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寶卷簡介
寶卷是中國一種古老而又同宗教和民間信仰活動相結合,按照一定儀式演唱的說唱文本,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由常州武進籍皇帝、梁武帝蕭衍始創,盛行於唐宋元三代,初稱“俗講”,元末明初,出現“寶卷”名稱,其群相唱和的說唱形式,即為今天人們熟知的“宣卷”,因“寶卷”是研究古代及近代江南社會民俗史頗為珍貴的“信息庫”,所以近年來,“寶卷”已被列入全國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加以保護,目前世存寶卷基本上為抄本,木刻本極為少見。常州為中國寶卷的起源地之一。常州寶卷全為線裝本,有2本套、3本套、4本套等,最多的是單本,抄字工整秀麗,有的不亞於當今一些書法家水平。寶卷開本大小一般為24厘米×14厘米左右,大約有30頁至50頁不等,多的達數百頁之多。文字格式分為五言、七言、十言及三三四言等多種句式,其中文字語法大都是常武地區方言,內容很多部分都反映了常州的人文歷史,如萬綏鎮的《梁皇寶卷》,橫山鎮的《白龍寶卷》以及原常州府所屬陽湖、無錫等縣的《養媳婦寶卷》、《三笑寶卷》等。常州寶卷大致可分為神佛科儀類、說唱故事類、儀式類三種類型。常州寶卷量多質優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梁武帝在家鄉常州推崇佛法科儀書的結果;二是江南民俗活動多;三是常州文人、讀書人多,會編、會寫。常州寶卷與宣卷還影響到了兩個國家級非遺的起源——靖江寶卷和錫劇。儘管靖江地處蘇北,但在歷史的行政區劃上,靖江自明成化七年(1471)設縣到民國初年的四百多年一直屬於常州府,不管民風民俗還是部分口音,常州對靖江有著向心力。所以,靖江寶卷是常州寶卷的一個分支。錫劇直到1955年才被簡稱為錫劇,往前溯源分別稱呼常錫劇、常州文戲、常州灘簧,而常州灘簧的起源就是宣卷。錫劇的一些劇本就改自寶卷,例如錫劇中的《珍珠塔》。而部分唱腔借鑑了宣卷調,所以,宣卷是江南曲藝的活化石,堪稱百戲之祖。
常州寶卷(宣卷)現已被公布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江蘇省珍貴檔案文獻名錄
主要傳承人
“常州寶卷”代表性傳承人之一、常州市文博鑑賞學會主席包立本收藏的“常州寶卷”有80餘種,100餘冊,數量在全國領先,均為解放前的舊版本。其收藏寶卷,研究寶卷,傳承寶卷已逾二十多年,收藏寶卷早,收藏卷本多,收藏卷本精,受到中國寶卷研究權威車錫倫教授、國家非遺評審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陳泳超教授的高度評價。同時研究寶卷,主編出版了《常州寶卷·第一輯》,並撰寫了多篇寶卷研究論文,發表在報刊和書籍上;挖掘了許多即將失傳的宣捲曲調,整理並編導了《白龍寶卷》、《梁皇寶卷》等宣捲曲。2011年11月22日,由包立本策劃編導的常州宣卷《白龍寶卷》在崑山錦溪舉辦的“第二屆江浙滬宣卷演唱交流會”上榮獲優秀表演獎。與常州電視台、常州廣播電視台等媒體合作,拍攝常州寶卷宣傳專題片,宣傳寶卷文化,為寶卷非遺傳承盡心盡力,在全省有較高影響。2011年5月2日新華社為其收藏研究寶卷取得的成就專門刊發電訊,5月3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日報英文版》等全國一百多家媒體刊發電訊,這在中國寶卷文化史上尚屬首次。
相關新聞報導
據新華社南京5月2日電 (記者顧燁)“五一”期間,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民間文學“寶卷”傳承人包立本收到五冊珍貴的民國寶卷抄本。據非遺專家稱,這些寶卷和以往的寶卷在內容上頗有不同之處,屬於首次發現。這五冊珍貴的民國寶卷分別為《白龍寶卷》《楊橋寶卷》《百花台寶卷》《賣花寶卷》《金鎖寶卷》。此次發現的抄本,為研究地方文化提供了更多樣本。
