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崆峒山

平涼崆峒山

崆峒山屬六盤山支脈,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有各類植物1000多種,動物300餘種,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其間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水天一色,有灕江神韻。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平涼崆峒山 平涼崆峒山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是古絲綢之路 甘肅平涼崆峒山風光(20張)西出關中之要塞 。景區面積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於一身,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譽。

自然環境

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之秀麗。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築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氣魄宏偉,底蘊豐厚。

古往今來,崆峒山吸引了眾多的風流才俊。被中華民族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親自登臨崆峒山,向智者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 ,黃帝問道這一千古盛事在《莊子·在宥》和《史記》等典籍中均有記載;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黃帝西登崆峒;司馬遷、王符、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華章、碑碣、銘文。崆峒武術與少林、武當、峨嵋、崑崙等武術流派馳名華夏。

歷史文化

秦漢時期,崆峒山開始有了人文景觀。歷代陸續興建,亭台樓閣,寶剎梵宮,廟宇殿堂,古塔鳴鐘,遍布諸峰。明、清時期,人們把山上名勝景觀稱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連、仙橋虹跨、笄頭疊翠、月石含珠、春融蠟燭、玉噴琉璃,鶴洞元雲、鳳山彩霧、廣成丹穴、元武針崖、天門鐵柱、中台寶塔。近年來,新修了法輪寺、臥觀平涼、觀音堂、通天橋、飛升宮、王母宮、問道宮等景點三十五處,基本恢復了歷來所稱的“九宮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處建築群。

榮譽殊榮

1986年5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視察平涼時親筆題書“崆峒山”;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1年元月,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中國首批AAAA級旅遊區;2007年5月8日,平涼市崆峒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02年10月順利通過ISO9001、ISO14001質量、環境管理體系國際認證;2003年7月26日,崆峒山又登上了國家名片,這套由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觀——隍城、彈箏峽、塔院和雷聲峰組成的《崆峒山》特種郵票是甘肅省繼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和嘉峪關城樓後國家郵政局發行的第4套地方題材的特種郵票;2004年3月晉升為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8月9日,太統——崆峒山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榮譽榜

1、1994年1月10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由國務院批准);

2、1995年1月: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由中共甘肅省委授予);

3、2000年12月:景區工作先進集體(由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授予);

4、2001年4月: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由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授予);

5、2001年1月11日:國家AAAA級旅遊區(由國家旅遊局授予);

6、青年文明號(由國家旅遊局、共青團中央聯合授予);

7、2002年9月28日:通過ISO9001、ISO14001質量、環境管理體系國際認證;

8、2003年7月26日:登上“國家名片”——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以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觀“皇城、彈箏峽、塔院和雷聲峰”組成的《崆峒山》特種郵票;

9、2004年1月19日:國家地質公園(由國土資源部授予);

10、2005年3月15日:中國顧客十大滿意風景名勝區(由人民日報社市場信息中心授予);

11、2005年7月23日: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國務院批准);

12、2006年1月19日:中國旅遊行業十大影響力品牌(由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中國工業設計協會、人民日報社市場報、中國質量與品牌雜誌社聯合授予);

13、2006年4月8日: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 (由環球游報授予);

14、2006年9月15日: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由亞太旅遊聯合會、國際旅遊商協會、世界華僑華人旅遊合作組織、旅遊中國周刊雜誌社聯合授予);

15、2007年5月8日: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由國家旅遊局授予);

16、2007年6月26日:首批“中國旅遊文化示範地”(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旅遊文化研究中心授予);  17、2007年11月:甘肅省十大森林生態旅遊景點(由甘肅省第二屆林果花卉展覽交易會組織委員會授予);

18、2008年2月:中國十大道教文化旅遊勝地(由中國民族報社主辦、新浪旅遊頻道授予);

19、2008年3月2日:中國甘肅優特經濟基地(由中國百縣(市)優特經濟專題調查辦公室、甘肅省情調查辦公室授予);

20、2009年3月:中國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由美景中國、中國旅遊點評榜組委會、《行游天下》雜誌社、搜狐旅遊授予);

