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聲干擾
大氣噪聲自然界雷暴產生的電磁輻射,又稱為天電干擾(或雷電輻射)。它是一個非平穩的隨機過程。地球上任何一處的大氣噪聲都是本地區雷電輻射與其它地區雷電輻射的疊加,所以其幅度特性一般可以用大幅度的非高斯型窄尖鋒脈衝(產生於近處的雷電輻射)與一系列小幅度的高斯型尖鋒脈衝(產生於較遠地區)互相疊加來描述。受天電干擾的程度與接近雷電中心的距離有關。各地的雷電活動與其地理位置有關,國際無線電諮詢委員會的報告(CCIR.322)給出了這類干擾的全球分布情況,即中、低緯度地區較多,而高緯度地區較少。全球主要雷電活動中心分布在非洲、美洲和亞洲的赤道附近。一般夏季較多較強,冬季較少較弱,且多發生在傍晚。
從頻域特性上看,雷電近區的輻射頻譜較寬,可達 5kHz;在遠區,由於傳播衰耗僅剩下低頻部分,且出現兩個最大值。分別在1kHz以下和7~20kHz之間,最小值約在4kHz。
大氣噪聲對無線電通信的干擾主要是低頻以下的各波段。但是,本地區雷電,特別是在雷電分布集中的 熱帶地區,也會對中短波產生嚴重影響。但對30MHz以上的影響逐漸減弱。
大氣噪聲電平不僅與地區、季節、晝夜、時間及氣象條件有關,而且與頻率關係密切,一般是隨頻率增加而降低。但由於白天電離層對電波的吸收隨頻率增加而減小,因此短波波段出現的大氣噪聲電平隨頻率增高而加大,夜間電離層吸收較小,大氣噪聲幾乎與頻率無關。
大氣噪聲通常用單位頻寬的噪聲電平的統計值表示。大氣噪聲是外部噪聲,它具有大而快的起伏特徵,但是慢起伏不明顯。假若在幾分鐘內對噪聲功率取平均值,它在給定的小時內幾乎不變。且除接近日出、日落時或本地有雷暴活動以外,很少有超過±2dB的變化。
電磁干擾
電磁干擾源
電磁干擾源分為自然的和人為的兩種。自然干擾源主要包括大氣中發生的各種現象,如雷電、風雪、暴雨、冰雹、沙暴等產生的噪聲。自然干擾源還包括來自太陽和外層空間的宇宙噪聲,如太陽噪聲、星際噪聲、銀河噪聲等。人為干擾源是多種多樣的,如各種信號發射機、振盪器、電動機、開關、繼電器、氖燈、螢光燈、發動機點火系統、電鈴、電熱器、電弧焊接機、高速邏輯電路、門電路、可控矽逆變器、氣體整流器、電暈放電、各種工業、科學和醫用高頻設備、城市噪聲、電氣鐵道引起的噪聲以及由核爆炸產生的核電磁脈衝等。
電磁干擾傳播途徑
電磁干擾傳播途徑可分為兩種:傳導干擾和輻射干擾。沿著導體傳播的干擾稱為傳導干擾,其傳播方式有電耦合、磁耦合和電磁耦合。通過空間以電磁波形式傳播的電磁干擾稱為輻射干擾,其傳播方式有近區場感應耦合和遠區場輻射耦台。此外,傳導干擾與輻射干擾還可能同時存在,從而形成複合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