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陰木偶戲

平陰木偶戲

平陰木偶戲是山東省的傳統戲劇。屬於北方杖頭木偶。公元1732年(清雍正十年)由山東省平陰縣洪範池鎮大黃崖村人郜欽從外地傳入本村,並組建木偶戲班,距今已有270餘年的歷史。主要流行於安城鄉、舊縣鄉、洪範池鎮等山區。平陰木偶戲在20世紀50年代演出非常活躍,20世紀60、70年代,木偶戲被當做毒草鏟鋤,木偶、服裝、舞台全部被焚,木偶戲從此在平陰銷聲匿跡。

簡介

2008年6月,平陰木偶戲被濟南市人民政府確定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遺產編號:06-1,申報單位:平陰縣文化館,類別:傳統戲劇。

表演形式

“杖頭木偶戲由表演者操縱一根命桿(與頭相連)和兩根手桿 (與肘相連)進行表演。頭以木雕,內藏機關,使嘴、眼可動。表演時,以左手中指、無名指及小指掌命桿,操縱偶人的軀幹,又以拇指、食指捻動左側桿操作偶人的左臂,右手掌右側桿,操作偶人的右手臂。演出時用藍布幔圍上寬約3米,深約3米的圍帳,高逾人頂,其上設舞台(戲場)。舞台上設幕布、天沿、邊條,樂隊坐於幕後,表演者隱於台下,操縱木偶進行表演,表演者邊演邊唱邊操縱,唱念與台上偶人精神相吻合。

平陰木偶戲,其配音配樂演唱形式主要採用當地廣泛流行的山東梆子戲、河北梆子戲兩種。過去演的多是歷史傳統戲,主要劇目有《鍘美案》《鍘趙王》《濟陽關》《大轅門》等。除演傳統戲外,還創作演出了現代戲《一塊銀元》、《三世仇》等劇目。

遺產傳承

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平陰木偶戲從公元1732年由洪範池鎮大黃村村民郜欽傳下到靳為夫已是第九代,自20世紀60年代中斷後,這一傳統藝術出現一定的斷層,2007年第9代傳人靳為夫召集11名木偶表演愛好者再次成立了木偶劇團。不過,劇團由於資金原因步履維艱。  安城鄉大官村子弟木偶戲玩局1883年成立。1931年該村紳士出資置箱。1932年二月二在該村公演。1936年擴充戲箱,改進木偶製作和操作技術,提高演唱藝術,聘師傳授劇目。此時大官村木偶劇團進入全盛時期。1956年9月,以大官村木偶劇團為主成立平陰縣紅星木偶劇團,演職員37人。平陰縣紅星木偶劇團1960年撤銷。1967年戲箱等全部被焚。此前,全縣比較活躍的業餘木偶劇糰子弟班,還有洪範池鎮的大黃崖村、舊縣鄉陳山口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