21、2009年8月15日:中華民族文化生態旅遊最佳目的地(由中國生態學學會、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旅遊文化研究中心、世界華人華僑社團聯合總會授予);

22、2009年8月16日:建國六十周年——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旅遊景區(由亞太旅遊聯合會、中國行銷學會、中國國際旅行家協會授予)。

文化淵源

崆峒山,以其峰林聳峙,危崖突兀,幽壑縱橫,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嶺郁蔥,既有北國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觀,被譽為隴東黃土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又因相傳為仙人廣成子修煉得道之所,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親臨問道廣成子於此山而被道教尊為"天下道教第一山"。近年來,海內外旅遊者紛至沓來,使其知名度越來越高。  現有多數材料解釋大致有三:一是古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二是崆峒山為道教勝地,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靜自然之意;三是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三種說法,不無道理。  要說崆峒山名由來,先得說崆峒一詞來源,"崆峒"一詞,當你翻開字典查找時,一般注釋為“山名,在甘肅境內”。最早見於春秋時期成書的《爾雅》一書載:"北戴斗極為崆峒"。平涼崆峒山正位於北斗星座的下方,即為所指。《汲冢周書》記載:"崆峒"是大夏、莎車、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樓爛、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個氏族的首領。所以說崆峒是周時一個強大氏族部落的名稱。又在《史記.趙世家》、《姓氏考》等記載:有商代始祖契的後代分封於空桐(崆峒亦寫作空同、空桐、實是同名異寫),遂以國為姓。崆峒山為當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  黃帝問道的聖地--崆峒山  黃帝是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少典之子。 相傳曾與炎帝戰於阪泉 (今河北涿鹿東南)之野,與蚩尤戰於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之野。打敗炎帝,擒殺蚩尤,被各部落尊為天子, 即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首領。相傳蠶桑、舟、車、文字、音律、算術都創造於黃帝時代。  據《爾雅》記載:"北戴斗極為空桐。"意思是說,崆峒山應當是北斗星下面的一大片地方,是一個區域,這就難怪歷史上北方的好多山都冠以崆峒之名了。值得注意的是,六盤山在歷史上也被稱為崆峒。崆峒山為六盤山之餘脈,而生活在這一區域的伏羲,是漁獵社會時代的領導者。而漁獵社會的生活,是由西北高原即黃河上游流域漸次發展的。  由於崆峒山和伏羲文化遺存(包括大地灣遺址)處於同一地域範圍,加之雄秀的景色以及獨特的丹霞地貌,為其成為黃帝問道的聖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黃帝問道於崆峒山,最早的記載是戰國時代《莊子·在宥》:'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崆峒山上,故往見之。'