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鷚新疆亞種

平原鷚新疆亞種

平原鷚新疆亞種(學名:Anthus campestris griseus)是雀形目鶺鴒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體型較纖細。喙較細長,先端具缺刻;翅尖長,內側飛羽(三級飛羽)極長,幾與翅尖平齊;尾細長,外側尾羽具白,常做有規律的上、下擺動,腿細長,後趾具長爪,適於在地面行走。棲息於濕地附近,每巢產5-7枚卵。平原鷚的體形較田鷚略小,上體灰褐色,頭頂及上背具暗褐色縱紋;翅和尾暗褐色,具棕白色狹緣。多棲息於河灘、谷地、沼澤、草地、林間空地及居民點附近。

基本信息

名稱類別

【中文名稱】平原鷚新疆亞種

【拉丁學名】Anthuscampestrisgriseus

平原鷚新疆亞種平原鷚新疆亞種

【命名時間】Anthuscampestrisgriseus

【英文名稱】TawnyPipit

【科屬分類】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鶺鴒科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分布範圍

分布於哈薩克斯坦阿富汗伊朗,中國西北部(天山,新疆)和蒙古中南部,在亞洲的南方和西南部越冬。

外形特徵

平原鷚新疆亞種體長約18厘米。體型略小而腿較短,姿勢較平。沙灰色上體的縱紋不明顯,淺皮黃色下體幾無細紋(除亞成鳥外)。於手中時後爪較理氏鷚顯短而彎曲且跗跖較短(<28毫米)。似田鷚但尾較長。

成鳥:額、頭頂及後頸深褐色,具黑褐色羽軸紋;肩、背、腰黑褐色;上體具不明顯的羽軸紋,尾羽暗褐色,外具棕色狹緣;最外側一對尾羽棕白色,內近尾基處具暗棕色寬緣;中覆羽毛大覆羽暗褐,具棕色寬緣;飛褐色,具棕白色狹級飛羽暗褐,具淡棕色羽緣,羽緣處色較淡,呈棕白色;下體乳白色;胸部沾棕,並具較大的暗褐色羽軸紋;尾下覆羽沾棕。虹膜暗褐;嘴暗褐;下嘴基、跗躔和趾淡褐色;爪褐色;後爪較淡;呈淡黃色。虹膜深褐。

大小量度:體重♂22-26g,♀24-30g;體長♂152-190mm,♀150mm-170;嘴峰♂12-16mm,♀12-15mm;翅♂82-92mm,♀80-94mm;尾♂67-83mm,♀64-74mm;跗蹠♂24-25mm,♀20-27mm。(註:雄性——♂;雌性——♀)

生活習性

棲息於開闊平原和低山山腳地帶,有時出現在林緣、林中草地、河灘、沼澤、草地、林間空地及居民點附近。多成對活動,在地上岩枝節走覓食,受驚動即飛向樹枝或岩石上。食物主要為昆蟲,多為鞘翅目、膜翅目、雙翅目的昆蟲及幼蟲,食物缺乏時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平原鷚的鳴聲為響亮而憂鬱的cher-lee聲;叫聲包括清晰響亮的tchilip或tzeep及洪亮圓潤的chep。

生長繁殖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水邊、河邊、湖畔、沼澤地附近的草地和農田地邊,較凹陷的地方或草叢根旁,由草莖、葉構成,藉助草叢的掩護一般不易發現。巢呈杯狀,內墊以軟草、獸毛等;通常產卵4-6枚,卵白色、淡綠色、淡紅色或褐灰色,顏色變化較大,其上布滿暗色或紫爭斑點。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3-14天,在巢期12-14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