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進教會辦的聖瑪利亞學校學習。六年後,他按照父親的意願考入塞維亞大學攻讀法律。但是他對法律並無多大興趣,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讀詩、寫詩、學習繪畫,並開始在塞維亞和馬德里的報刊上發表詩作。由於沒有專心攻讀專業,他最後未能畢業,中途便輟學回到家鄉。
1900年,拉美現代主義詩歌創始人、厄瓜多詩人盧文·達里奧來到西班牙,希門內斯應邀去馬德德里會了他。達里奧的詩作和詩論深深吸引了他,對他的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可是回家時卻發現父親暴病身亡,這使他的身心受到極大打擊,為此曾數度進療養院療養,但憂傷的心情長期困擾著他,也影響到他的詩歌風格。
1901年,希門內斯出版了詩集《紫羅蘭的心靈》和《白睡蓮》。這兩部詩集帶有明顯的現代主義色彩,而且富有感官美的特點。從而使他一舉成為西班牙現代主義詩歌的主將。接著他又相繼出版了詩集《聲韻》(1902)、《悲哀的詠嘆調》(1903)和《遠方的花園》(1904)。在這些詩集中,詩人發揮了抒情的特長,用優美細膩、純真哀婉的筆調深情地描寫了家鄉的自然景色和秀麗風光,抒發了對故鄉的強烈思念和愛戀之情。但由於詩人憂傷心情的影響,這些詩作帶有相當多的感傷主義成分,有的甚至讓人無法分清詩人寫的到底是讚歌還是輓歌。
此後,他又陸續出版了詩集《輓歌》(1906?910)、《春天的歌謠》(1910)、《有聲的孤獨》(1911)、《牧歌》(1911)、《迷宮》(1912)和中篇詩體故事集《白拉鐵羅與我》(1914)等。在這些作品中,現代主義的色彩更加濃烈,反映了詩人更為濃重的憂鬱、孤寂心情。詩人所吐露的種種苦悶、哀怨和憂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西班牙知識界大多數人的心境。其中《有聲的孤獨》和《牧歌》都是希門內斯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中篇詩體故事集《白拉鐵羅與我》也是詩人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這是詩人描繪的一本家鄉人物風情的彩畫集。它向讀者展示了一幅幅生協的風景畫、人物畫、風俗畫,時代風貌、城鄉習俗、自然風光盡在其中,洋溢出明麗的鄉野色彩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1912年,希門內斯再次來到馬德里,一住四年,直到1916年去美國。在此期間,他結識了一些思想開朗、藝術上追求革新的文藝界人士,如詩人加西亞·洛爾迦、著名畫家達利,以及他未來的妻子、波多黎各女詩人塞諾薇婭·坎普魯維。他們兩人曾合作翻譯了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幾部作品。他們的結合是希門內斯在人生道路和詩歌創作上的一個重大轉折,他的精神面貌和詩歌風格從此面目一新。
1916年詩人前往美國,在紐約和塞諾薇婭結了婚,並寫出《一個新婚詩人的日記》(1917)。在這部以大海和愛情為主題的格調全新的詩體日記里,詩人用詩與散文相結合的形式,向我們描述了他的海上旅行和新婚夫婦的恩愛深情。
回國後希門內斯又陸續發表了詩集《精神的十四行詩》(1917)、《永恆》(1918)、《石頭與天空》(1919)、《詩歌》(1923)、《美》(1923),散文集《旅途札記》(1928)、《整個季節》(1936)和《新光明之歌》(1936)等。在這些詩文中,現代主義的影響明顯逍退,風格趨向樸素清新、自然純樸,形成了詩人自己的獨特風格。其中《精神的十四行詩》為希門內斯十四行詩的代表作。作品格律嚴謹,音節整齊,比喻新奇,形象鮮明,充滿了濃郁的抒情情調,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詩人的內心情感和精神世界。詩集《石頭與天空》則對拉丁美洲詩歌的發展影響巨大。
二戰和戰後時期的主要作品有詩集《在另一個側面》(1942),長詩《空間》(1954),散文集《三個世界中的西班牙人》(1942)、《幻覺中盼來的上帝》(1949)、《底層的動物》(1949)等。其中長篇抒情詩《空間》得到文壇的高度評價。全詩充滿哲理,想像大膽新穎,象徵手法獨特,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象徵主義代表作之一。它是詩人對生命和死亡、對自然和宇宙、對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種種現象長期思考的結晶。
晚年時,希門內斯曾一度回西班牙居住,因對當局不滿,於1956年再度出國前往波多黎各定居,在那兒悉心從事文學和詩歌理論的研究。他主張寫詩要直抒胸臆,引導人們去追求美和理想,要避免修飾和雕琢,擺脫韻律和節奏的束縛,要寫“純粹的詩”。在對現代主義詩歌的評論方面,他也也有不少真知灼見。
1956年,希門內斯“由於他的西班牙語抒情詩為高興的情操和藝術的純潔提供了一個範例”而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當訊息傳來時,他正在波多黎各首都聖胡安的一家私人療養院裡陪伴著病危的妻子。三天后他的妻子去世,因而他沒有親自前往斯德哥爾摩領獎。因喪妻而極度悲傷和孤獨的詩人,也於1958年5月29日離開了人世。他的遺體被運回西班牙,安葬在故鄉莫格爾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