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布貼是一種傳統的古老形式,反映了勤勞智慧的農村婦女在貧苦的生活中對美的追求。最早是對破損的衣物上的縫補,後經巧手制出花樣補在衣服上,即成布貼。
特色
布貼因其材料易得,且製作工藝比刺繡、挑花更為簡便。而深受民眾的喜愛。在各地的圩日集市上,還常有布貼製品的買賣,說明它已經發展得比較完善了,並已成為一種獨特的工藝美術形式。
布貼是一種實用的美術,是對日常衣物等紡織用品的裝飾和美化。常用於小孩背帶、獵裝、被面、小孩帽、花鞋等。有些地方的農村姑娘出嫁,大都隨身攜帶一個別致的“布角包”,內裝縫製嫁衣嫁妝時餘下的各種布頭。過門後,利用時間為未出世的小寶寶縫製布貼衣物、抱裙、涎兜、鞋帽等,不用花多少錢,而且做出的東西漂亮結實耐磨。
分類
布貼圖案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古老式的,以單色為主,多用淺藍做底色,用黑布做花;另一種以黑做底色,用多色做花
圖案
布貼圖案的色彩豐富,大塊設色,對比強烈。常用的圖案有:牡丹、蓮花、鯉魚跳海、飛鼠、昆蟲、捲雲、花果、鳳凰、蝴蝶等寓意吉祥、幸福之物。圖案的造型渾厚、古樸、粗獷、明快。圖案結構上下左右對稱,極富裝飾意味
布貼圖案,由於運用材料特點,形成它獨特的表現特點:一般以簡練的表現為主要原則,大膽的誇張、變形,大膽的省略,突出主要特徵。因此,它們的圖案性強,裝飾味濃,著重於寫意,著重於表現,著重於象徵。布貼獨特的刺繡製作方式,使它更注重整體的布局和變化,不拘泥繁瑣的細節
布貼圖案的古樸風格,直接反映了勞動人民,特別是製作的勞動婦女,對美的欣賞習慣,反映了他們的美學趣味。這種風格,也同樣能適應現代人民及其他國家人民的欣賞要求,它們的藝術價值是很高的,應該引起廣泛的重視。
延川布貼畫
它以粗布為原料,用袋裝染料直接高溫染製成各種顏色,由巧手婦女剪貼而成。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現代民間美術畫鄉”的延川縣,地處黃土高原腹地,位於延安以東的黃河岸邊,受鄂爾多斯草原的影響和蒙漢民間藝術相互滲透,其民間傳統藝術具有獨特魅力。延川人在當地傳統民間剪紙、刺繡、壁畫、布貼工藝的基礎上,從生活出發,就地取材,採用不同色彩、不同質地、不同形狀的布塊,通過布縫和補花布飾手工藝,創造出畫面具有浮雕感的布貼畫。所謂布縫,就是大面積的拼貼,包括貼塊、縫合、鑲花和拼接;所謂補花,就是小面積的花飾紋樣點綴,即在一塊底布上貼、縫、鑲上有布紋樣的布片。
延川布貼畫所表現的內容,有民間傳說、戲劇人物、民俗生活、動物、花卉和各種吉祥圖案,追求沉著和濃烈的色彩,在大膽誇張的畫面之中開拓新意,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延川人著裝戴飾,喜歡紅、黃、藍、綠,布貼畫充分反映了當地民眾的共同心理感受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心靈手巧的延川人,把一塊塊不同形狀的布塊,便成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布貼畫,使之折射出當地固有的民族社會史,風俗習尚、地理環境和審美觀所賦予的光彩。
製作材料
布貼畫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貼補工藝,歷史悠久,廣泛流傳於民間. 又叫布堆畫、布貼花、布摞花,還叫撥花.它以粗布為原料,用袋裝染料直接高溫染製成各種顏色,由巧手婦女剪貼而成.折射出當地固有的民族社會史,風俗習尚、地理環境和審美觀所賦予的光彩.
在傳統民間剪紙、刺繡、壁畫、布貼工藝的基礎上,從生活出發,就地取材,採用不同色彩、不同質地、不同形狀的布塊,通過布縫和補花布飾手工藝,創造出畫面具有浮雕感的布貼畫.所謂布縫,就是大面積的拼貼,包括貼塊、縫合、鑲花和拼接;所謂補花,就是小面積的花飾紋樣點綴,即在一塊底布上貼、縫、鑲上有布紋樣的布片.
