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預算

政府的財政措施,包括支出及收入兩個層面。政府支出包括國防、教育文化、公共建設、償付公債利息等項目,收入面主要是各種稅收及公營事業盈餘繳庫兩大項。當收支相等時,稱為預算平衡。

平衡預算

傳統理論上具體指的是財政收支、信貸收支、外匯收支和物資供求之間的綜合平衡,是計畫經濟體制下的財政綜合平衡理論。“四平”理論認為,財政平衡是綜合平衡的關鍵,銀行信貸收支平衡是綜合平衡的反映,外匯收支平衡是綜合平衡的補充,物資供求平衡是綜合平衡的基礎。但自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由於經濟體制的轉軌,國民經濟狀況己發生很大變化,對這一理論需要重新認識和更新。比如,隨著統收統支體制的打破,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急劇下降,再講財政平衡是綜合平衡的關鍵已難成立;再如,在傳統體制下,由於企業自主支配的財力較少,居民貨幣收入水平和儲蓄傾向都較低,因而企業和居民收支在綜合平衡中的作用微不足道。但在市場體制下它們已成為重要的巨觀經濟變數,等等。

儘管如此,“四平”理論作為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再生產原理對我國實踐經驗的總結,其對當前我國經濟實現綜合平衡仍有一定的借鑑意義;①以平衡求平衡。財政、信貸、物資、外匯分別保持平衡可實現國民經濟綜合平衡,並且它們在綜合平衡中居於不同的地位。這是傳統“四平”理論的基本思想。雖然其也要求財政、信貸、物資、外匯彼此之間要相互協調,但僅是作為不能分別保持平衡的補救措施。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經濟運行的非均衡性,通常更強調通過財政、信貸、物資、外匯之間的協調來實現綜合平衡,但也不能完全忽視其各自保持平衡的重要性。因為財政、信貸、外匯收支中任何一個項目的失衡都可能是總量失衡的原因。在由某一項目失衡而導致總量失衡的條件下,政府將被迫通過另一項目反方向的失衡來調節,說到底,這是一種“拆東牆補西牆”的權宜之計。②抓主要矛盾。財政收支平衡是綜合平衡的關鍵的判斷,抓住了計畫體制下制約綜合平衡的主要矛盾。雖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一結論已不再適用,但抓主要矛盾的思想對實現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收支綜合平衡仍然有深刻的指導意義。由於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各部門的貨幣收支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係的變化都會綜合反映到銀行信貸收支上來,而且銀行系統還擔負著提供和創造流通手段與支付手段的職能,因而銀行是各部門貨幣收支的中介和樞紐。由於需求都是有貨幣支付能力的需求,因而供求平衡主要取決於銀行信貸收支狀況。換句話說,銀行信貸收支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經濟綜合平衡的關鍵。認識到這一點,對實現財政收支綜合平衡也有重要意義。

預算內容和編制方法

全面預算體系包括利潤預算、資本性支出資金平衡預算、現金收支平衡預算、資產負債預算、現金流量預算等。

利潤預算包括銷售收入預算、產品成本預算、燃料成本預算、財務費用預算。投資收益預算等。要求根據資產經營管理考核目標,在確保完成省公司分解下達的經營目標的基礎上,正確測算生產、銷售情況來加以編制,月度利潤預算根據年度預算分解編制,分解時要結合各月的實際情況並做到各月間儘可能平衡,避免大起大落。

資本性支出資金平衡預算包括資本性支出來源預算和資本性支出預算。資本性支出來源主要包括當年計提的折舊、稅後留利、收回長期投資、各種貸款等。而資本性支出項目則主要包括股權投資、債權投資、技改、科技開發、資產購置等。資本性支出項目的安排要堅持量入為出的原則,全年支出總額不得突破來源總額,項目資金來源不準留有缺口。在項目安排上要優先滿足償還貸款、各類重點工程及大中型基建、技改、科技項目的需要,同時還要考慮未來若干年內資金延續的需要。相應的資本性支出預算編制完成之後,要上報給歸口管理的生產技術部門進行審核,由後者根據預算項目的經濟性、重要性將預算項目排好優先次序,省公司根據這一順序核定最終納入預算的資本性支出項目並據以落實資金。

