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希律王的宴會》(Herod’s Banquet, 1427),乃利用線性透視法將空間以建築物牆面區隔成四個層次,層層推進的效果造成了深遠的空間感,而此技法之前已在基伯堤的浮雕(The story of Joseph, c.1425)中運用過。線性透視法一開始由布魯內勒斯基發明並使用在建築設計上,之後廣泛流傳並成為當時藝術家們最常使用的視覺錯覺技法,不管畫家或雕刻家,皆偏好使用此法以便在畫面上營造深遠的三度空間,而對空間感的熱切追求遂成為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最大的特徵與標誌。
唐納泰羅在《希律王的宴會》畫面里,呈現新約聖經最駭人聽聞的一幕:希律王之女莎樂美因得不到施洗約翰的愛,竟由愛生恨請求父王奪取約翰的頭顱,流露她強烈的占有欲與報復心。此題材自古以來一直被西方藝術家以不同方式呈現,唐納泰羅的詮釋重點在於表現當希律王與眾人目睹施洗約翰頭顱所流露的驚慌與恐懼時,只有位於畫面中央的莎樂美一付鎮定模樣,無形中表明她陰冷險惡的一面。儘管題材如此的血腥,唐納泰羅的呈現方式卻偏向抒情與細緻,在六十公分見方的畫面中他詳盡地交代了許多細節,如人物的表情與姿態、衣物的皺褶與質感、牆面與地面的處理等,皆巨細靡遺且自然流暢,可說將十五世紀初期的青銅浮雕成就推至高峰。
藝術特色
通過運用繪畫性的線性透視方法,對其背景作了引人注目的實驗,即在二維空間的平面上,用製造空間深度錯覺來取代中世紀繪畫或浮雕中的平面裝飾效果。這種背景處理方法,成為西方美術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大特色。
背景故事
這幅畫的題材出自於中的一個故事,加利利的希律王娶了弟弟的妻子希羅底,施洗約翰認為這是違背倫理,大逆不道的行為,痛斥了他們,改嫁的希羅底因此而懷恨在心,想害死約翰。到了希律王過生日的那天,希律王請了很多賓客,希羅底的女兒在大家向希律王祝賀時,也為希律王跳舞祝壽,希律王非常高興。希羅底趁機唆使女兒向希律王提出要求,要希律王把約翰的頭割下來送給她的母親,年邁昏庸的希律王同意了,把約翰的頭割下來送給了希羅底。這個希羅底的女兒,被猶太史學家的瑟福斯稱之為莎樂美。
賞析
這幅畫畫的是莎樂美正在希律王面前起舞時的情景。莎樂美右手擎蓮花,左手向前伸出,伴著樂曲,她腳尖踮起,邁開舞步,綴滿珠寶、金光閃亮的服飾在她抖動的身上飄蕩。她的粉紅色的肌膚充滿肉感,舞蹈著的身軀顯露出淫蕩,而她的面容則嚴峻冷酷。正如文學家於伊斯芒斯所寫的:她的面容被描繪得莊嚴而嚴峻;淫蕩的舞蹈,必然能喚醒年邁的希律王麻木的感覺……她眼神集中,雙目像一個夢遊者那樣瞪著。對於殺死約翰,她當然是若無其事。希律王的皇宮顯得高深莫測,莎樂美的正對面臥著一頭黑豹,她的母親希羅底立在柱子後面正視著她,一切都呈現出神秘的氣氛。
這正是莫羅的象徵主義藝術的特徵,也反映了法國十九世紀末流行於文學藝術中的對撲朔迷離的玄秘傾向的尊崇。莫羅曾說過,我既不相信我摸到的東西,也不相信看到的東西,我只相信我看不到和摸不到的東西。這使他的作品更加充滿了夢幻般的效果,引起了當時人們的極大興趣。
簡要地概括法國評論家阿爾貝·奧里埃對象徵派繪畫的闡述:1、理想主義;2、把意識表現成形式,那就是象徵主義的;3、將客觀不當客觀看,而作為主觀感到的意識符號,那是主觀的;4、如有些人理解的,裝飾畫只能同時是主觀、綜合、象徵和觀念的藝術的示意,所以是裝飾的。總而言之,象徵主義繪畫的特點就是強調理想主義的表現,注重主觀因素的效果。莫羅的繪畫作品明顯地帶有這些特點。
這幅畫的色彩很強烈,而且畫得很厚,他用筆,也用刮刀,甚至用了手指作畫,畫面非常生動。據說,莫羅為了畫好這幅畫,曾畫了一百多幅素描草稿,單是莎樂美的形象就畫了七十多幅,他甚至還做了一個塗蠟穿衣的木雕人物作為莎樂美的形象進行研究和描繪。這幅作品是莫羅繪畫藝術風格完全成熟的一件作品。
作者介紹
唐納泰羅
唐納泰羅與基伯堤(Lorenzo Ghiberti, 1378-1455)同為義大利佛羅倫斯早期文藝復興雕刻界的代表人物,但關於唐氏生平後人所知甚少,只確定他於十七歲時曾進入基伯堤的工作室學習金匠等工藝技術,也許可能還曾向南尼‧迪‧班科(Nanni di Banco, c. 1375-1421)討教過大理石雕刻的技法。唐納泰羅的首件作品為大理石雕(David, 1409),此像比真人略高,呈現舊約聖經英雄大衛戰勝巨人哥利亞的一幕。在唐氏的刻劃下,大衛顯得年輕稚嫩,他的衣著、略顯輕盈的體態甚至不帶面部神情的模樣,透露了中世紀哥德遺風的滯留,再加上一股濃厚的抒情性,大大沖淡這原本是相互廝殺、慘狀歷目的故事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