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缺貨率

平均缺貨率

營運資金又稱循環資本,是指一個企業維持日常經營所需的資金,通常指流動資產減去流動負債後的差額。

概述

一、營運資金的含義

用公式表示為:營運資金總額=流動資產總額-流動負債總額

二、營運資金的特點

營運資金的特點體現在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的特點上。

(一)流動資產的特點

流動資產投資又稱經營性投資,與固定資產投資相比,有如下特點:(1)投資回收期短;(2)流動性強;(3)具有並存性;(4)具有波動性。

(二)流動負債的特點

與長期負債籌資相比,流動負債籌資具有如下特點:(1)速度快;(2)彈性大;(3)成本低;(4)風險大。

三、營運資金的周轉

營運資金周轉,是指企業的營運資金從現金投入生產經營開始,到最終轉化為現金為止的過程。營運資金周轉通常與現金周轉密切相關,現金的周轉過程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1)存貨周轉期,是指將原材料轉化成產成品並出售所需要的時間;(2)應收賬款周轉期,是指將應收賬款轉換為現金所需要的時間;(3)應付賬款周轉期,是指從收到尚未付款的材料開始到現金支出之間所用的時間。

現金循環周期的變化會直接影響所需營運資金的數額。一般來說,存貨周轉期和應收賬款周轉期越長,應付賬款周轉期越短,營運資金數額就越大;相反,存貨周轉期和應收賬款周轉期越短,應付賬款周轉期越長,營運資金數額就越小。此外,營運資金周轉的數額還受到償債風險、收益要求和成本約束等因素的制約。

一、現金管理的意義

現金,是指在生產過程中暫時停留在貨幣形態的資金,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銀行本票和銀行匯票等。

企業持有一定數量的現金主要是基於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

現金是變現能力最強的非盈利性資產。現金管理的過程就是在現金的流動性與收益性之間進行權衡選擇的過程。通過現金管理,使現金收支不但在數量上,而且在時間上相互銜接,對於保證企業經營活動的現金需要,降低企業閒置的現金數量,提高資金收益率具有重要意義。

二、現金的成本

企業持有現金的成本通常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

(一)持有成本

現金的持有成本,是指企業因保留一定現金餘額而增加的管理費及喪失的再投資收益。

(二)轉換成本

現金的轉換成本,是指企業用現金購入有價證券以及轉讓有價證券換取現金時付出的交易費用,即現金同有價證券之間相互轉換的成本,如委託買賣佣金、委託手續費、證券過戶費、實物交割手續費等。

(三)短缺成本

現金的短缺成本,是指在現金持有量不足而又無法及時通過有價證券變現加以補充而給企業造成的損失,包括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現金的短缺成本與現金持有量呈反方向變動關係。

三、現金持有量的確定

確定最佳現金持有量的模式主要有成本分析模式和存貨模式。

(一)成本分析模式

成本分析模式是根據現金有關成本,分析預測其總成本最低時現金持有量的一種方法。運用成本分析模式確定最佳現金持有量時,只考慮因持有一定量的現金而產生的機會成本及短缺成本,而不予考慮管理費用和轉換成本。

運用成本分析模式確定最佳現金持有量的步驟是:(1)根據不同現金持有量測算並確定有關成本數值;(2)按照不同現金持有量及其有關成本資料編制最佳現金持有量測算表;(3)在測算表中找出總成本最低時的現金持有量,即最佳現金持有量。在這種模式下,最佳現金持有量,就是持有現金而產生的機會成本與短缺成本之和最小時的現金持有量。

(二)存貨模式

存貨模式,是將存貨經濟訂貨批量模型原理用於確定目標現金持有量,其著眼點也是現金相關成本之和最低。

運用存貨模式確定最佳現金持有量時,是以下列假設為前提的:(1)企業所需要的現金可通過證券變現取得,且證券變現的不確定性很小;(2)企業預算期內現金需要總量可以預測;(3)現金的支出過程比較穩定、波動較小,而且每當現金餘額降至零時,均通過部分證券變現得以補足;(4)證券的利率或報酬率以及每次固定性交易費用可以獲悉。如果這些條件基本得到滿足,企業便可以利用存貨模式來確定最佳現金持有量。這裡所說的最佳現金持有量是指能夠使現金管理的機會成本與轉換成本之和保持最低的現金持有量。當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與證券變現的交易成本相等時,現金管理的總成本最低,此時的現金持有量即為最佳現金持有量。最佳現金持有量模型為:

