮮食地瓜被評為“山東省文博會食品業文化名牌”,“濟南市第一屆農交會暢銷產品”。同年,平陰縣5萬畝鮮食地瓜生產基地被濟南市政府認定為現代品牌農業生產基地。
2009年,平陰鮮食地瓜被評為“泉城市民最喜愛的十佳農產品”。
2010年,“安欒河”牌鮮食地瓜被評為泉城市民十佳喜愛產品。
2010年11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平陰鮮食地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平陰鮮食地瓜地域保護範圍為山東省平陰縣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16°12′至116°27′,北緯36°1′至36°23′之間,總面積827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平陰縣境內洪範池鎮、東阿鎮、玫瑰鎮、孔村鎮、平陰鎮、孝直鎮、安城鄉7個鄉鎮246個行政村。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平陰鮮食地瓜產地宜選擇旱能澆、澇能排,土壤肥沃的丘嶺梯田或平原地塊,產地環境應選擇生態條件良好,遠離污染源,並具有可持續生產能力的農業生產區域,並符合NY/5304—2005《無公害食品—甘薯》生產要求,平陰鮮食地瓜主產地平陰縣洪範池鎮、東阿鎮、玫瑰鎮、孔村鎮、平陰鎮、孝直鎮、安城鄉系國家生態農業示範區,境內山嶺起伏、溝壑縱橫,九泉匯流,中間一條浪溪河橫貫全境,獨特的水土氣候環境形成了適應地瓜生長最佳條件,地瓜成熟早,糖份高,外觀好、品質優、價格高。產地環境於2004年6月和2008年3月2次通過濟南市環保局環保站環境監測,符合無公害地瓜產地環境條件要求,達到無公害地瓜的生長條件。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平陰鮮食地瓜是平陰人民及農業科技工作者在平陰這片肥沃的土地上50多年來通過實踐、辛勤工作、科技創新、精心培育、優選出來的特別適合鮮食加工(烘烤、榨汁)專用型北京553地瓜,濟薯5號、濟薯19、徐薯18等多個地瓜品種,其特點集中為薯型整齊大中塊,薯面鮮艷光滑商品性好;薯皮蛋黃或淡紅、紫黑,薯肉淡黃或橘紅、紫黑;熱食香甜粉軟,肉質細膩,生食脆甜可口,甜度高,耐儲存,抗病性較好;耐旱耐肥較耐瘠薄田地,適應性廣泛,畝產一般2500—3000千克,是極佳推廣的鮮食保健用地瓜品種,特別適宜江北丘陵山區栽植,是鮮食、加工(烘烤、榨汁、薯脯)、出口保鮮主要品種。
(3)生產過程管理,包括農業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規定:平陰鮮食地瓜的生產過程包括瓜地選擇與規劃,瓜苗的選擇與處理,瓜地的翻耕施肥和起壟,科學的栽插和除草,適時收刨和儲存等幾個生長時期,在平陰鮮食地瓜整個的生長時期、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NY/T5304—2005《無公害食品—甘薯》生產質量控制措施和生產技術操作規程要求及山東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註冊備案出境地瓜管理要求執行。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使用必須符合GB4285《農藥安全使用標準》和NY/T496《肥料合理使用標準》,主要栽培措施:1、培育無病壯苗。2、精細整地,配方施肥。3、科學栽苗,合理密植。4、精細管理。5、留好薯種,適時儲存。
(4)產品收穫及產後處理的規定:平陰鮮食地瓜收穫和加工嚴格按照平陰壽源甘薯專業合作社出口保鮮地瓜質量及加工包裝操作規範(YES/QMSC/SD01:2007/AO)進行收穫加工,根劇國內外客戶要求進行收購、挑選、清洗、風乾、保鮮、整理、分級、稱重、包裝、裝箱、出口,根劇國內外客戶要求及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和山東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要求,在產品上或包裝箱上加貼無公害農產品標誌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誌,並標識農產品溯源編碼和產品條形碼。
(5)生產記錄要求:平陰鮮食地瓜生產記錄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要求,嚴格按照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和山東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要求,建立建全平陰鮮食地瓜生產記錄:
(A)嚴格記錄管理,並整理歸擋,保存2年,以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和生產過程問題的追查。
(B)規範記錄內容,應詳細記錄農業投入品情況,地瓜病蟲害發生防治,地瓜收穫加工情況。
(C)加強對社員技術培訓,提高其生產技能和產品質量意識。
(D)接受上級農業、商檢、質檢部門的監督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