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雌蟲體長9.5-10.5mm,翅展20-22mm。體黃褐色。觸角短櫛齒狀,23節,基部2節紅褐色,其餘各節黑褐色。頭、胸部和足為紅褐色。翅透明,翅痣中央淡黃褐色,翅脈暗褐色,前緣脈黃色。雄蟲體長6.7-7.4mm,翅展14.3-15.4mm。體黑褐色。觸角長櫛齒狀,27節。翅透明,翅痣、翅脈褐色。
卵初產時乳白色,漸變為桔黃色,近孵化時呈紫褐色。
幼蟲體長20-25mm。頭部深黑色,具光澤,胸、腹部灰綠色,背面有2條灰色縱線,每節側面有灰黑色斑點。體背多皺褶,胴部每節具6小環。腹面淡黃綠色。胸足黑色,腹足綠色 。
蛹體長10mm。乳白色,複眼黑褐色,觸角達前足基節,前翅達後足基節,後足末端達腹部第6節末端。
繭絲質圓筒形,長7-10mm,褐色。
生物特性
撫順地區1年發生1代,以卵在針葉表皮下越冬。翌年5月初開始孵化,5月下旬幼蟲危害盛期,6月上中旬幼蟲陸續下樹結繭、化蛹,8月下旬到9月中旬羽化,並產卵越冬。
初孵幼蟲食量甚微,脫2次皮後,食量增大。幼蟲有群居性,常幾條或十餘條圍繞一枚針葉自上而下取食,很快將一枚針葉食光。有同時取食、同時休息的習性,並有轉移危害的習性。3齡後開始,多為一枚針葉棲居一條幼蟲,2-3條者少見;幼蟲受驚時,頭昂尾舉,呈古船形,並吐黃綠色的粘液,以示禦敵。
幼蟲共5齡,個別可達6齡,老熟幼蟲在地面枯枝落葉層結繭化蛹,個別的也有在樹皮縫、蒿草桿等處結繭、化蛹,在地面枯枝落葉層下結繭最多,並以樹冠垂直投影以內地被物中的繭密度最大。據觀測,預蛹通常在繭中休眠90-110天才化蛹。由於繭期漫長,又在高溫多雨的夏季,故常受到寄生性昆蟲和微生物的寄生侵染。據1990年7月至9月連續采繭4,250粒統計,被各種寄生性昆蟲寄生的占12.6%,被病毒等微生物侵染的占43.3%。
成蟲羽化後,常在繭中停留3-4天才破繭而出。出繭後先停息在枯枝落葉上一段時間,再飛翔尋偶。求偶時,往往數隻雄蟲圍住一隻雌蟲,迂迴飛舞,極為活躍。交尾後雌蟲多在林緣及樹冠陽面近枝梢先端的針葉上產卵。一枚針葉上可產卵7-17粒,平均10.5粒,卵產在針葉組織內,排列均勻,平均相距2.5mm左右。一隻雌蟲可產卵25-40粒,平均32粒。雌蟲壽命4-7天,雄蟲壽命2-6天。
防治方法
1.加強經營管理,及時撫育,促進林分提早鬱閉,提高林木抗性;實施封山育林,逐步改善生態環境條件。
2.人工剪除幼蟲群集枝和有卵枝,人工挖掘蛹繭,集中銷毀。
3.生物防治,套用蘇雲金桿菌乳劑(Bt劑)或青蟲菌400-800倍液噴殺幼蟲;招引益鳥,在發生較重的林分,在3月末以前,掛設人工巢箱,按每2-3畝林地掛設1個巢箱,實施以鳥治蟲。
4.化學防治
幼蟲期可噴灑2.5%敵殺死、40%氧化樂果3000倍液,或80%敵敵畏20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毒殺幼蟲,防效在95%以上。在鬱閉度較大的林分,可施放林丹煙劑熏殺幼蟲或成蟲,每畝用藥1kg,殺蟲效果可達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