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間平定鄭氏政權、收復台灣的戰役。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後,台灣島一直由鄭氏政權統治。二十年,三藩亂平,中央政權空前鞏固,聖祖決心以武力征服台灣,統一全國,選拔擅長海戰的鄭軍降將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待機進取。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清軍水師二萬餘人,大小戰船二百餘艘,從福建銅山(今東山)揚帆跨海東征。清軍兵分三路,經七日激戰,先攻克澎湖列島,全殲鄭軍精銳。隨後進逼台灣本島,島內人心大震。閏六月,延平王鄭克塽採納太傅劉國軒的建議,順應時勢,歸順清廷,並獻表請降。八月,施琅親往台灣,奉旨接受鄭氏歸降。自此,台灣重新回到中央政府統治之下,東南沿海的混亂局面終告結束。
相關詞條
-
《平定廓爾喀十五功臣圖贊》
《平定廓爾喀十五功臣圖贊》是清朝乾隆皇帝為平定廓爾喀十五功臣畫像上的題詞。乾隆為了宣揚十全武功,表彰在戰役中功勳卓著的將士,公元1755年,清政府平定準...
背景介紹 畫像特點 十五功臣名單 部分讚辭 主要人物 -
平定台灣得勝圖
《平定台灣得勝圖》,描繪了清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1786—1788)平定台灣戰役的戰爭場面。12幅圖依次為:大埔林之戰、進攻斗六門、攻克斗六門、攻克...
平定台灣得勝圖 -
清收復台灣之戰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師收復澎湖、台灣的作戰。1681年正月,鄭經病死,鄭經死後,鄭氏集團內部爭權奪利,...
清政府對鄭氏集團的進攻和招撫 戰前清鄭雙方的態勢和作戰方針 海戰的經過及結果 點評 -
明鄭時期[台灣鄭氏政權]
明鄭時期(1661年—1683年)又稱台灣明鄭時期,是由奉大明正朔的延平王鄭成功於1661年在台灣建立的鄭氏政權,共歷五王、前後二十二年。 明亡後,16...
名稱 歷史 疆域 政治 軍事 -
決定中國強盛的命運之戰
《決定中國強盛的命運之戰》是北方文藝出版社在2006年12月編輯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禾三千。
-
雅克薩之戰
雅克薩(今中國漠河黑龍江主航道以北的俄羅斯阿爾巴津諾)之戰,是沙俄侵略者妄圖侵占中國黑龍江流域大片領土,中國軍民被迫進行的一次反對侵略、收復失地的自衛戰...
歷史背景 戰爭經過 最後結果 勝利原因 歷史評價 -
常德之戰[抗日戰爭]
常德之戰發生於1943年11月至12月,是侵華日軍為牽制國軍對雲南的反攻,並掠奪戰略物資,打擊中國軍隊的士氣,對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結合部發動的一場戰役。...
戰役背景 戰役目的 兵力對比 戰役經過 追擊戰爭 -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又稱“左宗棠收復新疆” ,是晚清欽差大臣左宗棠統帥清軍,消滅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勢力、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戰爭。 1865年(同治四年...
戰爭背景 戰爭起因 戰爭經過 戰爭結果 後續事件 -
就這樣收復台灣
120 按照普遍的說法,他有這個理想,主要因為他和鄭成功的“世仇”,帶兵去台灣,就是為了要報仇。 而這時候的清政府也意識到,收復台灣,已經勢在必行了。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目錄 作者簡介 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