Q=2TF/K

式中,Q為最佳現金持有量(每次證券變現的數量);T為一個周期內現金總需求量;F為每次轉換有價證券的固定成本;K為有價證券利息率(機會成本)。最佳現金管理總成本(TC)=2TFK

四、現金回收的管理

現金回收管理的目的是儘快收回現金,加速現金的周轉。為此,企業應建立銷售與收款業務控制制度,並且根據成本與收益比較原則選用適當方法加速賬款的收回。

現金回收主要採用的方法有郵政信箱法和銀行業務集中法兩種。

1.郵政信箱法又稱鎖箱法,是西方企業加速現金流轉的一種常用方法。企業可以在各主要城市租用專門的郵政信箱,並開立分行存款戶,授權當地銀行每日開啟信箱,在取得客戶支票後立即予以結算,並通過電匯將貨款撥給企業所在地銀行。該方法縮短了支票郵寄及在企業的停留時間,但成本較高。

2.銀行業務集中法。這是一種通過建立多個收款中心來加速現金流轉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下,企業指定一個主要開戶行(通常是總部所在地)為集中銀行,並在收款額較集中的若干地區設立若干個收款中心;客戶收到賬單後直接匯款到當地收款中心,中心收款後立即存入當地銀行;當地銀行在進行票據交換後立即轉給企業總部所在地銀行。該方法縮短了現金從客戶到企業的中間周轉時間,但在多處設立收賬中心,增加了相應的費用支出。為此,企業應在權衡利弊得失的基礎上,做出是否採用銀行業務集中法的決策,這需要計算分散收賬收益淨額。

分散收賬收益淨額=分散收賬前應收賬款投資額-分散收賬後應收賬款投資額×企業綜合資金成本率-因增設收賬中心每年增加費用額

五、現金支出的管理

現金管理的另一個方面就是決定如何使用現金。企業應建立採購與付款業務控制制度,並且根據風險與收益權衡原則選用適當方法延期支付賬款。

與現金收入的管理相反,現金支出管理的主要任務是儘可能延緩現金的支出時間。延期支付賬款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幾種:

1.合理利用“浮游量”。所謂現金的“浮游量”,是指企業賬戶上現金餘額與銀行賬戶上所示的存款餘額之間的差額。

2.推遲支付應付款。企業可在不影響信譽的情況下,儘可能推遲應付款的支付期。

3.採用匯票付款。在使用支票付款時,只要持票人將支票存入銀行,付款人就要無條件地付款。但匯票不是“見票即付”的付款方式,這樣就有可能合法地延期付款。

應收賬款的管理

應收賬款,是企業因對外賒銷產品、材料、供應勞務等應向購貨或接受勞務單位收取的款項。應收賬款主要功能是促進銷售和減少存貨。

(二)管理成本

管理成本,即對應收賬款進行日常管理而耗費的開支,主要包括對客戶的資信調查費用、應收賬款賬簿記錄費用、收賬費用等。

(三)壞賬成本

壞賬成本,即因應收賬款無法收回而給企業帶來的損失。這一成本一般與應收賬款數量同方向變動,即應收賬款越多,壞賬成本也越多。基於此,為規避發生壞賬成本給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穩定性帶來的不利影響,企業應合理提取壞賬準備。

二、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即應收賬款的管理政策,是指企業為應收賬款投資進行規劃與控制而確立的基本原則與行為規範,包括信用標準、信用條件和收賬政策三部分內容。

(一)信用標準

信用標準,是客戶獲得企業商業信用所應具備的最低條件,通常以預期的壞賬損失率表示。對信用標準進行定性分析的目的在於制定或選擇信用標準。影響信用標準的基本因素包括:(1)同行業競爭對手的情況;(2)企業承擔風險的能力;(3)客戶的資信程度(通常從信用品質、償付能力、資本、抵押品和經濟狀況五個方面進行評估)。

(二)信用條件

信用條件,是指企業接受客戶信用訂單時所提出的付款要求,主要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及現金折扣等。這裡所說的信用期限是指企業允許客戶從購貨到支付貨款的時間間隔,企業產品銷售量與信用期限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依存關係;這裡所說的現金折扣是指在規定的時間內客戶提前償付貨款可按銷售收入的一定比率享受的折扣;這裡所說的折扣期限是指為客戶規定的可享受現金折扣的付款時間。

