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胃斂陰湯[中藥]

平胃斂陰湯[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平胃斂陰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卷四。具有平胃斂陰,止血之功效。主治胃氣上沖,脾不統血,致鼻衄而血多者。

組成

扁豆(炒,研)三錢(9g),甘草一錢(3g),麥冬一錢(3g),牛膝一錢(3g),白朮八分(2.4g),山藥一錢半(4.5g),葛根一錢(3g),三七七分(2.1g),白芍一錢(3g),五味子(微炒,搗碎)三四分(0.9-1.2g),當歸一錢(3g)。

用法用量

加百草霜、發余、蒲黃(炒黑)各三分,藥調服。

功用

平胃斂陰,止血。

主治

胃氣上沖,脾不統血,致鼻衄而血多者。

方義

白朮、甘草、扁豆、山藥補牌氣而攝血;葛根顧脾陰;當歸、白芍、淒冬、五味子補陰血,斂浮陽三七活血止血,血止不留瘀;牛膝引血下行,降其上逆之莠且可補肝腎。此方用於脾氣虛,氣不攝血輕證。《羅氏會約醫鏡》雲其:“治胃氣上沖,脾不統血,致鼻衄而血多者。

加減化裁

如胃熱,加石膏三五錢。

附註

鼻衄.由火迫而逆所致者居多;因氣虛陽虛致衄者其少.臨床辨證應善為掌握。一般而言,暴衄多實火,久衄多轉虛;虛證之中,又以肝腎陰腰,虛火上浮證候多見,而氣虛陽虛型鮮見,總之久衄治宜滋養,此可謂治衄總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