現金收支平衡預算包括現金收入、現金支出、現金余絀、現金融通四部分。現金融通時要考慮滿足正常周轉需用的現金存量總額,在現金缺額較大時要考慮現金籌措的可能性;如果籌措的資金不能達到平衡要求,則應考慮調整和修改資本性支出預算。

資產負債預算主要側重於有關財務指標的控制,如使資產負債率、應收賬款周轉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等指標達到上級的要求,資產負債預算應制約其他預算的編制。

現金流量預算根據利潤預算、資本性項目預算及有關資料編制,包括在經營活動中及投資、籌資活動中的現金流量。在編制現金流量預算時,上下級之間的交撥款項須以總額分別反映,不準以交撥相抵後的淨額反映。

流程

1、預算目標的確定、下達。根據預算年度經營目標及相關制度確定基層各單位的年度目標利潤、資產負債率、資產回報率、壞賬損失率和投資收益率等預算指標,並在預算年度上一年的11月底之前下達給各基層單位。

2.預算草案的編制、上報。各基層單位在確保完成下達的各項目標前提下,根據本單位實際經營情況編制預算年度財務預算草案,並在預算年度上一年12月底前上報。具體編制流程如下:

(1)基層單位的各個責任中心編制與該中心有關的各項預算,報相關歸口管理部門審核。

(2)基層單位的歸口管理部門審核相關預算方案,並對項目按輕重緩急進行排序,報主管廠(局)長審定,經主管廠(局)長審定後審核、平衡。

(3)基層單位審核各項財務預算,並進行平衡、匯總,審定後上報

傳統預算管理模式依據本量利的相互關係,計算出了盈虧平衡點,銷售收入與總成本相等條件下的銷售水平稱之為盈虧平衡點銷量。在以目標利潤為導向的企業預算管理模式下,我們把實現目標利潤情況下的銷售水平與總成本的交點稱之為預算平衡點,即圖中(見下圖)所示的X點,預算平衡點是以目標利潤為導向的企業預算管理考察其能否實現目標利潤的直接依據。

預算平衡點模型的意義在於,通過對預算平衡點的圖形表示,能夠直觀地表達出目標利潤的實現過程,明確地描述超預算平稀點的財務意義。預算平稀點下方的三角形區域,表明了目標利潤的實現過程,V0線包括了目標利潤和總成本,該線與銷售收入線S相交的過程,也就是目標利潤的實現過程,V0、S和T線相交的區域直觀地表明了這一過程。預算平衡點的右上方區域,即S和V0相交的右方區域,表示的是超預算利潤區,或超目標利潤區。

預算平衡點圖對於以目標利潤為導向的企業預算管理具有指導意義。在該模式下,目標利潤確定之後,就轉向銷售預算,使目標利潤轉化為一個市場可實現過程,在此基礎上再制定成本、費用預算就意味著使目標利潤轉化為一個企業內部管理的可實現過程。在成本、費用相對穩定的前提下,面向市場,擴大銷售,是企業實現目標利潤、獲取超目標利潤的最好途徑。

在預算平衡點下方,銷售收入無法達成目標利潤,如果無法再將銷售收入擴大,只能通過技術革新、減少人工成本支出來降低變動成本或通過管理上的改善來降低固定費用以及其他措施,以促使目標利潤的實現。在預算平衡點上方,銷售預算已達成目標利潤,這時也要進行技術革新,節約人工耗費,同時要控制固定費用,但這時的成本費用降低已由一個被迫降低過程變為一個主動尋求降低的過程,也就是企業主動追求超目標利潤的過程

在銷售市場或生產能力相對穩定的前提下,企業銷售收入不可能有大幅度增長,單位變動成本對企業來說一般又具有相對穩定性,這時固定費用成為調節預算平衡點的重要槓桿,企業應積極尋求新的改善點,合理降低固定費用開支(圖中表示為T線的降低,從而帶來了V0線降低)。這樣,不僅有利於實現目標利潤,而且在企業能夠實現目標利潤的條件下,通過節約固定費用開支,能夠為企業帶來超目標利潤。也就是說,節約了固定費用開支,等於多實現了相應金額的利潤,反之,固定費用開支的增加等於利潤金額的減少。預算平衡點圖是對這一過程最直觀的表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