廣成子居崆峒山石室之中,黃帝聞而造訪,說:'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要?'廣成子說:'爾治天下,雲不待簇而雨,木不待黃而落,奚足以語至道哉!'黃帝退,築特室,席白茅,閒居三月,復往見之。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從下風膝行而前,再拜請問治身奈何而可長久?廣成子蹙然起身曰:'善哉問乎!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知為敗。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千二百歲吾形未嘗衰'。莊子講述這個故事,顯然是"道"化了的。主要是論證"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其中也反映出一條認識,勞心傷形。其給予人的積極啟示在於,不要斤斤計較名利得失,要心胸豁達,寬容大度,善於忘卻煩惱,保持身心的虛靜愉悅  《抱朴子·登涉》記載:"黃帝欲登圓丘,其地多大蛇,廣成子教之佩雄黃,其蛇皆去。"這一仙話異聞被美國人W·愛伯哈德拿了去,在他編撰的《中國文化象徵詞典》中說,黃帝部族發生了大瘟疫,聽說廣成子醫道高明,前去討教治療瘟疫的辦法,結果給治好了。這一說法倒也符合唯物思想。在遠古時代,廣成子其人既是巫師也是醫生。也不能排除廣成子是當時部落聯盟巫師的可能性。遠古時代,人們征服自然與社會的能力有限,尋求既通人事、又能和鬼神打交道的巫師作法祛魔,是可能的事。  周秦時期,黃帝登臨崆峒山向廣成子問道的事廣為流傳。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西至於崆峒'。《太史公自敘》說:'黃帝至崆峒,登雞頭山'。  秦漢時期,崆峒山是中西要道--雞頭道的必經之地,東連關中,西接隴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許多歷史名人和封建帝王曾經過雞頭道,登臨崆峒山。《史記·秦始皇本紀》說: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 (雞頭山、千頭山、笄頭山為崆峒山之別稱)。《封禪書》說:漢武帝"至隴西,西登崆峒"。司馬遷也說:"余嘗西至崆峒"。據考,司馬遷於元鼎五年(前112年)登臨了崆峒山,這一年他24歲。漢武帝西巡,他跟隨到了雍地(慶陽、平涼一帶),武帝在祭五畤之後,接著登上了崆峒山。這為他後來寫作《五帝本紀》奠定了基礎。  貞觀二十年(646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來隴山視察馬政。《新唐書·太宗本紀》記載:"丙戎,隴山頭,次瓦亭,觀馬政"。李世民看到崆峒山佛事大盛,御賜明慧禪院田宅,這是崆峒山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情。現在崆峒山可以確定的唐代建築有問道宮、軒轅宮等四處。  需要強調的是,崆峒山東至西安不過300多公里。作為13個朝代王都的古長安,前後一千多年,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崆峒山一帶無疑是一塊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宋人鄭文寶在《蕭關議》中指出"高嶺崆峒,山川險阻,雄視三關,控扼五原。"這也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人頻頻光臨崆峒山的另一個原因。  真假崆峒山  天下崆峒有五,以有玄鶴出沒者為真。