(三)收賬政策

收賬政策亦稱收賬方針,是指當客戶違反信用條件,拖欠甚至拒付賬款時企業所採取的收賬策略與措施,主要包括收賬程式、收賬方式等。企業制定收賬政策時,要注意把握寬嚴程度,針對不同的客戶採取相應的措施,以儘量確保在不喪失客戶的情況下收回賬款,減少收款費用和壞賬損失。

三、應收賬款的管理

對於已經發生的應收賬款,企業還應進一步強化日常管理工作,採取有力的措施進行分析、控制,及時發現問題,提前採取對策。

(一)應收賬款追蹤分析

應收賬款一旦為客戶所欠,賒銷企業就必須考慮如何按期足額收回的問題。要達到這一目的,賒銷企業就有必要在收賬之前,對該項應收賬款的運行過程進行追蹤分析。

(二)應收賬款賬齡分析

應收賬款賬齡分析就是考察研究應收賬款的賬齡結構。所謂應收賬款的賬齡結構,是指各賬齡應收賬款的餘額占應收賬款總計餘額的比重。

(三)應收賬款收現保證率分析

應收賬款收現保證率是為了適應企業現金收支匹配關係的需要,確定出的有效收現的賬款應占全部應收賬款的百分比,是二者應當保持的最低比例。其計算公式為:

應收賬款收現保證率=當期必要現金支付總額-當期其他穩定可靠的現金流入總額÷當期應收賬款總計金額

存貨的管理

存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持有以備出售的產成品或商品、處在生產過程中的在產品、在生產過程或提供勞務過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一、存貨的分類與功能

(一)存貨的分類

1.按照存貨的經濟內容,存貨可分為商品、產成品、自製半成品、在產品、材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

2.按照存貨的存放地點,存貨可分為庫存存貨、在途存貨、在制存貨、暫存存貨、委託外單位代銷存貨。

3.按照存貨的取得來源,存貨可分為外購的存貨、自製的存貨、委託加工的存貨、投資者投入的存貨、接受捐贈的存貨、接受抵債取得的存貨、非貨幣性交易換入的存貨和盤盈的存貨等。

(二)存貨的功能

企業持有存貨的主要功能是:(1)防止停工待料;(2)適應市場變化;(3)降低進貨成本;(4)維持均衡生產。

二、存貨的成本

存貨成本

(一)進貨成本

進貨成本主要由存貨的進價和進貨費用構成。其中,進價又稱購置成本,是指存貨本身的價值,等於採購單價與採購數量的乘積。在一定時期進貨總量既定的條件下,無論企業採購次數如何變動,存貨的進價通常是保持相對穩定的(假設物價不變且無採購數量折扣),因而屬於決策無關成本。進貨費用又稱訂貨成本,是指企業為組織進貨而開支的費用。進貨費用有一部分與訂貨次數有關,這類變動性進貨費用屬於決策的相關成本;另一部分與訂貨次數無關,這類固定性進貨費用則屬於決策的無關成本。

(二)儲存成本

儲存成本,即企業為持有存貨而發生的費用。儲存成本可以按照與儲存數額的關係分為變動性儲存成本和固定性儲存成本兩類。其中,固定性儲存成本與存貨儲存數額的多少沒有直接聯繫,這類成本屬於決策的無關成本;而變動性儲存成本則與存貨儲存數額成正比例變動關係,這類成本屬於決策的相關成本。

(三)缺貨成本

缺貨成本,是指因存貨不足而給企業造成的停產損失、延誤發貨的信譽損失及喪失銷售機會的損失等。缺貨成本能否作為決策的相關成本,應視企業是否允許出現存貨短缺的不同情形而定。若允許缺貨,則缺貨成本便與存貨數量反向相關,即屬於決策相關成本;反之,若企業不允許發生缺貨情形,此時缺貨成本為零,也就無須加以考慮。

