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倫[歷史人物]

常倫[歷史人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常倫(1492—1525),字明卿,號樓居子。其先山西曲沃人,後徙居山西沁水。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經歷

常倫幾任官場,均因他慷慨狹義而被擠出仕途。他出生予一個累代仕宦的中等官僚家庭。曾祖為成化進士,授大理寺評事,升右寺副。祖常曇,山西道監察御史。父常賜,明代弘治六年(1493)進士,歷監察御史,官至陝西按察司副使。常倫在這樣的家庭中,生活富足,飽讀詩書。其父常賜稱他為常家千里駒,據說他幼而聰慧,五、六歲即能誦書、賦、詩等,見者莫不嘆賞。常倫多才多藝,詩詞、文賦、皆有成就,古代沁水文人之文學成就,未有超越常倫者。及至年長,所做詩文得到當時文壇名流李夢陽、何景明等人的賞識。他不僅僅是詩文出眾、才華橫溢的儒生,而且還是“少好遊俠,談兵擊劍,有古豪風雲”的俠士。正如他自己所描繪的生活:“馬馳千里射百中……座中食客日常滿,浩歌擊築喧高樓。”正德五年(1510)常倫鄉試得亞元,次年,舉進士,授大理寺右平事。初涉官場的常倫,依然保持他天性豪放、恃才傲物的性格,受不了封建官場的種種戒律,招致了官場許多人的不滿,因而在京官考察中,被貶為外補,這是他僅做了四年多大理寺職。常倫因此告病而歸。正德十二年(1517),常倫父親去世,他便居家服喪,賦閒在家,這種日子一直持續到明世宗登基以後,他才又被重新起用,補壽州判官。常倫因此立志要再展宏圖,報效皇恩。在任職期間,他勤於政事,頗有能聲。但是,嘉靖三年(1524)他因生性耿直、不善阿奉,又因此忤逆了上司,再一次棄官而歸。歸家不久,又接到知寧羌州的任命,但他厭惡了官場的爾虞我詐、相互傾軋,於是辭官不就。從此開始隱居生活。他超然物外,看破紅塵,藐視權貴,遊戲人生。

評論

歷代論者皆認為學司馬相如、李白杜甫,讀常倫詩與曲,感覺到常倫最像李白,又最像屈原,卻並不像杜甫,也不像司馬相如。常倫也崇拜屈原李白,想做屈原、李白的事業。很難理解的是,常倫的生命歸宿,也是步屈原李白而去的。屈原自沉汨羅江而死,李白捉月墜江而死,常倫竟也是酒後騎馬,墜江而死。

歷史評價

常倫一生短暫,但天資聰慧,於詩、書、畫無所不精,他還精通音律,尤工于樂府小詞,他的作品盛傳於澤沁間。他作文,講求發自真情,直書胸臆,反對沉埋於先聖故紙堆中尋章摘句。他提倡合情合理的人生哲學,蔑視“聖經賢傳”,抨擊事事尊古的陳腐觀念。他一生創作了許多小令,深受下層民眾歡迎,卻是許多文人雅士不屑的俚語。在他的身上,有著儒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思想,他也以匡時濟世、建功立業為目標。然而宦海幾度沉浮後,他轉而隱遁,繼續他放蕩不羈的生活。這也是當時手工業商業發達,城市經濟繁榮,因而市民階層活躍的一種社會產物。他寧可捨棄功名利祿,也不循規蹈矩,正是他追求個性解放的結果。他以實際的行動嘲弄聖賢教條,和早於他的唐寅、桑悅等人一樣異類於當時。他的懷才不遇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折射著時代達給知識分子的烙印。

總之,常倫的一生有別於世人,他的個性解放在當時黑暗的社會中給予了封建統治的無情的嘲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