位於甘肅省平涼市西南11公里處的崆峒山,因常有玄鶴棲息出沒,故當名副其實。  據說,玄鶴“丹頂皂身、白腹朱喙、翅如車輪。”又傳說,數千年來,玄鶴僅在洞外出現過3次。還有人說,玄鶴出洞,廣成子就要回崆峒山收徒了。  關於崆峒,有很多美麗動人的傳說。18000年前,女媧娘娘見平涼居華夏之中,便選此地煉五色石補天。不想所剩太多,正愁沒法處置,忽聞涇水潺潺,便靈機一動:“有水無山,豈非美中不足!”於是用五色石精心裝點,便有了崆峒山。此山奪天地之造化,蒙鬼斧之神工,氣勢磅礴,素有“西來第一山”之美譽。  廣成子曾修道於崑崙,後覺崑崙仙氣有餘而靈氣不足,又聞女媧造崆峒,便雲遊到此。1200年後,修成至道,並用“翻天印”將崆峒與諸山相連,使崆峒既保持了北方的雄偉險峻,又兼容了南方的鐘靈毓秀。後赤松子駕鶴西行,見此山天經雖連,卻地脈未通,便作法打通地脈。天連地通,使水有源而九曲流暢,山有根而百草傳芳。此後,位於東台附近的山洞中便經常有玄鶴出沒,稱之為“玄鶴洞”。後人又於洞外建一堂,名曰“招鶴堂”。  黃帝為華夏始祖,生於山東,居軒轅之丘,故稱軒轅黃帝。黃帝降神農、敗蚩尤,一統華夏,唯以未聞至道而為憂。聞崆峒山隱者廣成子得至道之精而真風遠照,於是沐浴齋戒三日,往而問之。見廣成子鶴髮童顏,仙風道骨,便再拜稽首曰“聞子遠達至道,敢問其要若何?”廣成對曰:“善哉問也,夫道者,竊冥昏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搖汝精,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知為敗。守其一,以處其和,故千二百歲,吾形未嘗衰焉!”廣成子一席話,頗為玄虛。黃帝似懂非懂,但揣摩其意,似覺要人儉以養德,靜以修身,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既靜且遠,乃可長壽。然而黃帝胸襟廣闊,要為天下芸芸眾生謀求福利。他靜悟三年後心領神會:於是設乾支以計年月,著《內經》以療百病,定刑律以懲惡揚善,興農桑以豐衣足食。使人類從此由野蠻走向文明。後人感其誠,於東台建問道宮。該宮為崆峒山之山魂,至此崆峒山名聲大震。  黃帝因聞至道於崆峒,乃長壽而善終,為後人所敬仰,奉為偶像,因而問道宮自古至今香火不斷。後秦皇漢武,亦西臨崆峒,以求長生。殊不知新陳代謝,生老病死,乃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長壽可矣,長生不能!秦皇長生,焉有漢武?漢武長生,焉有魏晉?長此以往,哪會有現代文明?且無論秦皇,還是漢武,終因凡心過重,野心太大,均不能擺脫權力的困擾和榮華富貴的誘惑,做到“抱神以靜”。故既無長生,亦無長壽。  與秦皇漢武相比,唐太宗李世民要明智得多。他有感於少林寺12棍僧救駕之功,故對佛教恩寵有加。命高僧玄奘法師不遠萬里去西天拜佛取經,並在銅川修玉華行宮,供玄奘法師潛心釋典譯經。又於長安建慈恩寺,修大雁塔,以藏經卷。但此舉卻無形中冷落了道家,後經魏徵提醒,才恍然大悟:佛教雖好,但來之於異國他鄉,道教才是中國之國粹。況道教始祖老子李聃,與己同宗,於私於公,均怠慢不得。於是尊老子為太上老君,並追封為“太上玄元皇帝”。降旨賜崆峒山黃金500兩,白銀5000兩,封地500畝,要佛道兩教和睦相處,永世不得相爭。仁智禪師領旨謝恩後即破土動工,建軒轅宮、舒花寺、法輪寺、蓮花寺、棲雲寺、凌雲塔等多處寺廟、道觀、塔院,使崆峒山氣勢更加磅礴恢宏,規模空前,並僧道和諧,美談千古!  道佛兩教,雖淵源信仰各異,但與人為善的宗旨相通。太宗皇帝雖未親臨,但卻悟出了佛道兩教之真諦,真正地讀懂了崆峒。於是輕徭役、薄稅斂、修水利、興農桑,讓人民安居樂業,繁衍生息,才有了名傳千古的貞觀之治。他雖貴為天子,但卻胸襟廣闊,高瞻遠矚,不求長生,但求長治。大膽地汲取外來文化,而又不盲目媚外,成為繼黃帝之後又一得道的聖主明君。他既不奢望成神,亦不夢想成仙。