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果縣榜圩鎮

平果縣榜圩鎮

榜圩鎮位於平果縣北部,距縣城74公里,鎮人民政府駐榜圩街。清初至同治年間在州府外圍的坡敦屯立棚為圩,當時有廣東、玉林、賓陽等地來的客商常駐,後形成圩場,州府頒布的榜文,經常拿到圩場張貼,取名“榜圩”。

地理環境

榜圩鎮北部與都安縣、大化縣接壤,東和鳳梧鄉相連,西跟黎明鄉緊接,南同海城鄉交界。總面積150.8平方公里,耕地27037畝(水田19245畝、地7792畝)。東北屬石山地區,西南部屬土嶺,中部地勢較平坦,呈不規則的長方形。主要河流有平治河、達洪江河、福吉河。

工農業展

榜圩鎮農田集中在達洪江水庫、福吉水利工程灌區。平果縣水稻、香蕉主要產區之一。 2007年全鎮糧食生產總量15808萬噸;共推廣甘蔗種植8178畝,進廠原料蔗3萬噸;種桑養蠶1035畝,農民種桑養蠶總收入達310.5萬元。龍眼、沙糖桔等其他各特優水果430畝;種草養鵝2500羽,生豬存欄2.8萬頭;養牛3060頭;劍麻種植1429畝。 2007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74億元;其中工業生產總值3100萬元,比去年同期增15.2%;農業生產總值10465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3900萬元;財政收入313.19萬元;全鎮共有私營企業8家,個體工商戶1018戶,全鎮企業總收入1575.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89元。

歷史沿革

民國23年(1943年),思林縣更名平治縣,縣治移至榜圩街,榜圩街屬敦厚鄉所轄,築有四個小城門,分成東陽、新興、融華、永寧四條街。解放前,榜圩街有410戶1860人,房屋450間,面積約14650平方米,部分屬於打桑木結構的居民住房。1949年10月23日,平治縣城解放,是廣西境內解放最早的縣,設敦厚區轄敦厚、樂育鄉,區駐榜圩街。1951年5月,平治縣與果德縣合併為平果縣,1953年改鄉設區,榜圩成為第七區公所管委會。1958年榜圩撤區並鄉建立人民公社,榜圩稱五一人民公社。1985年撤銷社隊建制改設榜圩鎮。現轄13個行政村,1個社區,190個自然屯,2007年全鎮有9807戶39008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榜圩街道逐年擴大,建成鎮府、百貨公司、醫院、獸醫站、郵電分局、地稅分局、國稅分局、中心法庭、派出所、農行營業所等大樓,還有300多戶居民起了新式樓房,整個街道重新安排,蔬菜、糧油、畜禽等分別擺攤買賣,1983年國家撥給經費23萬元,把原街道從5米擴大到10米,街道鋪上混凝土路面。1984年縣撥專款12.5萬元建成自來水廠。2000年集資40萬元改建十字街至中心衛生院水泥路面195米,2003年拓寬榜圩中心國小至榜圩國中街道共1.1公里,寬16米,鋪設兩邊各3米人行道,架設路燈。另外,引進廣西馳程公司投入資金300萬元,重建榜圩汽車站,現在該站已建成投入使用,日均容納客流量達3000人次。榜圩鎮充分發揮人緣、地緣、業緣優勢,著力打造名鎮、名街。2006年7月底,啟動“舊城改造工程”,在現政府所在地,新建一個新農村建設示範小區和商業步行街,以“副中心城市”定位,通過市場行為與政府行為的有機結合,盤活城鎮存量資產,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有序推動土地、基礎設施等城市資源的市場化進程,擴大城區面積,提高城鎮品位。2007年1月29日,平果縣最大的超市——百匯超市榜圩分店落戶榜圩鎮,為該鎮商貿流通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營造了良好的購物環境,使該鎮作為商品集散地的區位優勢更加明顯。同時 ,為了豐富人民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加快推進榜圩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新農村,將在榜圩村徵用土地7畝,作為民眾業餘文化場所用地,建設球場、戲台和公廁等公共設施。鎮內交通便利,都(陽)鳳(山)省路穿鎮而過,屬四級公路,1998年重新修建舊城至榜圩油路,已全面竣工通車,榜圩至巴馬油路也全線貫通。1999年全鎮實現村村通公路。2000年新修屯級公路37條44.5公里。

公共事業

鎮內有1916年設立的縣重點國小——榜圩國小。1941年設立的平治縣立國中(現為榜圩中學),及榜圩初級中學,2006年實施教育資源整合以後,現有村完小8所,鎮中心國小1所,國小教學點4個,中心衛生院一所,病床38張,1999年被衛生部授予“一甲醫院”稱號,現衛生院配置CT10台,彩超1台。1993年開始建立衛星地面收轉站,可收視衛視節目19台。1999年實現村村通電、通廣播電視,13個村通程控電話,境內開通移動通訊。鎮屬福吉、常星、樂圩等村是革命老根據地,著名革命歷史事件有“七壯士捐軀七星山”,著名革命歷史人物有黃顯金、黃明高、黃國祥等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