寶卷是研究中國宗教、民間信仰和民俗文化等多種課題的重要資料。目前,常州寶卷收藏家收藏各種寶卷近200種,包立本個人收藏有80餘種、100多冊,其中40多種是《中國寶卷總目》中沒有的孤本。
常州寶卷故事
梁武帝,姓蕭,名衍,字叔達,南蘭陵(今常州)人,心中樂善,愛好修行,拜一代高僧志公和尚為國師。在位46年,壽八十有六。傳說梁武帝的元配夫人郗氏生性嫉妒,對後宮中漂亮的妃子和宮女動念出口猶如毒蛇。她還妒忌梁武帝學佛修行,曾扯破佛經《妙法蓮華經》;她輕欺三寶,曾將蔥、蒜、韭等幾種污菜以及腥膻之肉外邊用麵粉包裹,假意供佛齋僧,欲破僧界淨戒,敗壞佛門清規。幸好僧人皆有智慧,自造齋飯,巧妙換掉郗氏的污齋。她見僧人吃齋,以為自己的惡行得逞,便掩口竊笑。
郗氏生活在宮中,不懂惜福,更不知因果報應的厲害,天天在造輪迴之惡孽,因此在她30歲時突然死亡。數月之後,武帝忽聞寢殿外有窸窣之聲,抬眼望去,猛然見一蟒蛇盤踞殿上,武帝大驚失色。此時蟒蛇說起人語:“我主不要心驚,蟒乃宮中郗氏遭貶。妾因不信佛法,墮落畜道得此苦報。至今尚無穴藏身,肚中飢餓,遍身鱗甲多諸毒蟲,恆抱痛苦,無有休息,只得奔投乞賴我王,憫念昔日夫妻之情,施恩救拔。吾若得脫此苦,銜環當報,不負主恩。”梁武帝聞聽此言已是魂飛魄散,良久方才甦醒,於是急忙拜請志公禪師,問:“皇后因何故墮落蟒蛇? ”志公禪師說:“因她心不信佛,嫉妒六宮,不敬三寶,不修片善,不信因果,方有此報應。”武帝問:“怎樣才能超度郗氏?” 志公禪師說:“如果超度,需我主發心,大辦齋供,請高僧,建道場,稱揚佛法。我皇需親自禮拜,檢錄藏典,誦經懺悔。”武帝依志公禪師之言行事。遂請志公禪師等依經律懺罪要義,制懺文三十卷,為郗氏懺悔。眾僧建壇行道禮拜方畢,見一容儀端嚴的天人對梁武帝說:“我蒙佛力,得脫蟒身,將生天上,故來禮謝。” 此懺能夠災消吉至,罪滅福生,因始於梁武帝,故稱為《梁皇寶懺》。
《梁皇寶懺》即為天寧寺梵唄唱頌和常州宣卷(寶卷)的起源。南北朝佛教大盛,印度佛教音樂與中國傳統音樂進入大融合期。梁武帝篤信佛教,精通音律,由他發起制定以哀婉清麗為風格的梁朝雅樂,“名為正樂,皆述佛法”。梁武帝推崇佛法如痴如迷,其舍宅為寺,捨身為僧,先後四次居身於當時的名寺——同泰寺,自定法號“三寶奴”,並身披袈裟,親開法座唱誦、講經,其時,場面宏大,常是萬餘名僧和信徒虔誠聆聽。皇帝崇奉佛法並創導三教圓融,上行下效,當時遍及全國的佛寺多達2800多所,而作為梁武帝的故里,常州府地,寺廟也多達200多座。梁武帝的身體力行,使當時以歌詠、唱誦形式傳揚佛經教義蔚然成風。其時常州的永寧寺、智寶寺常常是經日唱贊誦經之聲,不絕於耳。尤其是常州天寧寺梵唄唱誦延續1500多年,現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天寧寺梵唄主體部分文辭體裁分為“贊”與“經”。 “贊” 為詩歌體,押句尾韻。唱贊唱詞優美,節奏沉穩,鏇律優雅,莊嚴肅穆,為眾僧所喜愛。如《爐香贊》,首段唱詞為:“爐香乍熱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金身,香雲蓋菩薩啊,蓋摩訶薩!”這種句式結構、用詞色彩、押韻規律與後來的一些科儀類寶卷極為相似。這種始於南北朝的梵唄唱贊和拜懺形式就是常州地區宣卷的雛形。及至唐代這種面向百姓的俗講已經盛行。
常州宣卷是用常州方言說唱、吟誦的。寶卷即腳本。每句一般為七字,前六個字為一拍,第七個字為一拍,全句為四拍。說唱時,每一拍敲一下木魚,每兩句最後一個字是押韻的,但兩句並不講究格律和對仗。一般由一人宣說,數人應和。每宣唱兩句,下面眾聲頌合:“南無佛,阿彌陀佛。”宣捲曲調一般有《南方調》、《掛金鎖》等。做佛事,宣卷時,一般在事主家的客堂內進行。宣卷過程中,還可以應事主插入其他一些祈福消災儀式如“拜壽”、“還本願”、“蘸殿”等。在常州現行的宣卷活動之中,按照事主的意願,進行“還本願”的祈福儀式較普遍。常州宣卷(寶卷)現為省級非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