事實上他也跟秦皇漢武一樣,未能成為一路神仙,但卻跟軒轅黃帝一樣,成為一代聖賢。  明代高道張三豐,曾隱居崆峒山,修道蒼松嶺。終得至道之精,被明成祖朱棣尊為真仙,賜號“通微顯化真人”並欲請其出山。於永樂十年三月“御製香書”曰:“朕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范……朕才質疏庸,德行菲薄,而至誠願見之心,夙夜不忘……”其至誠之心,溢於言表。若三豐凡心未泯,當求之不得,欣然前往。然三豐畢竟已脫胎換骨,超凡脫俗,不為名利所動。回書辭謝曰:“一葉扁舟出離塵,二來江上獨稱尊,三向蓬萊尋伴侶,四海灘頭立姓名,五湖浪里超生死,六渡江邊釣錦鱗,七弦琴斷無人續,八仙聞我亦來迎,九霄自有安身處,十載皇萱不負恩,燒丹煉藥歸山去,哪得閒心捧聖文。”  崆峒山玄鶴洞傳說  從問道宮的香院向東南方望去,但見東台懸崖絕壁上,有一直徑約兩米左右,深不知底的洞,這就是聞名全國的崆峒山玄鶴洞。據歷史記載,全國有5個崆峒山,唯有平涼的崆峒山上有玄鶴洞。玄鶴洞內有一對黑色的仙鶴棲息其中,若遇貴人游山,它們飛出洞外,雙雙比翼,翱翔於空谷廣宇之中,以表示對貴人們的歡迎。那么這對仙鶴是怎么來的呢?這裡還有一段美妙的故事呢。 相傳在很早以前,廣成子在崆峒山修煉時,隨身帶來一男一女兩個玄鶴童子服待他。這對童男童女每天除幹完師傅吩咐的活以外,天天耳鬢斯磨,時間一長,互相之間漸漸產生了愛慕之情。對廣成子吩咐的事也淡漠了,經常誤了事情。起初廣成子沒介意,後來他越看越不對勁兒。有一次,廣成子正在煉丹,有一味藥不夠了,便叫他們去取,可叫了半天也不見人影兒,廣成子大為生氣,取出仙鏡一照,原來倆人正相依在一起情意綿綿地說悄悄話呢。廣成子等這對童男童女回來後,責問道:“你們是仙童,應以修身煉丹為主,怎么能偷偷乾出凡夫俗子做的事呢?以後要自重、自愛,專心煉丹,不許胡來!”這兩位童子見師傅發現了他們的隱情,羞愧難當,可是又舍不下這段感情,雖然當著師傅的面承認了錯誤,私下裡仍暗中往來。  然而紙里包不住火,童男童女喑中往來的事又被廣成子發現了,廣成子大發雷霆,他把兩位玄鶴童子又叫到當面訓斥道:“兩個大膽狂徒,對師傅的教訓竟充耳不聞,無動於衷,私下偷情,延誤煉丹,這樣下去如何成仙?我看你們凡心不死,成不了大器,你們還是到人間過凡夫俗子的生活去吧!不過我再給你們一次機會,現在你們自己決定是真心真意跟我學仙升天,還是還俗過平凡人的生活呢?”兩位童子見師傅問,一時猶豫起來,他們既想長相廝守,又不願放棄學得一半的道術。思前想後,他們覺得還是先學好道術,然後再考慮終身大事,於是他們又一次違心答應了師傅的要求。  後來,廣成子終於煉成仙丹,道術也修煉成功,他該回天宮了,兩位玄鶴童子也將隨他回天宮。此時此刻,兩位童子戀戀不捨,不忍離開這仙山美景,不忍離開崆峒山,也不願分開,他們想對師傅說明不回天宮,又怕師傅生氣。正在為難之際,廣成子卻開口了:“徒兒們,我看你們是不想跟我回天宮吧?既然你們相親相愛,那我就成全你們,就留你們在這山上生活吧!”玄鶴童子一聽把他們倆留下了,心中感激不盡,忙跪下磕頭謝師傅。廣成仙說:“我給你們指個住處,你們好好生活吧。”說罷隨手一指,懸崖上立刻出現了一個岩洞,廣成子又說:“這個住處不易被人發現,裡面什麼都有,夠你們吃用一輩子的。不過,我對你們有個要求,你們不能只顧吃喝玩樂,還要做三件事:第一,要體察民情,為民辦事,保證人們平安;第二,對人間的清官、皇帝,你們應親自出洞迎接;第三,及時向我通報民間發生的事件。”兩位童子聽了師傅的話,一時感激不盡,同聲答道:“師傅,你放心,我們一定聽您的話,照您說的去做。”  從此後,兩位玄鶴童子成了夫妻,他們常年住在那個仙洞裡,按照師傅指點的去做。因此,後人常見到這兩位玄鶴在崆峒山翱翔盤旋。清順治十三年,平涼知府汪鶴皋游山時見過這對仙鶴,並作詩一首名曰《崆峒元鶴記》,現有石刻存在紫霄宮院內;清代官人李瑛也看到兩隻玄鶴在崆峒山飛翔,他賦詩曰:玄鶴高飛唳碧天,一聲清澈到人間;千古遺有仙禽在,何事而今道不傳?