三、存貨的控制方法

(一)ABC二分類法

ABC分類管理就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將企業的存貨劃分為A、B、C三類,分別實行分品種重點管理、分類別一般控制和按總額靈活掌握的存貨管理方法。首先,要確定存貨分類的標準。分類的標準主要有兩個:一是金額標準;二是品種數量標準。其中金額標準是最基本的,品種數量標準僅作為參考。A類存貨的特點是金額巨大,但品種數量較少;B類存貨金額一般,品種數量相對較多;C類存貨品種數量繁多,但價值金額卻很小。其次,根據上述標準對A、B、C三類存貨進行具體劃分。最後,在對存貨進行ABC分類的基礎上,企業應分清主次,採取相應的對策進行有效的管理、控制。

(二)經濟訂貨批量模型

1.存貨經濟進貨批量基本模型

經濟進貨批量,是指能夠使一定時期存貨的總成本達到最低點的進貨數量。決定存貨經濟進貨批量的成本因素主要包括變動性進貨費用(簡稱進貨費用)、變動性儲存成本(簡稱儲存成本)以及允許缺貨時的缺貨成本。不同的成本項目與進貨批量呈現不同的變動關係,因此存在一個最佳的進貨批量,使成本總和保持最低水平。

經濟進貨批量基本模型,是以許多假設為前提的,包括不允許出現缺貨情形,故不存在缺貨成本。此時與存貨訂購批量、批次直接相關的就只有進貨費用和儲存成本兩項。這樣,進貨費用與儲存成本總和最低水平下的進貨批量,就是經濟進貨批量。

2.實行數量折扣的經濟進貨批量模型

實行數量折扣的條件下,存貨進價與進貨數量的大小有直接的聯繫,屬於決策的相關成本。進貨企業對經濟進貨批量的確定,除了考慮儲存成本外,還應考慮存貨的進貨成本。存貨相關總成本公式為:

存貨相關總成本=存貨進價+相關進貨費用+相關儲存成本

3.允許缺貨時的經濟進貨模型

允許缺貨的情況下,企業對經濟進貨批量的確定,不僅要考慮進貨費用與儲存費用,而且還必須對可能的缺貨成本加以考慮,即能夠使三項成本總和最低的批量便是經濟進貨批量。這樣企業的年度存貨成本就表示為三種成本之和,即:

年存貨成本=訂貨成本+儲存成本+缺貨成本

允許缺貨時的經濟進貨批量與平均缺貨量計算公式為:

式中,缺貨成本可以根據存貨中斷的機率和相應的存貨中斷造成的損失進行計算。

(三)再訂貨點、訂貨提前期和保險儲備

1.再訂貨點

再訂貨點,即發出訂貨指令時尚存的原料數量。其計算公式為:

再訂貨點=原材料使用率×原材料的在途時間

式中,原材料使用率是指每天消耗的原材料數量,是年需要量與生產周期的比值。

2.訂貨提前期

訂貨提前期,即從發出訂單到貨物驗收完畢所用的時間。其計算公式為:

訂貨提前期=預計交貨期內原材料的用量÷原材料使用率

3.保險儲備

保險儲備,即為防止耗用量突然增加或交貨延期等意外情況而進行的儲備。其計算公式為:

保險儲備的存在雖然可以減少缺貨成本,但增加了儲存成本。最優的存貨政策就是在這些成本之間進行權衡,選擇使總成本最低的再訂貨點和保險儲備量。

(四)及時生產的存貨系統

及時生產系統(Just-in-time System,JIT),是指通過合理規劃企業的產供銷過程,使從原材料採購到產成品銷售每個環節都能緊密銜接,減少製造過程中不增加價值的作業,減少庫存,消除浪費,從而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最終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

及時生產的存貨系統的基本原理是:只有在使用之前才從供應商處進貨,從而將原材料或配件的庫存數量減少到最小;只有在出現需求或接到訂單時才開始生產,從而避免產成品的庫存。及時生產的存貨系統要求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需要與材料物資的供應之間實現同步,使物資傳送與作業加工速度處於同一節拍,最終將存貨降低到最小限度,甚至零庫存。

及時生產的存貨系統的優點是降低庫存成本;減少從訂貨到交貨的加工等待時間,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廢品率、再加工和擔保成本。但及時生產的存貨系統要求企業內外部全面協調與配合,一旦供應鏈破壞,或企業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根據客戶需求調整生產,企業生產經營的穩定性將會受到影響,經營風險加大。此外,為了保證能夠按契約約定頻繁小量配送,供應商可能要求額外加價,企業因此喪失了從其他供應商那裡獲得更低價格的機會收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