內容
布貼畫與當地民眾的生活關係密切,如:農家婦女用各種顏色的碎布頭剪貼虎頭、花卉和各種吉祥圖案,綴納在兒童衣帽和鞋子上;有的剪貼成“魚戲蓮”裝飾在新婚男女的枕頭上。
用途
布貼畫自然流暢、工藝精美、情趣各異、風格獨特,適合於裝飾不同居室、場所.它作為室內裝飾品和藝術禮品,在國內外倍受歡迎。
工藝布貼畫
工藝布貼畫是一種古老技藝上發展起來的新型藝術品,用布料的天然紋理和花紋,將工筆畫用布貼的形式表現出來。工藝布貼畫,製作工藝非常講究,全部選用優質布料,手工精貼而成。
陽新布貼
陽新布貼,是農村婦女用縫衣時裁剪下來的邊角,多在黑色或深藍色的布料上,精心拼貼成的各種五彩斑斕的圖案。它用於裝飾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帳沿、飄帶、布枕及童玩等。《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裝飾》等多家報刊竟相載文刊圖,稱陰新布貼具有“使人觸目難忘,撼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
歷史發展
陽新布貼是在一塊底布上通過剪樣、拼貼、縫製、刺繡製作而成的具有淺浮雕效果的民間實用美術品起源於陽新民間工藝美術至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被稱為是“神奇的東方特有的藝術品”。
長期以來,陽新布貼深藏於民間,直到1985年才被發現。一經問世,陽新布貼即以她獨有的藝術魅力令世人刮目相看。
1986年首次亮相“湖北民間美術展覽”。
1987年問鼎北京“第一屆中國藝術節”期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等中央媒體對布貼進行了高度評價。
1988年《中國文學》英文版首次將陽新布貼的專題文章和一組彩照向海外傳播。
1989年起,陽新布貼多次飄洋過海,出展前蘇聯、賽普勒斯、利比亞等國家。
圖案取材
陽新布貼圖案取材於民間故事、戲曲人物、民俗風情和鄉間景物,如觀音坐蓮、鳳戲牡丹、福壽八寶、金雞鯉魚、桃榴茶蘭等。不具譜本,無須用筆,心象造型,盡隨作者的巧手拼貼而成。
藝術特點
陽新布貼是在一塊底布上通過剪樣、拼貼、縫製輔以刺繡製作而成,具有淺浮雕效果的民間實用工藝品。陽新布貼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題材傳統,且具明顯的地方生活氣息。
2、色彩濃烈,顯現黑漆點金般的色彩特徵。
3、造型稚拙,體現原始野逸的質樸狀態。
4、構成浪漫,不拘時空不拘常理,組合極度自由。
5、做工精緻,輔助刺繡異常細密,且紋樣眾多。
6、體系豐富,實用物具達五系列三十餘個品種。
圖案意義
象徵造型是中國民間美術慣用的造型手法,陽新布貼也不例外,如用一鳳(鳳呈祥)、一魚(魚獻寶)、一梅(梅呈五福)等。那么,利用漢語諧音寓意,則在陽新布貼中多有精到體現,一個卍字圖案(“卍”即“萬”)、一個菸袋(“袋”諧“代”)和一個銅錢裝飾成的茶壺(意在不愁吃喝)連在一起,即意在“萬代富貴”。在構成上,這些元素不一定都按序排列,如“福壽雙全”,壽字居中,福(幅鼠)和全 (雙錢)位於兩邊,這種當中一字,左右各一物的布局顯得十分均衡對稱,其組合構成上所顯示出的匠心真是協調之致,完美之致。
傳承價值
陽新布貼充分凝聚著陽新勞動婦女自成體系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力,也體現了陽新人民的勤儉美德。在陽新,大凡農村女孩十二、三歲便開始在母親或祖母的傳導下,用五彩的邊角布料進行拼貼。到了出嫁時,便循著世代相傳的習俗,將做嫁衣時所剩下的各色布角,裝進一個別致的“布角包”裡帶到婆家,待到懷孕(俗稱“有喜”)以後便開始做起各式好看的布貼物,不用花多少錢,就能讓自己的小寶寶得到既實用又漂亮的衣物和貼畫玩具。同時,在親戚朋友家有小孩做滿月、生日喜慶之時也可作為賀禮相送