主要景點

雷聲峰

形似鏊背與蜂腰,廟觀殿堂層層高。 狹路相逢擠身過,懸壁立身膽驚拋。 談經說法非莫屬,求道索真豈空跑。 於清靜時雷音起,一夜好雨萬慮消。平涼地處黃土高原腹地,但是大自然卻在這裡造化了一個神奇瑰麗的崆峒山,而雷聲峰的險奇又堪稱崆峒一絕,這是自然造化給平涼人的恩賜。說起來,雷聲峰不是飛來峰,它是主峰馬鬃山向南延伸的一條支脈,宛如主峰的一條右臂,舒展而下,指向濤濤的前峽河水。這條山脊全長200米,最高處不過5米,整個山體均為丹色石質,其東西兩側下臨絕澗,南面的絕壁上有人工開鑿的石級,可通向棋盤嶺。古人這樣形容雷聲峰:"魚脊,鰲背,鶴膝,蜂腰",這個說法是很形象生動的。由於雷聲峰由北而南,山勢逐漸變低,因此,峰頂的道宮建築依順山勢,錯落有致,構成一副美麗的圖畫。雷聲峰岩壁陡峭,下臨深淵,在雷雨時節雷聲在空谷依欄而望,崆峒激盪,猶如山崩地裂,驚人心魄,故取名"雷聲峰"。

遊人至雷聲峰頂,諸峰歷歷在目,山峰碧綠,平湖如鏡,俯視腳下,懸崖千丈,令人頭暈目眩,如果依山而下,或拾石級,或穿石洞,確有"一步一個移景"的感受。清朝平涼人韓榮佑詩云:“一峰突兀眾峰巔,復道行空勢若連。鐵索牢攀幽磴轉,板橋危度斷崖懸。探奇只在青蘿外,覽勝惟依碧岫邊。谷底雲騰雷送雨,倚欄紅日艷中天”。

朝陽洞

林巒托日出,佛窟披金顏。 面壁審時勢,修行知天年, 探奇游跡至,踞幽情怡然。 空洞腹中趣,地心不勝寒。

崆峒山有許多大大小小、或深或淺的石洞,據初步統計,共有大小32個洞子,有人認為崆峒山得名,與山上的石洞有很大關係,即取"空空洞洞"之意,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這些洞子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說法,朝陽洞即是其中一個較有名氣的石洞。

朝陽洞位於獅子嶺東側絕壁上,面臨一條溝谷,谷內長滿茂密的森林,隔谷與西台相望。此洞不甚大,洞口寬為8米,高為5米,深為5米,這裡沒有出入的路徑,遊人很少到此,因此,顯得十分幽雅寂靜。《崆峒山志》說:"朝陽洞,在山之陽,道家修煉處,人跡罕至"。這裡曾經是道人修煉的地方,後來又成為信士們禮佛的場所,洞內現有泥塑佛像一尊。明朝人李應奇《朝陽洞》一詩寫道:"直上香山絕頂時,萬山羅列一峰奇。橫斜石徑穿雲入,高下林巒繞洞欹。空谷白駒留跡處,高崗丹鳳聽音斯。登臨不盡幽人意,欲傍雲岸結草廬。"據說早晨初升太陽的光芒,首先射入洞內,故名朝陽洞。當朝陽初升,光芒四射,在朝陽洞觀看美麗的朝陽和腳下秀美的林巒,那是一種別樣的感受。

蠟燭峰

雨落石倒插,顆顆剔透玉。 拔地駛飛馬,驅羊似雲積。 一步一景移,回首身又迷。 忘情深入處,不知語何及。

崆峒山的景觀內容十分豐富,每一處景觀都能給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賈平凹先生說:"回首路又不復再見,一層群木涌波,滿世界的雜色。一步一景,步步深入,每每百步之處,其景則異變,令人不知身在何處。"何止賈平凹,到過崆峒山的遊人大多有這種感受。

蠟燭峰就是一處風景獨特的地方,這座山峰又叫倒插石,位於香山東側,與香山連為一體,山峰上大大小小許多石塊猶如倒插在崖縫中,所以取名倒插石。去垂珠峰只有一條山路,從隍城一側繞過後,進入絕頂和香山之間的大崾峴,當你行走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便可以看見垂珠峰的雄姿。從垂珠峰山勢上看,其頂端開闊而下方窄小,赤丹色的崖高約百米,那堆起的塊塊石頭猶如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玉石珠子,令人涎羨不已。清朝人武全文《登崆峒》詩云:“名山凡事翠微橫,躡履攀龍趁晚晴。拔地峰谷回日馭在,摩天嶺斷撼雲行。”用這幾句詩來形容垂珠峰也是比較貼切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