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龍門石刻

平原龍門石刻

平原龍門石刻為山東省平原縣圖書館內收藏著一塊的石碑,這塊碑高152厘米、寬64厘米、厚17厘米。碑上刻有高100厘米,寬50厘米,一揮而就、一筆連體的狂草“龍門”二字, 起筆處形似“龍頭”, 收筆處如龍尾勁卷,風格古樸蒼健,氣勢磅礴,粗獷酣暢,如行雲流水,似水卷珠簾,極富神韻,令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嘉許稱絕。.....

平原龍門石刻 平原龍門石刻

這塊龍門碑的來歷與劉備有關, 據傳,劉備坐鎮平原時,其義弟關羽為馬弓手,張飛為步弓手,實屬他

平原縣龍門石刻 平原縣龍門石刻

的左膀右臂。他們南征北戰,勤政愛民,屢建奇功,任期三年,平原百姓交口稱讚。劉備的功績和美名引起了被百姓稱為“害民賊”、“大貪官”督郵的嫉恨。有一次督郵奉旨巡行所屬各縣,當來至平原考核劉備官績時,對劉備百般侮辱,並藉口向劉備敲詐索賄,張飛見此大怒,把督郵扯出驛館,將其五花大綁於驛館前馬樁之上,隨手從樹上折下柳枝,用力鞭打其身,打斷柳條數十枝。張飛鞭打貪官督郵後,劉備決定棄官而去,另圖大業,並將印授掛於督郵之頸,怒曰:“據汝害民,

平原龍門石刻 平原龍門石刻

本當殺之,今饒汝性命,吾還印授,從此走矣。”督郵逃回後,將被鞭打之事告於貪官太守,太守隨派兵捕捉劉、關、張三兄弟,並揚言踏平平原城,血腥報復。為使平原城免遭戰亂災禍,劉、關、張三兄弟趁深夜由古城“水門洞”中逃離。太守聞之,方才罷休。後來劉備稱帝,張飛在當年逃逸之處寫下一筆而就的“龍門”二字。平原老百姓稱他逃離之處為“龍門”。

“龍門”二字究竟出於誰手,說法不一:有說劉備親題,有說張飛所書,也有舊志“內閣中書平原邑人張軾題碑”之說等等。但因龍門石刻無題署,何人所書 ,還有待於進一步考究和論證。

解放初,平原縣城的城牆漸遭毀壞,“文革”期間,水門被拆除,龍門石刻移入平原師範院內,1978年由師範移入縣圖書館保存至今。

平原龍門石刻 平原龍門石刻

東漢時的平原古城,在今平原縣城西南三十里,北齊天寶二年,遷來今地,初為土城,土質多鹼,隨修隨圮。明萬曆元年開始,改建為磚城, 於萬曆十一年五月竣工,同時建成了水門和文昌閣。何時將水門稱作龍門,清乾隆十三年《平原縣誌·藝文志》載周汝觀的《酹平原相史公》可見端倪。詩全文錄下:

憶自桐江理釣綸,東京氣節並嶙峋。

群豪新慶龍門御,常侍高吹虎穴塵。

紓患千年傳盛事,株連五郡更何人?

萍蹤府仰懷先喆,桂醑秋風一帳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